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走近塞罕坝(神州情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7日06:24 人民网-人民日报

  郝卫宁

  知道塞罕坝,始于小时候读过的一本清史。塞罕坝就是从康熙二十年(1681年)到宣统三年(1911年)的二百三十年间,经历了兴盛、衰落、废止的木兰围场中的核心地带。

  向往塞罕坝,则缘于大学时学了林业的一个中学同学。只要同学聚会,我很难把那个

已经衰败荒芜的清代皇家猎苑与郁葱茂密的万顷松林联系在一起。

  几番擦肩而过,终于来到塞罕坝围场。道路两侧是亭亭如盖的森林,有落叶针叶林,有长绿针叶林,有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大部分是三十多年间人工培育栽植的。我既感受着这生生不息的生命,却又怀疑那曾经的衰败、荒芜是否真正存在过?

  登上塞罕塔塔顶的一瞬,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惶恐。我不知道这个曾经延续了二百三十余年的“岁举秋狝”、“肄武绥藩”的清代重要的军事、政治场所,那“弓上弦,剑出鞘,旌旗导行,人兽交斗,围堵截杀,战马嘶鸣”的射猎场景,在经过了它的鼎盛和黄金时代后,会以一种什么形态展现在我的面前。我暂时阻滞住目光,低头回首上来时弯弯曲曲的石阶,然后平心静气,极目眺望。

  眼前是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浩大的延延绵绵望不到尽头的苍翠,静静地却又生机勃勃地与蓝天白云交融在一起。我的心有些颤抖。我不知道这种浩瀚的交融是如此的壮美,如此的厚重,以至于能如此强烈地震撼一个人的心灵。

  塞罕坝的欣欣向荣是以两代人的青春和汗水为代价的。1962年,距道光皇帝宣布秋狝礼废一百三十八年后的冬天,在塞罕坝的荒漠上出现了一个红色条幅:向荒山要树,还我森林。一支由三百多人组成的建设大军来到塞罕坝。创业的艰难超出人们的想象。一副对联挂在屋门上:“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坚强的信念,加上科学的造林育林方法,塞罕坝终又勃发了生命的伟力。它像一条绿色的长龙横亘于内蒙古高原南缘,有效地阻滞了沙地南移,成为为北京固沙源、为天津保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当地拓财源的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生态屏障。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远远超过了三百年前它曾经的鼎盛时期。

  《人民日报》 (2005年09月17日 第八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