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中国外交官培养:须了解国情重视外语训练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5日09:10 中国新闻网 |
中新网9月15日电9月10日,被誉为“外交官摇篮”的外交学院举行了建院50周年庆祝大会。外交学院副院长秦亚青博士在接受《中国青年报》的专访时指出,我们外交官目前最需要突破的是:加强“把自己在外交一线的工作变成实现国家战略资源”的意识。 秦亚青介绍说,外交学院最初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基础上创立的。当时的定位非常明确,就是为外交部输送一线的外交干部。1966年至1976年,外交学院关校10年。复校后 ,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外交学院培养人才的定位就变为“大外交”。其含义是,既包括以外交部为主体的政府外交活动,也包括民间、半官半民的与外交外事相关的活动。因此,我们很多毕业生并不是直接去外交部,而是有多个就业方向———外交部、国家部委、媒体、跨国公司、出国留学,各占1/5。秦亚青分析称,中国外交官的培养与西方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相似之处在于:第一,都非常注重培养“忠实于国家”的观念;第二,都很重视外交知识和业务的训练。周总理为外交学院提出的“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的校训,就恰恰综合了这两点。 此外,我们与西方也有很大不同。首先,我们要求学生必须了解中国国情,这是外交学院近几年着力在做的事情。具体地说,就是要清楚中国在哪些方面更需要让世界了解、更需要让世界来实现我们的目标。为了让外交官更切实地了解中国国情,我们让师生到中国的最基层去体验生活,避免了“大而空”的学习方式。 其次,我们特别重视学生的外语训练,现在外交部的几个最高级别的翻译都是外交学院毕业的。西方培养翻译都是把这个人送到国外,受语言环境的熏陶;而我们就是在本土,从本科开始就一丝不苟,特别强调实用,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实战机会。 秦亚青还特别强调,我们外交官目前最需要突破的是:加强“把自己在外交一线的工作变成实现国家战略资源”的意识。外交资源要变成国家生产力,中国的很多外交官在这一点上意识薄弱。其实,我们的驻外使馆应多和国内出访团交流,双方都主动联系对方,通过外交官对自己外交资源的调动,来实现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利益。外交官的工作不仅仅是做好某个国家的接待工作,而是与整个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连。 此外,在“拥有全面知识”上,我们的外交官还有欠缺。外交官应该是通才,美国国务院每年进新人时,都特别注重其对各类知识的综合掌握。(刘坤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