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牛满江:不老桑梓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5日09:16 河北日报

  人物名片

  原籍河北博野县。生于1912年,1936年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后留校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大、清华及南开大学南迁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牛满江是当时筹建先遣小组三成员之一。1944年赴美留学。1946年在斯坦福大学完成博士论文,此后在斯坦福大学、洛克菲勒大学及天普尔大学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1953年发表有关核糖核酸诱导功能论文,引起

全世界生物学界重视,荣获"古根海姆奖"和"利利奖"。1962年获得美国天普尔大学终身教授称号。中美关系刚刚解冻后,他便回国与童第周教授进行首次中美科技合作试验,是中美科技交流开拓者之一。

  经过40多年研究,上世纪90年代,牛满江创立了"外基因学说",被誉为"开创了人工培育新物种的新思路"。“我很想为河北做点事情,这是我的家乡。”8月24日,坐在石家庄市西二环外高新区一座不起眼的小楼内,93岁高龄的世界著名生物科学家牛满江,向记者如此告白。

  “虽然我的耳朵有些背,你说话慢一点,大声些就行了。科学家从来不说假话。”这位说话风趣而又直来直去的老人,以这种方式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1

  我很想为河北做点事情

  8月24日,石家庄市西二环外高新区一座小楼内,一帮年轻的学者围坐在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旁听讲。

  这位老人便是闻名海内外的生物学家牛满江。93岁高龄的他讲起课来娓娓动听,听课的人们不时发出阵阵笑声。

  在助手的不断提醒下,老人中断了一再延时的课程,接受记者采访。

  之所以在石家庄建立牛满江实验室,老人希望借此能为河北生物科学技术发展作出贡献,这里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

  “这里刚刚把实验设备配好,我希望用3年时间把设备和人员都弄起来,这样才能按部就班地开展科研工作。看起来实验室有些小,但只要我们做得好,一步一步来,它就会变大。”牛满江希望实验室的发展能够更快些。小楼内不多的房间看起来有些简单,但按照牛满江的设想,实验室要在5年内初见成效,10年内有所建树。

  “科学研究需要时间,需要一种长远的眼光,也需要各方面协调同进。就像是我们看到的列队前行,大家步调一致一起走才能走得快、走得好,不能有的人快,有的人慢。这样走不成,也干不成事业。”从创立外基因学说后的若干年内,牛满江一直在国内寻求转化相关技术的实验室和基地。

  因为自己生在河北博野县,把相关科研成果落户河北,也是牛满江萦绕心头的故土情怀。这个实验室显得有些不同。

  谈起家乡,牛满江说“很少有人能理解我对河北的感情。”他甚至说:“如果需要我上午坐火车从北京赶过来,晚上坐火车回去,每周一次,自费,我都毫无怨言。但实验室的发展必须赶时间。”牛满江对河北的了解比记者想象中多得多。他提到,石家庄要打造中国的“药都”;他关注环绕京津的河北科学技术发展为什么没有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来。

  牛满江对家乡可谓“时时留心,处处在意”。

  牛满江向记者谈起,自从1972年第一次回国后,每年六、七月间,牛满江就会回到故乡看望母亲。晚上,已60岁的牛满江就像童年时一样,依偎着母亲,睡在家乡的土炕上。母子深情温暖着牛满江,同时,故土的贫困与科技的落后深深地震撼了他。

  “原来计划每年一半时间在中国,另一半在美国,现在看起来一多半时间是在中国。”牛满江今年到河北来了几次,他自己已不再刻意计算了。

  “我是河北人,我愿为促进河北生物科学的发展与进步,愿为河北培养一批高科技人才,竭尽绵薄之力。”牛满江如是说。2 “药都”不能忽视生物技术

  牛满江一直致力于用外基因改善生物品种,解决中国粮食问题,即营养丰富且口感好的大豆玉米。从1994年、1995年开始,牛满江亲自指导做实验,目前,他已经成功把大豆产生的蛋白外基因转入到玉米里。他的技术,即在玉米里产生大豆蛋白的技术有一项已获得国际专利。

  他还有另两项技术,把干扰素或中药等物质注入玉米的技术,牛老说,他的专利目前尚没有人购买,因而产业化生产出理想的玉米还有待时日。

  记者在石家庄牛满江实验室的工作内容和发展规划中看到,实验室所进行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外基因理论研究与应用、动物克隆及有用物质生产、植物药物研发、海洋药物研发和单克隆抗体生产、生物制剂研发和神经干细胞的培养与应用等医药领域。

  牛满江认为,这些可以为石家庄医药工业发展提供参照。他分析说,西方现代化制药需要培养大肠杆菌做原料,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如果采用把中药成分注入玉米,其工艺提炼程序将会大大简化,而且安全性也会提高。他提醒说,生物技术的威力远比我们想象得大,牛满江创立的外基因理论为医药创新提出了新思路,石家庄市医药工业的研发是否可以考虑这种办法呢?

  “我这么说并非卖瓜者自夸。我希望能在沟通合作中,为河北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提高尽一份力量。至少从目前看,这是一种可行的,能够实现双赢的办法。”牛老大声地说。

  牛满江实验室科研人员来自全国各地,他们一致认为,石家庄除了拥有多家大型医院外,更拥有众多国内知名的药业企业,只要建立先进的药物筛选基地,重视对药物研发中的联合和协作,本地区创新药物的研发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但要实现这一大胆设想却面临着生物理论之外的瓶颈。

  牛老举例说,现在的问题比方说孵

  化基地方面的工作,这是我们国内的一种产物。拿美国来说,美国没有这一套,美国一个大公司,它有钱,它看中了一个题目,比方说我有一个题目它要我完成,他说你做这个题目,我给你钱,我给你成立一个公司,我给你做股东,买股票,你来做这个事情,那是美国的做法。我们中国的做法和那个不一样。美国的公司有钱它去找人,我们现在是有了人才,需要什么都得找人去投资,得找人出钱,这是一个“要紧”的差别。

  此次到石家庄,牛满江的任务之一便是游说省有关部门,为实验室下一步发展提供支持。3不要再跟我提岁数了

  当记者问到牛老已经93岁,为何还要在国内奔波操劳时,牛满江打断了记者提问:“不要再跟我提岁数了。”

  “1973年回国的时候,我当时想要用10年时间在国内扎根,把世界上新的生物科学在国内发扬光大,传播开去。等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我又建立了研究所,到了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在国内的研究已经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状态了。哪怕是自己出钱租地方搞研究都行。有人不理解,说牛满江到底在图什么?”

  回顾在国内走过的历程,牛满江说:“我尽了最大的力量,就希望把这个学说在国内推广,为我们国家的民富国强出一份力量。”

  这就是牛满江30多年来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国内的目的和任务。

  “就拿现在来说,国外的药物在市场上很成功,我们中药走向世界还没有真正开始。中药能否通过外基因理论下的技术操作有所突破呢?”牛满江认为大家都是为国家办事,他要建立更多研究所,可以实现人才的传、帮、带。

  “我们要发展生命科学,总得有个做基础工作的地方,所有科学研究主要的目的就是创新,不是抄别人的东西,否则,就不能称其为研究了,也不会创造出什么价值出来。”牛满江一直认为,研究只有一个做法:就是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做研究,不要让研究从地上开始。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需要有人才,总得训练他。训练好以后站在肩膀上,他可以发挥很广,所以他认为最要紧的,便是能够建立一个永久性的研究所。“我们有一个目标,就是怎么让它发展下去,如果有了永久研究所就可以达到那个目的了。”

  为达到这一目的,牛满江和夫人张葆英教授把自己的养老金拿出一大部分,投建研究所,吸引人才搞生物科学研究。

  之所以不懈地培育人才,牛满江有自己的道理。他说:“有几个人的工作能延续50年?一个课题做完了,马上就会衍生出新的东西出来,而新的研究成果可能更伟大。正如1977年邓小平接见我的时候说,‘我在国家里头管两桩事,一桩教育,再是军队’,那时一听这话,我说这还得了,我们国家需要教育,他管教育,还有军队做后盾,对我们国家发展是多么好的事情。这是历史的责任。”这段记忆至今深深镌刻在牛老的脑海中。从未忘记。

  他记得,1993年6月30日,《光明日报》曾与一家企业合作,在北京饭店为他举办盛大的生日宴。那一天正是他与张葆英女士结婚50周年的纪念日:烛光、蛋糕、鲜花和国内同仁的掌声,成为他永久引以为豪的人生时刻。“回想起来,那真使我感到光荣。”牛老在幸福地回忆。

  4科学家从来不说假话

  “我们从1973年到今天,30多年了,这些年里,有的事很高兴,有的事很艰苦。我就是这样子过来的。所以在这里今天说出来,我认为,不管怎么样吧,我这一生的工作总结起来创立了一个学说,这个学说能不能长久的成立,只有时间能考验,能见证。”牛满江如此评价自己的科学成就。

  “我是一名科学家,我不说假话,也不会打诳语。”这句简单的话背后,透露出牛老的做人原则和科学态度。这种信条缘于他与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的合作。

  1973年,在与童第周的合作中,牛满江提出如果把从鲫鱼成熟卵子细胞质内提取的信息核糖核酸,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保证将有惊人的发现。童第周提醒他说:“我们的合作是否先不要谈结果,否则万一不成功可能会没面子。”就为这一句提醒,牛满江开始称童第周为“童老师”。

  就在“克卤风行的时候,牛满江便站出来说:“克隆人是不可能的。”因为“克隆就是把一个受精卵细胞核去掉,拿出另一个细胞的细胞核放入这个受精卵里,然后发展成个体。细胞核与细胞质不是来源于同一个人,就不可能得到遗传性相同的克隆人。因为细胞质内的物质影响细胞核的表达。举例来说,双胞胎分两种:一种是同性双胞胎,是一个受精卵在发育过程中,一个细胞破解成两个,细胞核与细胞质完全一样,两个个体也是一样的。另一种是异性双胞胎,是由两个精子进入两个卵子而得的胎儿,即使细胞核一样,细胞质不一样,他们是完全不一样的,长得都不一样。同样的道理,母马与驴父的后代是骡子,母驴与马父的后代是驴骡。只有一种克隆人的说法是可信的,那就是克隆一个女人的细胞核,移入同一个女人的去核卵内,这样基因才是完全相同的。但是这种实验没人做过,也没人愿做,因为没有任何意义。”

  牛满江总希望自己能活得更长寿些,他认为,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已经到了核糖核酸的世界。“什么是生命?”———将是这个世纪讨论的焦点。当生命起源的问题弄清楚了,艾滋并癌症的症结也就找到了,治愈疾病的难关都将攻克下来。

  这些他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尽管只是一种假设,但是他从心里希望“越靠近这种现实越好。”(本版资料照片由牛满江提供)□文/本报记者张许峰人物背景

  ■创立“外基因学说”

  采访中,牛老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向记者生动地介绍了“外基因”这个在教科书中都找不到的新名词,以及目前研究、应用的现状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牛老和蔼地说,人都是由成熟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受精卵里有细胞核也有细胞质。细胞核是管“传代”的,DNA是生物体遗传性的核心;细胞质里也有一种物质管身体各个器官的形成,那就是各种特异功能信使核糖核酸(mRNA),这个mRNA就是外基因。怕记者听不懂,牛老指着桌上的玫瑰花举例说,为什么红玫瑰是红色的?那是因为它的细胞中有管红颜色的mRNA。如果把这种管红色的mRNA放入白玫瑰的种子里,那么将来白玫瑰的“后代”就会有白色的和红色的花朵。用DNA和用特异mRNA来生产转基因产品不同的是,DNA改变的特征很可能会在遗传过程中消失,而用mRNA改变的则会永远保持。外基因理论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医学上,可以利用它从某器官提取出来的mRNA,转移到其他个体损伤的器官中,促进该器官的修复和生成。在农业上,可用在品种的改良上。

  ■力推中美科技交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建交的时候,牛满江就热切地要求回国探亲,并且积极地向美国人介绍中国的情况。当时中美在科技交流领域还是一片“禁区”,牛满江却以一个科学家的远见和胆识,勇敢地冲破了这道藩篱。

  在积极推动中美邦交正常化的过程中,牛老和当时两国的高层领导人以及外交使节都结下了深深的情谊。其中就包括当时的驻华大使,后来的美国总统老布什。据说两个人经常像哥们儿一样,串门、聊天、吃饭,牛教授还骑着自行车带着老布什去逛北京,并且对当时只有二十几岁的小布什说,“希望以后你的官做得比你爸爸还大。”

  1973年5月,应中科院副院长童第周邀请,牛满江与夫人张葆英回到北京,帮助祖国进行科学研究。在牛满江的提议下,1978年8月底,牛教授率领第一批国内发育生物学者到天普尔大学进修,为中国选派留学生及访问学者打开绿灯。

  文/张许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