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机制创新思维力破难题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5日09:06 南方日报 |
构建和谐广东的“现代思维”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广东创新性地提出“七大机制”,其特色是什么?七大机制间相互的关联又是什么?它将给广东未来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任剑涛教授。 任剑涛认为,在《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构建和谐广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七大机制的创新性提法,将和谐社会的原则性立场落实到社会均衡发展的实际举措上,可以说是将国家层面的重大问题放到广东这个特定区域进行政策思考的一个标志。 只有在矛盾得以疏导、安全得以保障的情况下,人们才会确认这个社会是和谐的 七大机制在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定位和功能确认上注重了社会三大结构要素之间的紧密关系。建立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是从社会物质建构的角度进行的设计;建立民主法制机制、建立先进文化培育机制、建立创造激励机制、建立利益协调机制都是从社会政治生活结构要素作出的谋划;建立矛盾疏导机制、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则是从社会安全角度进行的考量。三者相互匹配,或者说七大机制相互支撑,可以为广东和谐社会构建提供综合的支持力量。 和谐社会是否构建起来需要以社会稳定为基本标志,只有在矛盾得以疏导、安全得以保障的情况下,人们才会确认这个社会是和谐的。 在冲突中寻求稳定的现代思维,将为整个国家的和谐社会建构提供可参照范例 七大机制的设计对广东社会的和谐化将发挥主导作用。作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先发地区,如何使人情社会转变为法治社会,是社会成功转型的核心问题;如何使利益分配趋近公正是社会公正、公平地分享财富的保证。 广东以创新的精神提出《意见》,既增强转型社会的活力,又保障转型社会的向上的精神面貌;既对广东深度现代化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又对广东提供深度现代化的示范具有重要意义的显示度,在七大机制的综合考量中推进社会的现代化机制的建立,必将对广东和谐社会的构建,从传统到现代的转轨发挥最引人注目的作用。 在七大机制中,化解矛盾、保障安全体现了和谐社会构建在矛盾中寻求和谐的现代理念,在冲突中寻求稳定的现代思维。如果化解矛盾,保障安全能如《意见》中设计的那样,在实际生活中兑现,那将对和谐广东的构建发挥标杆性的作用,并为整个国家的和谐社会建构提供可参照的范例。 30多位省领导三个月的专题大调研,成为提出“七大机制”的重要基础—— 锁定难题 一一求解 1 经济协调发展机制 难题:粗放式增长未根本转变 2004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039.46亿元,人均GDP由1978年的369元增加到2004年的19707元(折合2380美元),已迈进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行列,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调研报告指出,我省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增长仍然表现出“三高三低”(高投入、低效率;高污染、低循环;高速度、低层次)的粗放型特征。据统计,我省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偏小,产业技术水平低,我省具有发明专利的高技术产品仅占全部高技术产品的0.5%。我省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和大量消耗能源、土地、水等资源,目前珠三角地区已面临有投资项目但无地可用的严重困境。另外,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协调发展面临挑战。 2 民主法治机制 难题:政府职能转变任重道远 调研报告中指出,我省依法行政工作虽然取得明显的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建设法治政府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从总体上看,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素养还不够高;一些领导干部对依法行政的认识不够到位,管理理念和方式没有真正转变到法治轨道上来;县(市、区)尤其是乡镇基层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民主法制观念淡薄。政府职能转变任重道远,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还没有真正到位。政府立法的质量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行政执法责任制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还不够落实。有些执法机关不注意日常性、经常性的正常执法,而是热衷于“突击式”检查、“运动式”执法;行政执法中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仍较普遍;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县、区一级的政府法制机构力量相当薄弱。 3 先进文化培育机制 难题: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 文化培育的基础是教育。调研报告指出,目前我省科教兴粤战略实施现状,与和谐广东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 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协调,首先表现在区域之间,东西两翼部分地区义务教育学位明显不足,特别是惠来、陆丰、普宁、潮南、阳春、吴川、雷州、廉江等县(市区)的城镇,中小学大班额十分普遍,一个班80、90甚至100多人的几乎随处可见。另外,欠发达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滞后,成为教育发展的瓶颈。 高等学校人才队伍、学科建设、技术转化尚未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深受制约。成人教育较为忽视有助于提升社区成员生活质量的闲暇教育,各级政府较为缺乏对其进行调控和统筹的机制和手段。 4 创造激励机制 难题:创新能力低缺乏知名品牌 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就必须全面贯彻“四个尊重”方针,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调研报告指出,由于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激烈竞争,创新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人才结构失衡,技能型人才紧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引进与汇集仍缺乏应有的载体,企业创新能力仍较低且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5 利益协调机制 难题:区域城乡发展机会不平衡 利益协调必须秉承公平原则。调研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在促进社会公正公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例如,区域、城乡发展机会不平衡。2003年珠三角人均GDP(当年价)折合为(按户籍人口计)4810美元,而粤东粤西地区仅1100美元,山区仅770美元,全省2/3的地区仅相当于或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西两翼地区和山区的人均GDP仅为珠三角的1/5和1/6。城乡之间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三农”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不同类型企业和行业之间发展条件不均衡。民营经济市场准入受限,“国民待遇”未能普惠。市场资源配置不均,垄断行为造成不公。在燃油、电信、铁路运输、城市供水供电供气等行业都存在垄断现象。 另外,社会群体之间就业、教育、医疗保障和社会参与不尽公平。社会分配不尽公平,社会救助、慈善事业、志愿行为等各种形式的第三次分配制度和机制都没有很好建立起来。 6 矛盾疏导机制 难题:群体性事件仍有发生 调研报告指出,我省各级各部门加大工作力度,大量的信访问题得到有效化解,群体性事件的总量也随之明显下降。但由信访问题诱发的群体性事件仍有发生。由于司法程序复杂、诉讼成本较高、诉讼周期过长等原因,一些群众往往寻求行政援助而不愿意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问题。 7 安全保障机制 难题:流动人口犯罪困扰治安 调研报告指出,受各种因素影响,当前我省的社会治安形势仍然严峻。目前对新形势下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流动人口违法犯罪仍是困扰我省社会治安的源头性问题。广东是全国最大的人口流入省份,目前全省登记在册的暂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已超过3000万,其中就业人口有2200多万,80%集中在珠三角地区。这些流动人口是广东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为我省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不可避免增加了社会管理难度。 另外,对公共娱乐服务场所和一些行业管理不到位,衍生了大量治安问题。一是对公共娱乐服务场所的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二是“黑”网吧泛滥,给青少年成长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三是一些地方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非法拼装的无牌无证、假牌假证机动车泛滥,影响治安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正在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意见》稿正是紧紧扣住了这一点—— 为什么要突出社会建设? 潘自勉(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 随着我国改革的整体性推进和深入发展,以同质性为明显特征的社会管制模式正趋于解体,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结构正在形成。人们日益认识到:社会自治领域的存在与发展,不仅取决于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的彰显水平,而且也受制于市场资源体系的强弱。 所以,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的社会建设,因其领域的广泛性、内容的综合性与结构的基础性而成为国家治理与文化重建的社会文明实践形态。 面对不公的现实格局,制度性焦虑不利于社会和谐心理的培育 显然,社会建设或社会文明,就其可视性成果而言,总是表现为社会资本的成长方式及其高度。学界关于社会资本的研究成果表明,社会资本是指在国家规制之外,通过民众自由地将个体人力资本进行有机的社会结合而生成的,并能够促进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社会关系结构和社会心理结构。它通常包括:合作性企业和自愿性社团组织、畅通和谐的人际交往网络、民主自治的社会契约、彼此认同的信任结构、互学共进的竞争合作心态。 然而,当前我们所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社会资本的缺乏和社会自主乏力并存的现象高度相关。面对一些不公的现实格局,中间阶层的表达方式主要是私人话语中的讥讽和及时行乐的心理自慰,而弱势群体宣泄无奈的主要方式就是将心理怨恨社会化,包括从合理的静坐到极端的行动。显然,这使社会的外在文明秩序维护易受不可控因素的破坏,而由此派生的制度性焦虑则不利于社会和谐心理的培育。 社会建设的重要使命,是提升公民自觉化解心理怨恨与应对社会危机的合作能力 因此,我们应当严肃地看到,在经济改革的边际效益趋于递减、国民伦理精神相当疲弱的现实状况中,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要提升公民自觉化解心理怨恨与应对社会危机的合作能力。 然而,这种能力既不能等待它的自发形成,也不能用虚幻的理想主义强制训练去造就,它必须通过真实集体内部的互利合作并纳入制度化的规训实践之中才能成长。 从可能性来看,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与权力高度结盟的时代,其实质结果是价值等级秩序的合法性来源主要是关于规则的共识。只要创造出形成这种能力与意识的行动机制与条件,进而激发公民积极地参与更多的社会共同行为,使国家政府与社会公民之间形成一种以互惠、责任、妥协和宽容为特征的动态平衡,那么价值共识之达成将是低成本而长期有效的。从必要性来看,公民社会是一个私人空间发达的交往领域,因而社会建设的制度性目标是法治。唯其如此,才能使法律成为保障全社会交往秩序公平与正义的工具,因为法治的价值取向并不仅仅是维持国家的有效治理,而在于努力实现更多的社会与公民自由。 亮点 清洁生产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推广绿色生产。增强社会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强生态保护,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恢复补偿机制,加大环保和生态建设投入,加快建设林业生态省。 贴息支持节约型、循环型项目 抓紧编制全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制定广东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 把发展节约型、循环型经济项目列入各级政府技术改造的重点,予以贷款贴息等方面的支持。 群众立法意愿征询制度 推进立法工作公开化、民主化、专业化,完善立法顾问制度和立法听证制度,建立群众立法意愿征询制度和信息库,扩大公民对立法的有序参与。 政府决策失误问责制 推行政府投资项目咨询评估制和公益项目代建制,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决策咨询制度、公示听证制度和决策失误问责制度。 城市社区居委会直选 探索城市社区居委会直选,实行社区社务与政务分开,推进社区居民依法自治。 行业协会 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公益性民间组织、社区服务组织等,促进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检察控告申诉首办责任制 加强执行制度建设,推进诉讼程序改革,健全检察机关控告申诉首办责任制,完善审判机关再审程序,依法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考试录用法官制 完善法官、检察官资格认定标准和考试录用制度,全面提高司法工作队伍素质。 农村公益法律服务 加强基层司法所、派出所、人民法庭建设,推动司法工作重心下移。 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探索农村公益法律服务的办法,切实解决困难群众打官司难问题。 免费义务教育 按照先困难家庭、后普通家庭,先农村、后城市,先经济欠发达地区、后经济发达地区的原则,逐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农村教师待遇 加大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努力办好每一所中小学校。提高农村师资水平,改善农村教师待遇。 本版撰文 梅志清 陈枫 实习生 钱科宝 林旭娜 杜冬日 图: 思路决定出路。构建和谐广东,亟需开拓视野,创新思维。 严亮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