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要重建中国的“节日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9日10:15 桂龙新闻网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节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无论你走到哪里,过自己民族的节日都会让你找到自己的“根”

  中国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是中国人民智慧和经验的积累,与西方的传统节日相比,中国的节日里更注重亲情和友谊的表达,注重对先人的怀念和对长者的孝

敬,这对于家庭稳固、调节身心、舒缓压力、改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不反对年轻的一代热热闹闹地过洋节,但是我们有责任引导年轻的一代过好自己的节日。重建中国的节日文化,应当重视从观念到形式的创新,一方面要强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则要随着时代的节奏,与时俱进,吸收和融合外来节日中的热闹、谐趣的成分,注重交往交流和人文关爱

  漫步街头,新鲜出炉的月饼已在柜台上高高地堆起来,商家提醒人们,一个重要的节日——中秋节即将来临。随着一盒盒月饼的传递,亲情和友情也在传递,在弥漫着浓重商业气氛的月饼大战中,虽仍能感受到人们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憧憬和祈愿,但可惜的是,除了月饼,这一天和其他普通日子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没什么区别。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节日文化十分发达,影响较大的有春节、立春、元宵、上巳(三月三日)、清明、端午、夏至、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祭灶、除夕等。中国是个农耕的国家,节日起源都与时令节气、宗教祭祀有关,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过节的习俗和主旨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同时孕育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在海外的华人也许会更珍惜这个载体,曾在网上看到一个中国留学生的帖子,说在国外过圣诞的时候,曾经“恨过”这个外国人的节日:“因为它让我想家,虽然有外国朋友的邀请,还是感到了难言的孤独。”“一个国家的节日就是这个国家的文化,虽然现在的节日往往已经脱离了文化的本质和内涵。而唯利是图的商家更是把文化的节日炒作得面目全非”,但是,“更多的时候,节日过的是一种心情”。

  事实上,节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无论你走到哪里,过自己民族的节日都会让你找到自己的“根”。有些国家的学校会给过自己民族重要节日的外国学生放假,这种尊重他民族文化的表现,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换句话说,在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日益受到尊重的国际视野中,我们没有理由忽视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以及它在海外华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重要传统节日来临的一刻,包含着无穷无尽的民族情感。应当站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并重建中国的节日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格局中,彰显多元文化的民族性尤其显得重要。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有关“民族国家的日历——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不少专家将传统节日增设为法定假日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观点再一次提了出来。赞成将重要的传统节日设为法定节日的理由有五条:一,节日不放假使人们淡忘传统;二,节日依旧忙碌,会让我们失去美好的情愫;三,节日休假有利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四,有助于唤起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五,传统节日列入法定假日体现人文精神。在重要的传统节日里,大家提到了中秋节,据网络调查,85%的接受调查者赞成将这一天设为法定假日。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大众对传统节日的认同。

  其实,放不放假不仅仅是多个休息天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如何开掘传统文化的宝库,重建中国节日文化的重要议题。中国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经过了千余年的筛选,这些传统的节日文化反映了先民们对人类生存的体验,对民族英雄的纪念,对生活美满幸福的渴望,对人与自然和谐的憧憬等等,是中国人民智慧和经验的积累,其中也包含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正直、和谐的民族精神。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到北宋年间,中秋才成为比较固定的节日。明清以后,企盼家人团聚的“团圆节”,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从皇家祭祀到文人赏月、拜月,又变成了老百姓的“团圆节”,这里传达的是人类的普遍情感和基本需求,节庆主旨的变化,不断强化了大众的精神需求,而这种需求也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而逐渐地扩大,成为海内外华人认同祖国的象征,我们的节日文化要尊重这份民族感情。

  中国民族节日和文化对人类的发展同样有着可以借鉴的经验。与西方的传统节日注重热闹、狂欢有所不同的是,中国的节日里更注重亲情和友谊的表达,注重对先人的怀念和对长者的孝敬,这对于家庭稳固、调节身心、舒缓压力、改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建中国的节日文化,并将重要的节日列为国定假日,营造节日氛围,提升内涵;在年节文化中陶冶情操,提高人的素质,维护社会公德,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对于年轻一代的“树魂立根”同样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部门应当有积极的作为,使之成为文化建设工作的抓手。

  重建中国的节日文化,必须对原有的传统进行加工和改造,提取它的精华部分,增添新的时代元素。我们不反对年轻的一代热热闹闹地过洋节,但是我们有责任引导年轻的一代过好自己的节日。重建中国的节日文化,应当重视从观念到形式的创新,一方面要强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如提倡诚信正直,尊老爱幼,重视血缘关系和亲情凝聚;另一方面则要随着时代的节奏,与时俱进,吸收和融合外来节日中的热闹、谐趣的成分,注重交往交流和人文关爱。传统节日的某些习俗也应当有所改变,除了春节吃饺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这样的简单形式之外,具有新意的文化活动应当成为节日的主潮。

  (作者为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来源:

  人民网 选稿:韦力萍 作者:朱易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