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解读“无官不腐” 我眼中的“二王之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8日16:32 人民网

  (一)网友王江龙的《“无官不腐”?网上“腐败定论”太荒谬》和网友王克安的争鸣《“官员腐败”是“极个别”现象吗?》之争,很热闹,以文、以理相争,很是精彩,前者反映的是权力部门的“专门反腐学者”之观点,后者则是反映民间“业余反腐人士”之观点。

  其实,谁心里都明白,“无官不腐”只是民间的一种“愤怒、不满情绪”的流露、宣

泄,基本只出现在网友的跟贴之中,无论是理论或是实践都站不住脚的。所以“两王之争”的实质是:腐败分子究竟是不是“极少数”、“极个别”?

  在这个问题上笔者是同意王克安网友的观点。

  (二)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是怎么认识这个问题的呢?

  邓小平指出:“现在是什么形势呢?我们自从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两个方面的政策以来,不过一两年时间,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卷进经济犯罪活动的人不是小量的,而是大量的。犯罪的严重情况,不是过去“三反”、“五反”那个时候能比的……”

  江泽民指出:“腐败现象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尤其是侵蚀到我们的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利用职权营私舞弊、贪赃枉法、索贿受贿等犯罪行为,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邓小平说“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江泽民则说“腐败现象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邓小平说“卷进经济犯罪活动的人不是小量的,而是大量的”,江泽民则说:“利用职权营私舞弊、贪赃枉法、索贿受贿等犯罪行为,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中国的领导者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这些“说法”究竟说明了什么?根据我的理解,至少说明腐败分子还是相当“厉害”的,而决不是“极少数”、“极个别”。

  (三)“反腐败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斗争”这一观点为什么会如此深入人心?

  陈云、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总是这样教导我们,反腐败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斗争,不反腐败就要亡党、亡国、亡社会主义……

  我想,如果腐败分子只是“极少数”、“极个别”,它有“亡党、亡国、亡社会主义”这样的“巨大的反动能量”吗?我想,如果果真只是“极少数”、“极个别”,那么老百姓至多只会认为,那是用来“吓唬人”的,就不会真信。而现在呢?想想领导者们的这些话,再看看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一切,便将领导者们“反腐败就要亡党、亡国、亡社会主义”的警言铭记在心中。

  其实,再想一想前苏联、前东欧,社会主义大厦一夜崩溃,原因何在?我想,位高权重的“极少数”、“极个别”是重要原因,然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从上至下已经形成了“腐败了的既得利益集团”,这可不是用“极少数”、“极个别”能解释得了的。

  当然,我不是说当今的中国从上至下也形成了“腐败了的既得利益集团”,这不符合当今中国的国情。我的观点始终是:中央没有,然而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一些部门却是存在的,否则就很难理解当今的反腐败会如此艰难,“中间梗阻”、“贯彻危机”现象会如此严重。“极少数”、“极个别”的腐败分子是难于承担如此“重任”的。

  (四)这样使用的“数字比例”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两王之争”,有的人用以下这样一组数字来反驳王克安:“全国还有各级各类干部4051万人!这么大个基数,5年开除不到14万人,一年平均不到3万人,1000个人里开除一个人,哪个是‘极少数’,哪个是大多数,还用争辩吗?”

  而我认为,对“数字比例”的如此运用,有相当大的局限性。

  为什么?因为老百姓认为腐败的严重是基于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客观存在”,而王江龙、李新勇先生所讲的腐败分子则是这种“广泛客观存在”中的“倒霉蛋”。(江西省赣州市公路局原局长李国蔚被查处后就说:“我犯了这些事,是因为社会风气不好。查到了我,算我运气不好。”)如果王江龙、李新勇先生能说出这样的话:“现在被抓的已经是现实生活中腐败分子里的绝大多数”,那么,或许真还有说服力、批判力,遗憾的是,没有被查处的要比已经查处的多得多……

  的确是这样,以黑龙江绥化来说,就卖官买官成风将当地主要“第一把手”“一网打尽”的情况来看,腐败分子绝不是“极少数”、“极个别”。然而当出台了一个“5万元以下不予追究”的“土政策”之后,进入统计数字的数字就变成了“极少数”、“极个别”的了。

  我坚持在《我的观点:看高检公布反腐数字》一文中所表达的观点,即对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农村圈地运动中的腐败”、“国企改制中的腐败”、“城市拆迁运动中的腐败”、“开发区运动中的腐败”、“金融领域中的腐败”、“房地产领域中的腐败”、“股市中的腐败”等“权力资本腐败”的“秋后算帐”,还只能说是开始,“腐败分子受审的高峰期”还只是刚刚来临,所以绝对不能用“已经被抓的、被审的”来代替“还未被抓的、被审的”。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王江龙、李新勇先生稍稍有点书生气了,稍稍有点形而上学了。

  (五)民众的“算法”和“专门反腐学者”的“算法”是不一样的。

  民众为什么有“无官不腐”的说法?就是因为他们将凡发生了腐败行为的领导干部都算作了“腐败分子”,而“专门反腐学者”则往往将“构成违法犯罪并受到惩处”作为标准,两者“标准”不一样,“参照点”不一样,“结论”自然就不一样了。

  就以“三大公害”——公款、公车、公款出国考察——来说。据不完全统计,公款大吃大喝一年2000亿元、公车一年消费3000亿元、公款出国考察一年花费2000亿元,这7000亿元占了国家年度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这是谁的行为?肯定是领导干部的行为?这其中有没有腐败分子的腐败行为以及不是腐败分子的腐败行为?肯定有,但是为此而“倒霉”而被列入统计数字中的领导干部究竟有多少?实在是鲜有人知了。

  再以人们将“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比喻为“新的‘三座大山’”来说,其中又有多少可以查得出腐败大案、要案的?肯定不少,但是如今查出的与现实存在的相差得实在太远了,而我们的统计数字肯定不会将没有查出的统计在内。

  (六)最后,我想重申的几个观点。

  第一,腐败分子究竟是不是“极少数”、“极个别”?我的回答非常明确:不是,但也决不是“大多数”,“无官不腐”就是更为错误的了。正确的措词是:“相当一批的……”、“一定数量的……”。

  第二,对民众“无官不腐”的“情绪宣泄”之“说法”,不必过于“认真”。其实,人们对“十六大”以后的反腐败评价还是比较高的,这才是真正的主流。对此,要有一点延安时代毛泽东对“骂街”的农妇的气概和度量,认真处理“骂街”背后的东西,结果是“皆大欢喜”。

  第三,我很欣赏“二王之争”中的“大家”风度,将力量都放到文字的争论之中,观点各不相让却都在客客气气地说理,人民网上的争论应该有这样的风度。

  相关文章

  作者:网友:邵道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