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精神讨论“团结服务牺牲”最响亮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9日02:17 东方早报 | ||
百年复旦今天正式进入庆典周,昨日的复旦校园里从寝室到院系大楼都挂出了红灯笼或百年校庆的旗帜,10号楼边上大幅“热烈欢迎海内外校友返回母校共襄盛典”的宣传板也竖立起来。 但就在上周,一位复旦新生在复旦日月光华bbs上的本科生之家版上发出了———“什么是复旦精神?”的帖子。帖子随后就被转载到校园新闻版、百年校庆版和news等论坛上 ,讨论什么是复旦精神由此成为复旦学子百年校庆庆典来临前的一个新话题。“团结、服务、牺牲”较受肯定 事实上,2004年复旦就发起了一场复旦精神的大讨论。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说,当我们面对复旦这100年的历史并试图对其进行回顾与总结时,我们总是发现有太多的内容和材料,有太多的事件和侧面。“所谓复旦精神,其实就是复旦人在近百年的奋斗中凝练形成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判断,就是复旦大学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活的灵魂,就是经过百年积淀而成的复旦历史底蕴和品格特征。” 讨论中,学生们对“团结、服务、牺牲”这个由老校长李登辉首先提出的6字复旦精神比较肯定。有同学还找来了出处———1943年12月,李登辉先生在为毕业纪念刊写《序》时,明确指出“牺牲与服务”是复旦精神:“诸生当切记复旦之精神为牺牲与服务,出校以后务须发挥复旦之此种精神。” 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当时任复旦校长的李登辉先生,自然也把美国的办学理念引入复旦,造就复旦“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特色,以此来谋求更大的发展。事实上,“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已成为复旦的学术精神。 这种精神仍然闪耀在现在的复旦人身上,校史专家许有成说,服务社会的精神在当代的马骅、冯艾等学生身上依然传承。复旦师生一直以来热心组织各类志愿活动,例如研究生支教团组织的宁夏支教活动,青年医务工作者赴西藏、新疆、云南等地区的医疗支援活动,经济学院志愿队的“废旧电池回收”活动和高校环保巡回展,材料系学生参与苏州河的治理,“绿飘带”志愿队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义务讲解,电光源系学生在上海市少管所组织的帮教活动,法律系学生组织的法律救助,APEC青年志愿活动,还有积极参与和宣传中华骨髓库和义务献血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我把小资理解为对复旦的夸奖” 在论坛上,发出“什么是复旦精神”帖子的学生称自己是大一的新生,赶上百年校庆很幸运,但很想知道复旦精神是什么,“几年前有一句话是自由而无用的灵魂,不晓得能不能概括复旦毕业生的样子?”在论坛上,发帖者说。 对贴出的这个帖子,复旦不少学生立即进行了回应。有同学说是“团结、牺牲、服务”,manana网友说是“睿智、创新”,还有说是“自由”等等。 也有学生高举小资的生活大旗。学生BENJMAIN在bbs上发贴说,虽然很多人不喜欢复旦的小资,“但复旦身处上海,本身就有其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质。小资有什么不好,懂得生活的人才是能够掌握生活的人。我把小资理解为对复旦的夸奖。” ashd在复旦大学bbs上说他最大的感受是“自由”,单从学术角度来论述,复旦完全可以评价为是自由的,“复旦给你非常自由的学术空间和个人生活,复旦的教授老师是鼓励学生有自我见解,态度大多都是谦和的,复旦学生每个人都不会太干涉别人的生活,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同学间比较平淡。” “追求卓越”让我受益最多 “复旦精神还要讨论吗”,一位2000年从复旦新闻学院毕业的学生这样向记者表达了他的意见,“这都是在4年里被潜移默化的。”这位复旦人表示自己受益最多的是“追求卓越”的精神。 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曾经说,追求卓越、争创一流是复旦的理想。这种严谨的学术气氛甚至让刚入学的新生徐之平有些意外,“我没有想到复旦的学生们读书这样卖力。”徐说他看到同寝室的医科学生每天都很忙碌地上课做功课,丝毫没有升入大学开始享受生活的架势。 中文系的王令仪印象最深的是在上陈思和老师的课时,几乎大多数都是外系听课的学生,有的甚至站在教室后面。“9点55分的课,我9点出头到也只有靠后的位子了。” 到底什么是复旦精神,也许就像学生jimmylee在bbs上说的,“还在体会中。”
“爱国奉献精神 复旦非常突出” 早报记者 郑佳雯 早报:为了庆祝复旦大学百年校庆,日前,复旦师生展开了有关复旦精神的大讨论,从您的经历出发,您觉得复旦这种固有的精神是什么? 金冲及:作为一所有百年历史的高校,除了每所高校都应该有的一些共性品质之外,当然还应该有自己的气质。经过多年的沧桑变化,复旦已经积累并已形成了自己固有的精神和个性。 具体地讲,首先,复旦大学爱国奉献的精神是非常突出的。我们知道在五四运动期间,学联的很多负责人都是复旦学子,复旦在解放前的爱国运动中是站在前面的,1947年,我记得那个时候从复旦老校门进去,门口竖着一个很大标语,意思是,站出来,让祖国挑选,这个话在当时是非常激动人心的。 早报:参与网上讨论复旦精神的还有不少刚刚进复旦的学生,但很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复旦是个很自由的地方。您如何看待这种感受? 金冲及:如果从学术上来说,复旦在学术上一直要求很高。我一到复旦就唱校歌,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复旦在当时墙报、各种刊物也很多,那时几乎每个系都有自己的壁报,还有的有油印刊物。 早报:您跟复旦的渊源颇深,差不多有半个世纪之久,对您来说它应该非常熟悉,很多老教授也都是您的朋友。在您来说,什么最能体现复旦精神? 金冲及:印象最深的,我感觉复旦是个特别包容的学校。在抗战的时候,复旦是两个部分,一个在重庆,一个在上海,这两个部分在1946年合并后,我从来没有发现这两个部分又形成什么小团体。 建国后,复旦经过很多次的合并,1949年同济大学和其他几所学校的文学院并到复旦,当时同济大学的文学院院长是郭绍虞,上海暨南大学的文学院院长是刘大杰,他们带了整个学院一起并到复旦。1952年院系调整,规模就更大了。 复旦的理科,浙大是起了极大的作用,数学方面有苏步青是浙大过来的,物理系的系主任王福山是同济大学的理学院院长,学部委员周同庆是交通大学理学院院长,生物系的系主任谈家桢也来自浙大,那么多学校的老师、学生合在一起后,没有在学校里产生过交大派、同济派、浙大派,大家都很好地融合进复旦来。这是我实际生活里感受到的,我感到很惊讶,很了不起。 早报:复旦一个百年已经过去了,接下来的百年,复旦应该以一种怎样的精神去延续呢? 金冲及:接下来应该说复旦更应该有一种开放的精神,这可能跟上海这个城市有关系,复旦历来都比其他一些学校在国际上的交流要多,以后应该更多。 声音 思想自由、学术独立是复旦的立校精神 复旦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龚向群 几年前,我们有一次在新生入校后不久,在学校里举行了一次活动,从学校里拉了很长的绳子,让低年级的学生用纸条写下自己喜爱复旦的一万个理由,然后贴在上面。 我发现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复旦的自由和开放。其中有一个学生说,在复旦我可以无拘束地求知、思考,然后就成熟起来。而思想自由、学术独立是作为复旦的立校精神一直延续下来的。复旦最早是所私立学校,因此她要在和国立大学、教会大学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必须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才能闯出一条血路。 气氛比较宽松 学生自治传统一直很深 复旦大学学生王令仪 我觉得复旦的气氛比较宽松,可以培养我很多的能力,不单在学习上,还和社会有很好的沟通。原来我一直以为复旦是个很小资的地方,学生都很会赚钱。后来我觉得这可能是一种适应社会的能力,不是只会专心做学问的那种。比如说我们的超市等就全部由学生自己经营管理,而且复旦学生自治的传统一直都很深。再后来我发现,复旦的学术气氛还是很浓的,学生们读书都很刻苦,他们都很热爱学术研究。 复旦精神中的草根气息扑面而来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 复旦大学在创立之初就是植根于民间的,并是具有浓厚人文精神的新型民办大学。复旦大学前身是复旦公学,是马相伯先生为支持抗议教会势力控制震旦学院教育的学生而创立,复旦大学走的是通过民间集资、华侨资助的办学道路。复旦使得人文传统在民间薪尽火传,知识分子能在一个良好的民间工作岗位上承传学术精神,这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是值得另眼相看的。 因为复旦大学有着私立大学的传统,因此复旦精神中的草根气息于此亦扑面而来。 建校百年系列展开展 早报讯 上海论坛的演讲嘉宾、听讲座时学生专注的表情,昨日,复旦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系列展示正式开展,这些都被收集在复旦大学光华楼治和堂的百年校庆摄影图片展里。 百年校庆摄影图片展展示的主要包括复旦大学百年校庆科技成果展、百年文科成就展、百年校庆摄影图片展、“百年复旦、百年诺贝尔”———诺贝尔奖专题邮品展、复旦大学出版社成果展、百年校庆书画展、“奖教奖学、帮困助学”设奖巡礼,以及即将开展的2005上海国际学术图书暨外文原版教材展等。田青瑶 诗社校友“自过”诗歌日 早报讯 如果说现在的年轻人流行的是超级女生,那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青年流行的就是诗歌。上个周六,复旦诗社的校友们举行了“百年复旦·复旦诗歌日”活动。诗友们通过诗歌日活动将这个文化盛典重现。而这也是庆典年里唯一的一个由校友主办的庆典活动。 据了解,“百年复旦·复旦诗歌日”系列活动主要有四个部分:《复旦诗魂》铜雕揭幕、复旦诗派诗歌研讨会暨《复旦诗派诗歌系列》首发式、复旦诗派诗歌朗诵会和复旦诗派诗歌之夜。 活动当天,当年诗刊《诗耕地》封面的设计者、经济系78级的学生王建平,也专程从美国赶回参加“复旦诗魂”的捐赠揭幕仪式。田青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