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国歌响起在圆月初上时(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8日17:11 北京晚报
国歌响起在圆月初上时(组图)
国歌响起在圆月初上时(组图)
  长安小学师生参观抗战馆。自忠小学的同学在抗战馆的墙壁上找到了张自忠将军的名字。

  秋风拂宛平,圆月照卢沟。时间老人故意把不忘国耻的“九一八”纪念日和中秋佳节放在同一天,让我们在两样情怀中翻涌心潮。昨天下午,本报与卢沟桥文化旅游区办事处联合举行的“雪国耻庆太平欢乐中秋宛平城”活动,把这两番心境交集在一起,使历史的星空与生活的秋月共同在天宇上辉映。来自长安小学和自忠小学的百余位师生和家长,在参加活动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过了这么个有意义的中秋节,真是不虚此行。”

  参加活动成了一种“补偿”

  不虚此行,写在每名小学生惊奇的眼睛里,写在每位参观者的脚步中。在抗战馆内,三三两两的师生家长边参观边作文字记录,一些家长还充当起临时摄影师,给孩子留下参观照。有的母女在电子触摸屏前查找着抗战史料,两对父子在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的声光电展台前驻足良久。在清华同方工作的王贵辉先生,是和妻子一起陪着上六年级的儿子王逸伦参加活动的。他告诉记者,平时工作忙经常出差,很少带孩子出来玩,像抗战馆这样的地方更是第一次来,看了以后触动很大,他感谢北京晚报提供了这样一个好机会,让他们全家既欢聚中秋又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一举两得。长安小学的崔富云校长说,他们学校平时很注意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每年开学他们都请中央警卫团的战士们参加升国旗仪式,前不久,他们还组织学生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向英烈敬献花圈。崔校长还透露了一个“小秘密”,由于这次活动人数有限,所以只能每班出两名学生做代表,六年级一班的臧俊楠能参加这次活动,是学校给她的一份“特殊补偿”,原来前不久,他们学校有一个在人民大会堂向二战老战士献花的任务,被学校选中又因个子太高最终被“筛”下来的小俊楠很失落,为此,校长特地把到宛平城参观这个难得的机会留给了她。小俊楠的爸爸臧凤山告诉记者,他们是军人家庭,家里平时很注意孩子的爱国主义教育,爬长城、参观中山堂……让孩子在革命传统教育中汲取民族精神的养分。

  学生们追问抗日历史

  晚上6时30分,师生家长们来到宛平城西城楼,城楼上红灯笼高挂,狼牙旗轻飏。本报特意邀请了68年前亲眼目睹了“七七事变”的郑福来老人和保卫过宛平城的29军大刀队队员之子杜来全参与活动,两位与卢沟桥有着不解之缘的历史见证人,给在座的人们讲起了那段融进血液的历史。

  郑福来老人世代居住在卢沟桥西桥头,当时他家与国民党29军219团团部所在地岱王庙仅一路之隔,他亲眼目睹了68年前发生在卢沟桥上的惨烈战斗。郑老虽说年事已高,但说话底气十足:“日本还有人说七七事变是中国人的错,七七事变就是他们预谋的,当时第一炮就炸到县衙,第二枚炮就炸到29军营部,为什么这么准啊,日本人曾经借着给当时县长王冷斋祝寿步测过炮击距离!”郑老激动地说:“日军的炮弹总是在我家附近爆炸,我是顶着锅盖逃难的,出了门没走多远,看见头天还和我一块玩耍的小伙伴四春子被日军的炮弹炸死了。爹娘带着我们一路逃亡直到河北保定,1个多月后传来停战的消息,我们一家人又沿着京汉铁路往家走,快到宛平城时,看到的全是开膛破肚的中国军人和平民的尸体……后来日军实行经济封锁,村里饿死的人不计其数,收容所里的人没死呢就给扔到城墙底下,整个村庄一千多户,死的死,逃的逃,没剩下几户。”

  郑老说得慷慨激昂,学生们听得非常投入,郑老告诉孩子们:“我们国家当年之所以受到日本鬼子的侵略,遭受那么大的屈辱,就是因为我们国家当时太贫弱,所以现在你们要好好学习,学本领,将来把国家建设得更强大,让任何国家都不敢小瞧咱们中国!”郑老的话赢得阵阵掌声。

  看着孩子们今天能够安乐祥和地坐在宛平城头赏月看节目,丰台区东铁匠营地区人民武装部部长杜来全心中感慨万端,在这个他父亲曾抛洒热血的宛平城上,回忆父亲那段与宛平城卢沟桥共存亡的激战,他向小学生们讲起了父亲杜振江1937年7月8日的经历:“当时我父亲在29军服役,守喜峰口长城时和大刀队队友砍得敌人直做铁脖套,父亲一夜就曾经砍死砍伤敌人19个。后来父亲被调进29军大刀队的敢死队,1937年7月8日,卢沟桥上“七七事变”爆发的第二天晚上,还在睡梦中的父亲听到紧急集合的命令,跟随29军何基沣旅长火速从北京西郊向宛平城增援。冲上卢沟桥时天很黑,就看对面密密麻麻地足有一二百鬼子,父亲和战友们挥起大刀看见日军的头盔就砍,他砍死了8个敌人,自己右手拇指被榴弹炸掉,腹部被敌人的刺刀刺成重伤。随后父亲被转移到密云山区的老乡家里养伤,由于右手致残再没上过战场。”杜来全时而自豪时而惋惜的音调带动着孩子们的情绪,他们时而鼓掌,时而轻叹。

  “感谢北京晚报给我提供了在父亲战斗过的地方凭吊父亲,向大家介绍父亲的机会,我现在每年都来卢沟桥,卢沟桥承载了我太多的情感,过去的卢沟桥和宛平城没有修葺,今天的卢沟桥硝烟散尽,旧貌换新颜。”杜来全说,“从1937年7月8日那仗以后,父亲再没能回到卢沟桥,这也成了老人永远的遗憾。现在我每年都替父亲去看看他战斗过的卢沟桥、宛平城,看着楼头的明月。今天我们能够在这曾经炮火隆隆的宛平城宁静地赏月,是先辈们的鲜血换来的啊!”孩子们被68年前的历史所吸引,把郑老和杜来全团团围住,问这问那,不时指着卢沟桥方向和宛平城城楼的垛口求证,希望更多地了解那段历史。

  有人提议:“咱们全体起立,站在宛平城楼上高唱国歌吧!”立时,心如潮涌的师生家长庄严肃立,共同唱出这首心底最熟悉、最神圣的歌。歌声在宛平城上空,卢沟桥两岸久久激荡……

  火树银花观庙会

  晚上7时30分,夜幕四合,朗月东升,照耀着宛平城的风云,卢沟桥的沧桑。西城楼上摆开了曲艺场,蹬缸的小演员将一个大瓷缸表演得上下翻飞,可爱的小丑一下子就转起了6只篮球,孩子们不时给演员的精彩演出鼓掌叫好。这边看得正投入,那边锣鼓喧天响彻宛平城,乾隆銮驾仪仗出行了,几十个学生立即趴在城墙垛上观看,穿着八旗铠甲的武将,整齐划一的仪仗,让学生们兴奋异常。这阵兴奋劲还没过去,卢沟桥头又冲天响起了“炮”声,8门铸铁古炮举行演炮仪式,礼花弹被大炮打上天空,高过城楼几十米,礼花装点着西侧的夜空,与中秋圆月一静一动,一东一西,共同诠释着“花”好月圆。许多学生家长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难得的瞬间。晚上9时许,进行了5个多小时的活动圆满落下帷幕,学生们在回家的路上还和家长们讨论今天的所见所闻,述说自己在抗战馆里找到的60多年前的故事。本报记者周家望孙颖张玉军摄

  网络编辑:李亚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