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授人以生命的温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5日09:02 解放日报

  5毫升鲜血,只是一个成年人总体血液量的千分之一。对中国两岸三地400多万名白血病患者而言,却意味着多了一个救命的机会。

  你会不会因此而慷慨卷袖?自2001年起,每年的9月第三周都是上海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行动周,今年是第五个。

  这三天来,又有300多位上海青年提供自己的5毫升血样,加入了志愿者行列。

  九月授衣。渐凉的天气里,上海青年的时尚是授人以爱,授人以生命的温暖。

  千分之一“撞大运”

  又是一个千分之一———目前上海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与白血病患者配对的成功率。截至今年8月,上海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已达5万余名。与这个数目相对的是,只有62名白血病患者从中受惠配对,接受了移植手术。

  29岁的上海市公安局二级警司宋赞,撞了这千分之一的“大运”。2002年初,他捐献了自己的5毫升血样,三年后的今年年初,市红十字会通知宋赞,广州有一位白血病患者,HLA(人体白细胞抗原)分型检验与宋赞一致,然后经过一次高分辨配对检验,完全吻合。今年9月,患者的身体状况终于可以接受移植手术。上周四,宋赞住进了华山医院。

  前天上午,记者在华山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见到了宋赞。他躺在病床上,两个胳膊都扎着针管,正跟护理师谈笑风生。看起来,宋赞脸色还挺红润。

  “他其实没少什么血。”护理师张国芸告诉记者,对白血病患者而言,有用的只是造血干细胞。宋赞的血从左臂抽出,进入血细胞分离机,“过滤”出造血干细胞,剩余的血再从右臂返回身体。过去,干细胞是从骨髓中抽取的。从1996年起,国内开始采用从外周血中采集的方式,中华骨髓库也由此改名为中华造血干细胞捐献库。

  一次移植手术,需要多少干细胞?“对成人患者而言,一般是10克左右。”张国芸说,这10克干细胞,分两次采集。每次大概需要三个半小时、“过滤”1万毫升的血液,等于是让人体全身5000毫升的血液左臂出、右臂进地跑了两圈。

  对捐献者的身体会有影响吗?张国芸告诉记者,医生会在捐献前5天,天天给捐献者注射动员剂,刺激骨髓分泌出高出平常5至6倍的造血干细胞。抽取过程中,捐献者还会不断被注射补充钙。捐献后注意休息,造血干细胞会自动加快增殖补缺,一两周内即可完全恢复到原来水平。

  “媒体要好好宣传,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无害。”宋赞插话说,2002年捐献干细胞前,他还有过一次不成功的个人尝试,就是因为父母有顾虑,不愿意在捐赠书上签字。对此,上海市红十字会骨髓捐赠志愿者俱乐部秘书长龚晓平解释,每一位捐献者在成为志愿者之前,需要父母或配偶的签字。

  “现在父母可以放心了,我感觉很好,就是扎针时疼了一下。”宋赞不忘扮了一个鬼脸。

  上海青年的时尚

  前天下午3点30分,宋赞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搭乘航班飞往广州,晚上7点多,消息传来,造血干细胞已顺利到达等待在手术室的患者身边。

  一个生命得到了挽救。

  记者问宋赞,是什么促使他愿意为一个陌生人,捐赠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他想了很久,说好像没什么崇高的目的。只是觉得生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权享受生命。对那些被命运剥夺了这个权力的白血病患者,能帮他们一把,是件好事情。

  9月12日才加入到志愿者队伍的浦东软件园团委副书记沈啸强,对为什么捐赠造血干细胞,回答有些出乎人意料:“是件时尚的事。”

  沈啸强告诉记者,他所在的浦东软件园区,工作者平均年龄不到30岁,投身公益如今是园区青年人的热点。沈啸强说,软件工作要求对时尚保持敏感,而公益正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时尚。“通过积极参加公益事业,青年人能进一步把个人价值和社会文化紧密相连。”

  今年志愿者行动周的启动仪式,就放在了沈啸强工作所在地———张江高科技园区。9月12日在现场,记者看到200多名青年,排队等候着签署自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橡子软件公司何力峰说,他吃完午饭,走出食堂,看见广场上悬挂的活动宣传横幅“为了生命的希望工程”,就和几个同事一起排到队伍中。何力峰告诉记者,从大学时代至今,他参加了4次献血,一直想捐献造血干细胞,今天终于赶上了机会。“其实献血、募捐、捐干细胞……都是年轻同事们日常留心的关键词。”

  据市红十字会有关人士透露,目前,青年已经成为上海造血干细胞捐献的主力军。团市委书记马春雷表示:捐献干细胞在上海青年当中成为“时尚”,说明了这座城市的年轻人日益注重精神层面的获得。奉献社会、热心公益,应当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时尚,更应该成为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

  一成志愿者退缩

  昨天,龚晓平告诉记者,由宋赞提供造血干细胞的广州患者已经完成了移植手术,目前尚在重症病房监护,移植的效果,起码要等一个月后才知道。

  对于这位患者的信息,记者和宋赞了解的一样多:39岁,男性。为了保护干细胞供者和患者双方的利益,他们两个人一年之内不能见面,也不能知道详细的联系方式。即使广州那位患者身上,已经流着宋赞的血。

  为什么要实行这一规定?龚晓平解释,主要出于伦理上的考虑。骨髓移植的成功率并不是100%,有30%的人术后存活不超过3个月。一旦失败,患者家属肯定会想再做一次。如果供者与患者相熟,便很难拒绝这个要求。但问题是,供者的身体状况是否适合再做一次?对于患者而言,救命之恩涌泉相报,如果供者经济方面存在困难,要求患者给予金钱回报,这也会让患者为难。一旦形成金钱关系,就违反了国家法律禁止买卖器官的规定。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宗良认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引起的伦理争论非常少见。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内地捐献者还是太少。截至目前最新的数据,中国内地的中华骨髓库已有30万份HLA分型数据(即30万志愿捐献者),其中上海5.5万份。但是人口只有2300万的台湾省,其慈济骨髓库的分型数据超过了28万份。美国的联邦骨髓库则有300多万份数据。

  另外一个问题是,配型成功后志愿者的退缩。据市红十字会有关人士透露,本市历年配型成功的200多位志愿者中,退缩者近一成。除地址变更、无法联系和身体状况不适等因素外,龚晓平说,更多志愿者是受到家庭方面的压力而改变初衷。“一些市民对捐献还是存在偏见,认为必然会损害身体健康。”他介绍,捐献分类和初步配型的成本约500元。供者一旦临阵退缩,不仅会令患者遭遇比配型不成功更沉重的打击,也是一种公共资源和医疗资本的浪费。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于海认为,媒体应该加强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消除人们的偏见。全社会都应当接受这个理念:“体面”的概念,应包括伸出援手,以己之力,对他人表示爱心,对社会承担责任。

  链接 造血干细胞捐献须知

  俗称“血癌”的白血病目前发病率达到十万分之四。在上海,每年新增白血病患者近500人,其中少年儿童超过50%。目前,能根治白血病的最先进医疗手段就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即过去所称的骨髓移植)。由于非血缘关系的配对相符率只有四百至一万分之一,因此,要满足救助需求,上海只有早日建立起10万人以上的造血干细胞资料库。

  资料库血样要求捐献者在18岁到45岁之间,从医学角度来看,捐献者越年轻,血样保存时间也越长。市红十字会呼吁,更多的青年加入志愿者队伍,让患者找到配型相同的造血干细胞机会更大,得到继续生存的希望也更大。

  在今年上半年报名的近8000名志愿者中,个人报名占到4成。

  市红十字会开设志愿者热线62478117。

  今日起,继七宝、梅陇、成都北路献血屋开设之后,本市第四造血干细胞捐献血检采集工作室也将在南方商城揭牌。只要年龄在18—45周岁,健康条件符合献血要求,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热心人,无论是上海市民或久居上海的外省市公民,在征得父母或配偶的同意下,均可报名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上海市分库。

  记者手记 仁者爱人

  孔子曰:“仁者爱人”。2000多年前,儒家将氏族血缘的“亲亲”之情升华为“爱人”,成为淑世之道,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深厚牢固的人本基础。

  今天,当年轻白领穿着绘有爱心的文化衫,排起了报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长队;当29岁的干警宋赞面带笑容,为千里之外的陌生人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从他们清澈的目光中,我们又读到了那四个字:仁者爱人。

  爱人,所以愿意善待生命;爱人,所以愿意奉献自我。爱人,所以愿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虽然,“慈善”这个词来自于西方,但哲学家休谟的定义:对于所爱之人幸福的一种欲望、和对他苦难的一种厌恶,不正就是孟子所言的“恻隐之心”吗?

  今天的上海,献血、捐献骨髓、奔赴西部参加支教……越来越多的青年把公益慈善事业当成一种崭新的“时尚”,并身体力行,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在付出中收获帮助他人的快乐,在公益活动中让自身与社会文化紧密联系。

  其实,青年志愿者们认为的“时尚”,早就深植于我们这个民族的血液之中。这是一脉相承、源源不绝的爱的余音,它穿透时空,永不停息。

  孟知行 本报记者 刘旻

  本站点所有内容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及建立镜像制作:解放日报网络部联系电话:(8621)63521111转网络部传真:63515783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