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留守青海的战友来信——青春,倾洒在中国西北角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5日11:40 南方日报

  【战友情】

  “我一直在班玛公安局工作,爱人在县粮站工作,儿子在成都外公家上学读书,一切都马马虎虎。调出果洛的希望是一点都不存在了,这一辈子看来就只有在果洛呆下去了,我真羡慕您,早早调离果洛,而且儿女都参加工作了,我想一切都是顺心如意的吧。”

  ——摘自祈老师的“草根家书”

  家书关系:首批支援大西北战友的来往书信。收信方已经调回东莞,寄信方仍在青海任职。信中除了叙事,述旧情之外,还有感慨可能一辈子就要呆在西北的怅然之情。

  当事人言——

  支援大西北结出不了情

  小巫的父亲是国家第一批的大学生,1968年,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北的时候,小巫的爷爷,一位老革命,鼓励儿子学有所用,带头参与了大学生支援大西北的大军,将所学的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等知识用到边疆最需要的地方去。

  老李也是在那个时候认识了小巫的父亲。老李和小巫的父亲本来是校友,但是不同级,平日并没有多少结识的机会。和小巫的父亲不同,老李去大西北却是因为那时很敏感的成分问题。

  两人去的地方是青海省果洛州,在那里又认识了小巫的母亲祈老师。祈老师是东莞人,因为成分是地主女儿,不得不参与了支援大西北的队伍。果洛是个以藏民为主的地区,汉人极少。刚到果洛时,他们不得不住在大山里,对于3个在城里长大的青年来讲,现实与最初的设想差别很大。在最初的一股冲动血劲过后,现实的艰难却在调整着3个青年的思维。

  因为成分最好,年龄也最大,小巫的父亲一直照顾着两人。小巫告诉笔者,当时的青海,藏民和汉人冲突很严重。汉人更是少得可怜。“我们家那时所在的县地方小,汉族人少。即使我们家后来搬到县里的机关大院,除了机关大院里是汉人,走出去就只见藏民。因为冲突严重,我们几乎每家都有枪。”在小巫的讲述里,父亲一辈的三个人,在刚到青海时是极不适应,在后来相聚回忆最初时,也多讲的是生活环境的恶劣,和人的野蛮。

  正是因为那样的环境,成分不同的三个人,如果在当时的城市里,也许就成了势不两立的对立,在果洛,他们却成了患难与共,无话不谈的朋友。更结下了一生也解不开的情谊。

  如今是一辈子儿女相思

  随着国家对大西北的建设,青海的环境也越来越好。小巫的父亲和老李后来在果洛都担任要职。然而让这些为西北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们最骄傲也最遗憾的一件事,是一日为西北人,终生为西北人。如果没有机会调回原来生活的城市,这一辈子也就为西北奉献。

  写信给祈老师的时候,老李依然在果洛州班玛县公安局任职,而小巫的父亲也还在果洛州州府。只有祈老师在一次调动机会时回了东莞。在信里,老李除了叙旧,还表现了对祈老师的羡慕之情。信中字里行间的羡慕,都是围绕子女而来。小巫告诉笔者,留在西北的他们,最常的选择是自己留下,而想办法将孩子送回老家去学习,成长,工作。因为距离和其他条件的限制,他们一年也只有在春节等一些重大节日才能与儿女见一次面。算一算,孩子长到20岁,与父母也不过能见个三四十次面。这一点,成了这些人最大的遗憾。

  采访结束时,小巫告诉笔者,父亲退休了,最近也回东莞了。对于她来说,在西北已经没有家了,但是,对她而言,青海果洛都是一个缠着丝丝情谊的地方,总想找机会去一次,和以前的朋友见见面。更何况是在那里呆了大半辈子的父亲母亲?从果洛寄来的这些信,代表的不仅仅是一封信,更多的,还是对那个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的思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