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化批评】“国学大师”和《四库全书》叫什么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8日16:49 人民网

  话语:人民到底需不需要文怀沙

  矛头指向:虚张声势的学者

  摘要:

  文怀沙先生主持编纂了一部大书《隋唐文明》。在新书首发式上,文怀沙一段话却让我觉得颇为惊讶。他说自己是在“以最广大的人民性去还历史本来的面目”,这个忠心表得怪。

  《四库全书》和“最广大的人民性”有关吗?或者说,文怀沙为首的这个班子的工作,代表了人民的意愿与利益吗?

  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这套丛书中体现得更加荒谬。根据出版方提供的销售情况,这一将近6000万字的宏大工程以3.8万元的单价,在全国范围内限量发行1000套。这价格一般读者无法接受,限量发行的方式,又无法让尽可能多的图书馆收藏。《四库》编纂完成以后,抄写了七套,分别藏在故宫文渊、承德文津、镇江文宗等阁。最广大的人民从来就没有接触它的机会,甚至编纂者都没有让人民接触他的初衷。从这一点上来看,《隋唐文明》的编纂和出版者是与《四库》的编者“心有灵犀一点通”。

  另一方面,《隋唐文明》与“最广大的研究者性”有关吗?

  尽管《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问题颇多,学术地位也并不甚高,但也总是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案头必备之书,有它学术上的意义,一则在印刷手段较为落后的时代,通过编纂大型丛书保留了一大批孤本;二则其《总目提要》为后世文献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在《隋唐文明》的编纂活动想必也从《四库》中获利甚多。《隋唐文明》的工程规模,较《四库》4000学者、20年时间小得多,文怀沙的个人学术水平,比被他鄙视为“奴才”的纪晓岚也逊色许多。通过大型丛书保存文献,在目前的印刷出版条件下也实属多余。由此可见,《隋唐文明》体现“最广大的研究者性”也落了空。

  不是给“人民”的,也不是给研究者的,文怀沙先生这次的恢弘之笔,恐怕“文化面子工程”的意味更大一些吧。。阅读全文

  引申阅读:

  点评

  :搜索一下,在“文怀沙”这个名字前偶尔也会冠上“国学大师”这几个字。这个问题在这儿就不说了,因为以前的文化批评和文化眼栏目都说过了。不知道是不是那样的称号给了文怀沙老先生底气,他宣称《隋唐文明》这部号称“我国迄今为止首次对隋唐300年间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领域进行了总结性研究的大规模纂述”代表了“最广大的人民性”。

  “人民”本来就是个大词,再用“最广大”来修饰,真是拒人千里之外,谁还敢碰呢?《四库全书》的优与劣,现代的学者们已经有很清楚的认识了。再编一套煌煌百卷的丛书和它叫板,似乎没什么必要。再加上印数和单价的限制,《隋唐文明》出来就只能进图书馆。考虑到学者做研究不会找到这样的二手资料中查阅文献,用处就更有限了。一面是“最广大的人民性”,一面是束之高阁,这反差也太大了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