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学子论文:网络时代的新闻教育走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8日15:45 人民网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发展,网络如暴风骤雨般全面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到这场革命的洪流中。而作为培养21世纪传媒人才的高校新闻教育,在这个急变的时代,如何转变观念、调整教改思路,以适应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的要求,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培养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新世纪新闻人才,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索。

  回顾历史,我国真正有专门从事新闻人才培养的教育时间并不长。中国新闻教育模式

,可以追溯到1918年10月蔡元培、徐宝璜和邵飘萍发起成立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为报业教育之发端”。在80多年的新闻教育发展中,大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分为两个时期:以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成立报学科为中国高等学校正规新闻教育的开元,随后有厦门大学、平民大学、法政大学、燕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据已经掌握的史料,到1949年,中国先后创建了59个新闻教育机构。分析这些新闻教育机构的办学情况,大致上分为为学院型和学徒型两种类型。学院型以复旦大学新闻系为代表,学徒型以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和申报新闻函授学校为代表。前者主要由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创办、由教授和报人共同授课;后者由报人或媒体创办、主要由报人授课。在这一段时期的新闻教育机构中,前者只有复旦大学新闻系等极少数几个,而后一种占绝大多数。办学类型虽然有所区别,但教育模式却基本相同,均为“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的,以新闻职业技能训练为教学重点”。从培养目标上看,各新闻教育机构都把为新闻界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宗旨。复旦大学新闻系1929年成立时宣布该系的培养目标是“养成本国报馆编辑人才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新闻教育事业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国大陆的新闻教育几乎完全陷于停顿,1978年后逐渐恢复并有所发展,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于当年成立,到1982年,全国新闻系科专业的数量基本上达到了“文革”开始之前的规模。综观这个时期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看到,两种办学类型发生了逆转性的变化,即与前一个时期相反,学院型的新闻教育机构逐渐增加,学徒型新闻教育机构逐渐减少。应该指出的是,虽然办学类型上有了很大变化,但是教育模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基本上仍然是前一时期的传统模式。在培养目标上,依然是为新闻界培养应用性的专门人才,只不过在政治上有了明确的并且越来越高的要求。从教学环节上看,更加强调业务实践。

  长期担任《新闻报》外勤记者的顾执中先生,在1985年撰文谈到他创办著名的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的动机时说:“在实践中,我愈来愈感觉到新闻教育的重要,许多新闻工作者老化了,许多新闻工作者的思想与能力。远远赶不上祖国形势的发展,在祖国那时的新闻战线上,必须有新的生力军的支援。”于是有民治新闻专科学校的创办。中国著名的新闻事业家、《申报》老板史量才深感报业的发展,根本在于人才的养成,“我国今后之新闻事业,既必将随时代之迈进,而益趋发展,则我国新闻界今日责任之重可知。此实力如何,即新闻人才之养成是也”,“在不久之将来,此种需要必将日益加增,若不事先养成,必不足以应付将来。”于是,有著名的“申报函数学校”的创办,史量才亲自担任校长。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轫于19世纪10年代,但中国国人自己办报是70年代以后的事情;前面所说的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既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发端,又是这个新闻学研究的开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宁树藩教授认为中国新闻学只有知识体系,缺乏理论体系,更无学科体系。中国新闻教育在学术底蕴不足,“无学可教”的情况下,为了增加学术底蕴,增强学生的“后劲”,只有“找学而教”。1949年以前,为了使培养的

  传统的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简单而又明确:主要是为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采、写、编、播工作的需要,通过专业知识的讲授,职业技能的训练,培养新闻传播的专门人才。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传播科技的进步及第四媒体崛起,情况就变得复杂多了。一方面,传播媒体的科技含量增大,光靠一张嘴和一支笔是当不了记者和编辑;另一方面,因特网的综合性、多维性使得信息传播活动既丰富多彩,又扑朔迷离;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大传播观念的建立,大众传播业与电信产业的融合必将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一切对新闻教育事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促使我国新闻教育理念的重新认定:以大传播的视野,将人文、社科与电信、计算机等信息学科进行大跨度交叉,营造一种独特的文理交融氛围;以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用现代教传播术手段,建构一种良好的学理教育与技能训练学习环境,培养复合型的新闻与传播的研究者与实务者。

  市场经济下的传媒发展已驶入信息的高速轨道,媒体与媒体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传媒精英人才的竞争。为此,今天的媒体在用人时提得最多的是需要复合型、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与以往说的“杂家型记者”、“专家型记者”、“作家型记者”、“专业型记者”、“通才型记者”都是不同的,这里的“复合型”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立体性,即既有深厚的人文功底、扎实的传播理论基础,又具有现代传播技能;二是高能性,即集采编与制作于一身,一人抵几人用;三是多面性,即新闻与传播的“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当然不是样样都精,样样都专,而是一专多能)。新闻学属于应用性文科,采、写(摄)、编、评(播)是新闻学教育的主要专业课,是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看家本领。这种侧重技能训练培养出来的学生功底不深,毕业之后到新闻单位,一般都表现为“上手快,而后劲不足”。我国新闻学界的有识之士,对此已经呼吁有年,希望新闻院系加强对学生的理论修养,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但是由于“新闻无学”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所以侧重技能训练的教育模式没有根本转变。如果说,仅仅是为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培养专门人才,侧重技能训练的教育尚且可以对付的话,那么,第四媒体出现,网络

  教育界有句行话说“牛车上不了高速路”,滞后的教学手段和教育管理体系成为当前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业界人士也一直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网络入主世界以来,全球共享资源成为一种潮流,互相之间的直接交流也就成为主要的方式,教育当然也不例外。而在我院,薄弱的师资成为新闻教育良性发展的一大桎梏。综观我院的现实状况,资源短缺充分表现在:(1)真正“懂”新闻的教师很少,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半路出家,由于他们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很多时候他们只能照本宣科,加之由于年龄、地域条件等的限制,任课教师的知识储存量十分有限,更新过于缓慢,不能把当前的时事热点问题与所授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上课成了纯粹的说教。(2)教学资源设备严重不足,没有自己的配套现代教学设备,新闻传媒类图书资料严重短缺,更没有自己的教育实习基地。这些,还只是现象中的冰山一角。

  作为一门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新闻学专业,在网络快车迅猛驰骋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手段、方法、模式与现代信息社会显得格格不入,既不是传统的学徒型,也非学院型(表面上也许是),这样的景况将如何完成培养复合型现代化新闻专门人才?值得我们的行政教育部门深思。作者:杜再江

  作者简介:贵州民族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02级新闻学专业

  作者:杜再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