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他们的“成功”却正是他们的悲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8日00:07 红网

  不时地从各种媒体上传来中学生甚至小学生写作武侠小说并且出版的消息,似乎是很令人兴奋的。确实,虽然媒体对武侠小说入选中学教材的事儿颇多微词,而在这些学生们写武侠小说上的“成功”面前,却不知为何近乎一致地持肯定的态度。四十多名小学生所写的《张宋演义》不但“畅销”、“火爆”,而且上了央视的“实话实说”,名之曰“成长的童话”,然后又从内地“红”到香港,在凤凰卫视《鲁豫有约》栏目风光了一番。

  然而,细细想来,他们的“成功”却正是他们的悲哀。国人向来“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其甚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虽然现在教育学发达了,关于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似乎也承认“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然而,这种状况到现在却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儿童的生理与心理依旧没有得到应有的真正的尊重。一方面是现有教育的刻板与枯燥,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一方面是儿童文学的萎缩与衰落——笔者有一个在少儿出版社做编辑工作的朋友就是因为找不到儿童文学的作者而离开出版社的。武侠小说是一些无知的所谓“教育专家”们引进的医治这种儿童教育的发育不良之病态的一剂药方,但却是毒药,且治标不治本,虽然解得了儿童一时精神上的饥渴,却会留下也许是极为严重的后遗症,并不利于儿童生理与心理的健康成长。现在这种毒药却被媒体鼓吹与放大,无异于告诉世人,鸦片是对身体有益的,可以当饭吃,请大家多多服用。周作人先生在《儿童的文学》里说:“儿童同成人一样的需要文艺,而自己不能造作,不得不要求成人的供给。”可我们这些失去了童心的成人却没有能力供给适合他们阅读的作品,不但如此,胡乱地塞给他们一些如武侠小说之类的,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害的食物,并且让这些劣质食品充满了当今的文化市场,这本来就是我们成人世界的失职,却又从而宣传这些食物的优良品质以彰显自己的功绩,欺骗那些没有辨别力的儿童,这便简直近乎犯罪了。儿童中了这些精神鸦片的毒,成了瘾,并且自己也开始动手制作鸦片,这本来己经够可怜的了,而媒体的宣传却使儿童的悲剧成了他们的光荣。如果真心信仰武侠小说于儿童有益,我们可以说他糊涂或无知;但如果别有用心地以此谋利(事实上,每一次“炒作”的背后都潜伏着商业利益幽灵),那却是无耻了。

  武侠小说之不利于儿童生理与心理的健康成长,在于它并非儿童自然的需要。对儿童文学深有研究的周作人先生指出,供给儿童的读物应具有“优美、新奇、单纯、匀齐”之四端:“文章单纯、明了、匀整;思想真实、普遍。”“纪事叙景都可,只不要有玩世的口气,也不可夸张或感伤为‘杂剧’的气味。”“不可过量的鼓动崇拜英雄的心思;或助长粗暴残酷的行为”。武侠小说毕竟只是成人的童话,是成人无聊时的消遣,若作为儿童的读物,显然是不合适的;而儿童自己写武侠,不过是受了成人趣味的影响,过早地丧失了宝贵的童心,似乎并非好事儿。前段时间被媒体炒得火爆的《张宋演义》,很难说在文学上有多大的价值,或于儿童有什么益处。所谓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一种新的教学体验”,“既‘源于生活’,又大胆地‘奇思异想’”,说白了,不过是一篇用无厘头式的调侃手法连缀成的油滑气十足的文字,从思想到趣味都是成人世界的翻版。儿童们在这里所扮演的角色不过是充当了成人们取得教育上与经济上的“丰硕成果”的工具罢了。而有些人以价值的多元与文化的包容性,甚至培养“侠义精神”或“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等等论调为武侠小说作为儿童读物的合理性辩护,这些说法显然都是 “成人本位”的观点,于儿童并不适宜的;不妨请他们去多读一读有关儿童心理学方面的著作,读懂了,读通了,再来发表他们的高论。而另外一些人以武侠小说在学生中普及程度之深广的现实,呼吁我们不要采劝驼鸟政策”,固然有其道理,但却只是重复着黑格尔“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老调罢了,并没有追问武侠小说为什么会在学生中普及?学生们的头脑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如果没有在上面播种乔木,则迟早会被杂草占据的。这难道不是我们成人的责任吗?

  我们所能企望于社会的是给予儿童这个弱势群体以相当的尊重——以儿童为本位,不要再将他们当作“缩小的成人”或“不完全的小人”,承认儿童有独立的生活。适如其分地供给他们有利于生理与心理健康成长的养分,正确地引导他们,为他们提供一个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不要让成人的或糊涂或龌龊的思想污染了他们的纯真,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稿源:红网)

  (作者:李辉)

  (编辑:杨国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