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八月十五,赏灯·赏桂·赏中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8日11:28 南方日报

  在古代,月光是人们夜间主要的照明工具,这也是为什么在月亮最圆、最亮的月圆之夜,要以一个盛大的节日来庆祝,要充分享受月夜下的不夜天。但作为欢庆的主角,光有月光还是不够亮的,人们燃起了灯笼,与天上的明月相辉映。在举杯邀明月的浪漫时刻,古人们又从月亮上隐约的黑影构思出嫦娥、月宫、桂花树和月兔等一连串的神话故事,经过长久的历史沉淀,这些神话故事中的主角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中秋游乐的主角。

  兔儿爷

  由于兔子上了月宫,因此古时人们过中秋,祭月必用“兔儿爷”。《燕京岁时记》中有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

  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猛兽,有的骑飞禽。尤其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祭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兔儿爷是最具代表性的北京特产玩具。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一过农历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摆得极为热闹。所以北京的民间手工艺者还倡议把兔儿爷列为北京奥运的吉祥物。

  但和传统灯笼一样,兔儿爷已经逐渐淡出中秋,孩子们大都连什么是兔儿爷都不知道。中秋节有太多好玩的新玩意,但如果能找回当年的兔儿爷,送给老人家是一种珍贵的回忆,送给小朋友是一种新奇的玩具。

  赏桂花

  赏桂原是杭州地区的习俗,因为中秋正好是桂花开花的季节。而且关于杭州的桂花还与月宫有着不解之缘。

  唐代杭州灵隐寺有一德明和尚。一年中秋,皓月当空,忽听寺外传来滴答雨声,开门一看,只见从月亮上落下无数珍珠般的小颗粒。德明好生奇怪,走过去捡了满满一兜。第二天,德明把这件事告诉了师父。长老仔细一看,竟是月宫里吴刚伐桂震落的桂子。师徒二人把这些小颗粒种在寺前庙后的山坡上,第二年中秋,树上便开满了芬芳桂花。后来,人们把桂花种在西湖四周,渐渐种遍全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写下“山寺月中寻桂子”的不朽名句,“月中落桂子”的佳话一直盛传不衰。而赏桂也成为了杭州人的中秋习俗。

  在八月十五的夜晚,大家携家带口,还有月饼和桂花酒等应节食品,来到郊区的桂花树下,一边看着满树的桂花,还有伴随微风吹拂下飘落的桂花雨,扑鼻而来的是桂花的清香,此情此景让人陶醉。

  虽然说中秋赏桂是杭州人的习俗,桂树也不是广东的特产。但这种郊游赏月的雅兴,广东人也不妨学习一下。尤其郊区没有城市灯光的影响,月亮看起来分外耀眼。在广州郊区有不少的农庄、竹林,全是赏月的好地方,有车一族又何必和大家在城里挤呢。

  赏花灯

  花灯会是中秋节一家老少饭后的余兴节目。传统的花灯会看的是灯,通常选在近水的地方,一个个造型各异的灯笼高低不一地悬挂在树上、假山上、长廊上,最后全都倒影在水中,和天上明月的影子共聚一池。

  现代的花灯会看的是高科技,其实已经找不出太多灯笼的原形,只是依据动物或故事的场面,造出不同的造型,不仅会发亮,有的还会活动和发出声音,各种千奇百怪的花灯看得小朋友们雀跃不已。现在赏灯也不一定要去灯会,不少商场、酒店也用了彩灯在增添节日气氛,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型的彩灯会。

  猜灯谜

  赏灯是体力劳动,那猜灯谜就是脑力劳动。最古老的灯谜是写在灯笼上的,谜语大多是和中秋有关的故事、诗句等,猜对的人就能赢走那盏灯笼。现在的灯谜简单多了,在纸片上写着谜面;范围也更广了,既谈古论今,也覆盖中外,更加考验大家的智慧;奖品种类也多样,小至零食糖果,大至家用电器,很多时候还是商店的促销手段。

  猜灯谜没有太多的规律可寻,只能靠大家的联想能力,最好的秘诀是早点去,否则简单的都被人猜中了。

  树中秋

  广州还有种有趣的中秋传统风俗,叫“树中秋”。每逢中秋节,各家要把灯挂在竹条上,灯的种类也十分多:水果灯、鸟兽鱼虫灯,还可砌成字灯。到了夜里,就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连结许多小灯。然后将竹竿插在房屋高处,如平台、屋顶或高树之上。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也叫“竖中秋”。

  这种风俗听上去和圣诞节摆圣诞树有异曲同工之妙,只可惜近年已经“威风不再”,许多年轻人也许连听都没听过。当然这也和防火安全有关,但是否可以考虑折中的办法,例如用灯泡代替蜡烛,又或者在住宅小区有人管理的地方树上几杆,好好地保存这种广州习俗。

  想起了童年那盏灯

  中秋节的晚上,是儿童专属的游戏日。吃过了晚饭、切过了月饼,骑楼下已经传来小伙伴的叫声:“快下来玩灯笼呀!”磨磨蹭蹭地等在妈妈身边,好不容易等到长辈发话了:“拿灯笼下去玩吧。”高兴得蹦了起来,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灯笼和一根红色的小蜡烛,还要找根筷子穿在灯笼上提着,就等爸爸帮忙把蜡烛点好放在灯笼里面,小心翼翼地下楼去了。

  小时候住的是广州的老城区,骑楼正对着麻石板铺成的小巷,通常每天放学后孩子们都在这里跳橡皮筋和踢毽子。但家里管得严,永远都只能趴在骑楼上羡慕地往下看。只有中秋节是例外,能在晚饭后到巷子里和小伙伴赛灯笼,所以格外地珍惜。最悲惨的一年中秋,是刚走到楼下就被一个躲在旁边的小男孩蹦出来吓了一跳,手一松,灯笼掉到了地上,就这样看着自己的灯笼被火烧掉了,眼泪也忍不住哗哗地流了下来,不是为了灯笼,而是为了一年一度“夜游”就这样提前结束了。

  还有一年不知道为什么,各家把赏月的宴席搬到了天台上。老房子的天台是整条街都连在一起的,只是每座楼之间有堵半米高的墙隔着。那年我买的灯笼是那种五彩玻璃纸扎成的公鸡,鸡头和鸡尾各能放一根蜡烛,烛光透过五彩的玻璃纸后,显得朦胧而灵动,也让那只大白天看来略显得俗气的大公鸡,在中秋之夜格外神气。我为了炫耀灯笼,不辞劳苦地爬过一堵又一堵的墙,从街头的天台一直“巡游”到街尾,就为了让大家都看清楚我的大公鸡。而且很神奇的是,向来手脚笨拙的我,居然在爬过这么多堵墙后,竟然没有手忙脚乱地把灯笼给烧了。所以这个中秋是我记忆中最快乐的一次。

  中秋节每年都过,但记忆最深刻的两个中秋,还是和灯笼有关。这也足见灯笼对这个中国千年来的传统节日影响有多深远。

  过去的灯笼很简陋,却富有味道。记忆中最古老的是可折叠的纸灯笼,一般都是圆柱形的,上面画着嫦娥奔月等相关的传说,底部有个小小的铁圈是放蜡烛的,顶部几根线结在一起,用树枝或筷子挑起来,就拿着满街跑。这种灯笼最容易烧起来,手一松、风一吹都会让蜡烛碰到纸而着火,每次玩这种灯笼都是心惊胆战的感觉。之后是玻璃纸扎成的灯笼,颜色更加鲜艳、造型也更加复杂。而且玻璃纸灯笼没那么容易烧起来,如果好好保存,还能留到下一年的中秋。

  但这些传统的灯笼还是不敌“现代化”的攻势,用电池、灯泡的小灯笼,既不会烧着又有更多的造型可选,尤其是还能造出不少独特的音像效果,早已成为孩子们的新宠。

  新式的灯笼出来之后那一两年,我就没玩灯笼了,不知道是年龄渐长还是始终适应不了那种会奏出曲子的灯笼。那种新式灯笼的灯泡过于强悍,在月光下还是朦胧的烛光比较应景。又或者,电池灯笼再精美,也替代不了纸灯笼可以让你笑也能让你哭的魅力。

  撰文 梁燕

  图片均为本报资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