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科普:知识为体,精神为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7日16:09 扬子晚报

  今天是全国科普日,今年江苏的科普活动形式开了全国先河:邀请了孙道临等15位国内知名的老艺术家举办大型科学名篇音乐朗诵会。作为这次朗诵会的科学顾问和总撰稿人,在为艺术家们尽心雕琢编选文稿的同时,我也再次感受到了科学精神的魅力。毋庸讳言,我们长期以来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强调,多半停留在科学的技术、物质、经济效益层面上。其实,科学对人类社会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科学精神的影响作用,它可以引导、帮助人们去认识掌握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更能引导帮助人们去发现去创造新的更有用的知识。

  打个比方,科学知识是躯体,科学精神就是灵魂。科学精神是指要尊重科学,并且以科学的态度、方法来认识和处理各种问题。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可以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汲取知识,但如果不具备科学精神,就很难抵制种种非科学、伪科学的东西的影响,连个别科学家也不能例外。比如十九世纪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他在物理学上成就卓越,却迷信降神活动,还企图用物理实验来证明神的存在。国外这两年关于占星术的研究也是如此。还有很多科学家因为缺乏科学精神,把自己相信的理论绝对化,认为自己的研究已是封顶之作,而不能理解科学的道路通向无限,人类的追求永无尽头,西方就有不少这样追求终极理论的科学家,这就违背了科学精神。

  今天,人类既享受到了科技发展带来的“光明”,却也不得不应对日益严峻的“科技威胁”。只有大力发展人文科学、弘扬科学精神,才能实现人类科学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科学精神所张扬的是由“科学”中提炼、升华出来的科学理性成分,也只有越来越多的人真正理解了科学精神的实质内涵,人们才易于在共同遵从事物客观性的基础上,形成改造社会、发展社会的有效合力。任何一个良性互动、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都非常需要这种由科学精神促成的共识和合力。

  如何来弘扬科学精神呢?应该说,科学家是人格化了的科学,科学精神在一些伟大的科学家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让公众了解科学家的人格魅力,比了解他们的研究成果更重要。比如爱因斯坦,当时以色列人民曾推荐他做总统,可他以自己不适合为由拒绝了;美国广播电台以每分钟一千美元的酬劳请他去演讲,他也拒绝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请他亲手抄写一遍相对论论文,为此支付给他六百万美元的酬劳,他分文不取,全部捐给了西班牙内战难民;他过七十岁生日时,一家基金会送他一张一万五千美元的支票,他从未到银行去兑取,而一位普通退休工人寄给他一些烟草当做生日礼物,他却视若珍宝。再说居里夫人,大家知道她提炼了镭,可很少有人知道她为此每天忍受风吹日晒和化学元素的放射侵蚀,双手痉挛变形,为了提炼一克纯镭,她苦战四十五个月,体重减轻了七公斤……这些科学家的生命和成就不可重复,但他们的精神可以被千万人效仿,这些科学精神所张扬的,是贯穿于一切科学活动、探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思维、行动的依据和准则。我们如果在科普知识的介绍中,增加这些知识以外的、科学精神的东西,张扬这种由“科学”中提炼、升华出来的科学理性成分,不管受众今后选择什么工作,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锲而不舍、实事求是的良好品格和奋斗精神,这才是科普的终极目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