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征文:实行全社会的“几班倒”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5日17:31 人民网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已不待言,建言献策才是当务之急。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换个角度,通过对作息时间的调整,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从而全面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的?思考的结论是:不但简便易行,而且立竿见影!

  一、作息现状及问题

  整个社会现行的作息时间,大体可以分为这样几种:1、农民为了不误农时,根据农作物自然规律自行调节;2、产业工人根据工艺流程需要,基本是轮班作业,昼夜连续;3、商业贸易企业以“两班倒”为主要特色的灵活方式;4、机关、学校和多数事业单位(我国习惯概括为机关事业单位),基本都是8小时工作制,每周休息两天。

  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节约社会资源角度衡量,前3种都不存在问题,最大的节约潜力在第4种。以一个政府机关及在此服务的公务员个体为例,我们可以大体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思考这一问题:

  (一)、有效工作时间有限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按《劳动法》的要求,每周工作40小时,这对于作为个人的劳动者而言,无可厚非。但对于与之对应的设备投入和社会资源配置而言,基本都是168小时(7×24)!这里所谓基本,一是指作为机关正常运转的前提,公共的办公设施、物品配置必须完整无缺,这是相对固定的,也是社会资源支出的大头,套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法,我们称之为固定开支;二是具体到某一个公务员,他在40小时以内还需要一些交通、水电、低耗的开支,我们称之为可变开支。与固定开支相比较,可变开支多数情况下微不足道。基本可以这样认为:我们投入了168份社会资源,实际只使用了其中的40份!

  这个角度没有考虑有效工作时间不足40小时的诸因素:1、多数行业对8小时工作制都打有折扣,以“朝九晚五”为例,9-17似乎可以算成8小时,扣除一小时午餐时间,不考虑掐头去尾,有效工作时间也只有7小时。2、每年十几天的公众假期没有考虑。

  (二)、为服务对象带来的不便导致的浪费。公务员有效工作时间不足,对应的服务对象就要调整自身的工作计划。这里不讨论、不涉及机关作风,最直接的表现是“跑机关”只能在其有效工作时间内,稍有差迟,就只能上午能办成的事等下午,今天要办的事拖到明天,这周可办完的事要延续到下周上班时间,这些都增加了服务对象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更是无从计算。

  (三)、自然资源没有充分利用。仅以光照为例,每天平均12小时的光照,只能充分利用三分之二。当然,比起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自然资源远在其后。

  二、豁然开朗的节能增效思路

  既然有如此的节能增效潜力所在,我们何妨迈出一步,通过调整作息时间、实行倒班制和弹性工作制等一些立竿见影,简便易行的措施,在这方面大做文章呢?

  为了说明问题方便,我们分别选择模型进行具体化:

  (一)、政府机关,大体参照商业贸易企业的“两班倒”体制。早班7-15点,晚班14-22点;中间重叠时间是为了便于开展一些需要共同处理的公务及交接工作而设,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个别岗位如主要领导的作息时间维持现状,跨越两班,以便于统筹处理事关全局的问题;周六、日及其他公众休息时间可考虑按现状安排一班。

  (二)、政府机关之外的多数机构,如工商企业自身的二线部门、学校之外的多数事业单位,都可以参照这一办法。

  (三)、作为特例,多数学校大体可在沿用这一思路前提下,分门别类进行具体规划,如按照大多数社会机构的双班工作时间对应设置双班制幼儿园,有效减轻家长压力;中小学双班制要充分利用双休日,同时积极和全社会的双班制接轨;等等。

  三、可行性及社会效应

  (一)、可行性

  1、此类工种工作性质能够进行这种调整。相对而言,这类工种基本都能不受制于外在因素的影响,完全可以不受限制的进行调整。

  2、社会的发展是人们一天之内的活动时间延长。农耕时代,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自然条件依赖性很强。科学技术的发展,拉长了人们有效的活动时间,特别是在城市,交通、照明等的完善促进了夜生活的丰富。推而广之,夜生活之外,我们更有了充分利用这些条件有效拉长工作时间的物质因素。

  (二)、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社会效应

  1、增加就业。这一制度推行虽然对个人而言,工作时间没有拉长,但整体工作时间延长,劳动力容量得以成倍增长,需要对相应岗位补充劳动力,

  2、最大限度利用社会资源。如前所述,这种变革新增资源投入不多,但社会效益和资源利用却大幅度增长。

  3、兼顾时差不便。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时差带来诸多的不协调。这种作息制度推行后,就可以有效避免这一矛盾。

  四、需要克服的问题

  需要克服的问题,一是思维惯性问题。某种意义上说这是首要的。毕竟,古今中外,还没有这种模式,对很多人而言,观念转变是最当务之急的问题。二是闲暇时间的安排。调整后,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可供支配。如何进行合理安排,特别是具体到每个家庭和单位,很可能面临一个作息不同步的问题。尽管这一问题变革前也存在,但毕竟覆盖面小,影响自然也小得多。三是建立整个社会服务体系的新秩序。对应的,作息时间的全面变革,交通要跟进,餐饮服务要配套,等等,整个社会服务体系的改造乃至革命性变化是必然的。

  作者:网友:余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