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中介钻“政策缝隙”行骗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7日07:48 人民网-江南时报 |
新华社9月16日电 9月5日,来自宁夏银川的小张千里迢迢赶到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影视工程学院报到,迎面遭遇“晴天霹雳”:花5.8万元买来的录取通知书是假的,无法报到和注册学籍。一起特大招生诈骗案由此浮出水面:4名犯罪嫌疑人向17个省区市卖出伪造入学通知书1750份,骗取“学费”总计1550多万元。 据介绍,该案中犯罪嫌疑人王某是武汉影视工程学院原投资方武汉黄鹤影视科技股份 有限公司员工,去年曾参与学院的自主招生工作。今年8月,武汉影视工程学院大股东已变更为深圳一家公司。王某正是利用自己曾参与招生的便利条件,大肆展开“招生传销”。据公安机关调查,王某发展的“下线”层次,最少的有4层,最多的达12层。甄别假通知书并不困难,给学校招办打一个电话,或登录学校官方网站,均可核实是否真的被录取,但“招生骗子”信口雌黄的“小计划”“内部指标”“计划外指标”等名堂,却让数千名考生家长轻信上当。 湖北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杨永才认为,正是由于招生政策不完善、有缝隙,才使招生中介市场得以滋生。一些对特殊群体的照顾政策也被招生中介用来赚钱。比如,高校教职工子女曾享有加分的照顾政策,但招生中介通过改户口等手段使无亲无故的考生花钱沾光。再比如,有关部门规定各高校可预留一定的计划进行区域调节,学校可以将之追加到生源好的地区。但在实际操作中,个别高校将这部分计划用到“关系户”上,并搞“点名招生”。 独立学院的出现刺激招生中介市场异常发育。大多数独立学院由企业投资建设,这些企业为尽快收回投资获取利润,不惜违背教育规律超计划招生。去年,湖北省29所独立学院中,就有8所违规招生13000人,有的学院通过招生中介狂揽生源。 招生领域的不公正问题,追根溯源在于“政策缝隙”给少数人提供了“弹性操作”的空间,只有堵死这些“缝隙”才能实现源头治腐。 《江南时报》 (2005年09月17日 第十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