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闻纪事】新疆微生物研究领头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9日10:20 乌鲁木齐晚报

  石玉瑚是个很讲究的人。

  有一次去某单位办事,同行的人看到,在进入办公楼前,石玉瑚弯下腰,用手绢擦去了鞋上的灰尘。

  这样一个注重细节的人,对待利益却又不拘小节。有一次,他利用星期天帮助别人解

决了一个技术难题。受益单位给了5000元劳务费,他全部交到所里。内地一单位百万年薪聘请他,他不去。他说,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新疆需要我。

  一杆红旗插到新疆

  “1964年大学毕业,我们到人民大会堂听周总理作报告。回去后,学校发给每人一面小红旗,在墙上贴了一面地图,让我们自己插。我毫不犹豫地把红旗插到了新疆。”

  当时石玉瑚打定主意,要到最远最苦的地方去成就自己的事业。

  儿是娘的心头肉。得知儿子要去新疆,母亲哭得晕了过去。叔叔听说新疆穷得连手纸都没有,专门买了一大捆给他带上。背着一捆手纸上路的石玉瑚自己也没想到,他在新疆一干就是40多年。

  今年,石玉瑚67岁了,在新疆是第42个年头。当年和他一起从北京来的一共18个人,现在仍在新疆的已没几个了。

  刚到新疆,他到昌吉回族自治州参加社会主义教育,住在一个叫丁万福的农民家里,一半地上、一半地下的地窝子;土地薄,收成少,一天三顿都吃土豆,成年吃不上一顿面。老丁夫妇敬重这个大知识分子,心疼这个年轻人,便把每天收的一个鸡蛋,偷偷地煮给他吃。

  走的那天,老丁给他打的行李。到了昌吉市,打开背包一看,几张报纸里包着两只香喷喷的卤鸡。他的眼泪当时就止不住了,这是老丁家的命根子呀。没有了鸡,他们连盐都吃不上……

  他当即返回,把身上仅有的50元钱给了老丁……他立下誓言:我是学农的,改变农民窘迫的生存环境,舍我其谁!

  在新疆40年的生活,石玉瑚心里留下了太多太多抹不去的记忆。有时候,这些会幻化成一张张让人留恋的面孔:是同吃同住同劳动、嘘寒问暖的农民,是“文革”期间在工厂加班时给他送砂糖的工人,是在考察路上迷失方向时热情相助的哈萨克族牧民,是每到春节时来家拜年的自治区领导……这些都让他一次次地感动,也是他在事业上迈出一个个坚实脚步的动力。

  历时6年寻根瘤菌

  新疆有1亿多亩荒漠盐碱地。许多重盐碱地鸟虫不至、寸草不生;大部分土地含氮量很低,造成粮棉作物收成微薄甚至递减。石玉瑚一直在思考:能不能培养一种抗盐抗碱、耐寒耐旱的根瘤菌,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使贫地变肥、荒漠变绿?

  豆科植物的根上,结有米粒或黄豆大小的肉皮色的小瘤。生物学家将这种瘤称为根瘤。瘤内充满了细菌,叫做根瘤菌。每亩苜蓿的根瘤菌每年的固氮量相当于20-25公斤尿素,因而根瘤菌有“小化肥厂”之称。新疆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长期适应这种生态环境所形成的根瘤菌无疑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举世无双的。

  1979年,石玉瑚带领3个伙伴,踏入唐玄奘取经之道,开始了历时6年的探宝之路。在1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跑了4.8万多公里路,上高山峡谷,进荒漠草原,整天与风沙烈日做伴,与野狼水草为伍,他们终于挖掘出世界上尚未报道过的55个结瘤豆科植物新品种,从所采集到的根瘤里分离出260多株根瘤菌株。他们从所分离的根瘤菌中新发现了慢生型属,打破了人类百年来对根瘤菌的分类,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分离的根瘤菌被纳入世界根瘤菌目录资源库。

  1986年到1990年,石玉瑚又主持开展了“新疆苜蓿根瘤菌资源调查与开发研究”,使苜蓿增产35%—40%。除新疆外,这项成果还推广到青海、甘肃、内蒙古等6省区以及印度、埃及、哈萨克斯坦等国。截至2001年,这项成果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6亿元。

  黄地老虎是我国北方农林牧区的一大害虫,新疆部分地区一平方米之内就有几百条。一两个昼夜,黄地老虎就会造成千百亩农作物大面积死亡。1976年,石玉瑚开始进行黄地老虎颗粒体病毒(ASGV)分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没有电子显微镜,石玉瑚采用比较法,仅用3个月,就找到了答案——黄地老虎自然死亡的原因是病毒而非细菌。这样,通过黄地老虎的养殖,就可以大量培育和提取对人畜无害的病毒,从而用于黄地老虎的有效防治。

  石玉瑚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这种病毒的遗传物质对黄地老虎幼虫有侵染性,并阐明了这种侵染性与外壳蛋白的关系。他首次发现并报道了ASGV传染虫体后复制和装备程序,首次证实了ASGVDNA的侵染性,首次克隆到ASGV的启动基因。1999年,该项目纳入国家863计划。如今,ASGV全基因组全序列已测定为131680个碱基对。他还绘测出了ASGV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分析出129个编码基因,申报了美国和中国发明专利,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发跻身世界前列。

  科技领域的“常胜将军”

  氨基酸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也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之一。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余种,其中有8种人体不能自身合成,只能从食物中摄取,称之“必需氨基酸”。“L-蛋氨酸”就是这种“必需氨基酸”。由于其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保健品、化妆品、饮料、化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方面,并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所以成为高技术产业的一大热门话题。

  这项被列入国家863计划的生物工程技术,由石玉瑚领衔攻关。当晶莹的结晶体呈现在专家们面前的时候,不仅产品质量优于进口产品,而且成本仅为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二,填补了我国“L-蛋氨酸”技术的空白。天津一位76岁高龄的老生物学家闻讯赶到国家863办公室,写了一份4页纸的意见,他激动地说:“我搞了一辈子,没有搞成。今天看到新疆生产出了“L-蛋氨酸”,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L-蛋氨酸”。我彻夜难眠,高兴极了。”

  攻坚不畏难的石玉瑚,乘势又接过了一个国家863课题:xjt9503高温中性蛋白酶。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由于它催化反应速度快、无工业污染、催化反应条件适应性宽等独特的性质和优点,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很多行业。可是,现在使用的中性蛋白酶的热稳定性差,生产和使用工艺复杂,成本高,因而限制了它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生产。石玉瑚领衔这个课题后,千辛万苦,千淘万选,终于从吐鲁番火焰山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高温中性蛋白酶产生菌,经过程序性培养、检验,获得成功,为又一个国家863课题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该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科研,是为了应用,为了创造社会效益。石玉瑚主持研究的固氮活性高、抗逆性强的优良生产菌,仅在西北和东北等地推广面积就达500多万亩,苜蓿增产最高达110%,每年获纯利1亿元,还能促进牧业生产和生态农业发展。为此,他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TIPS(科技发明创新之星)奖。石玉瑚的研究已纳入市场运行的良性轨道,生产一批、贮存一批、研究一批。

  他现在正在做的一项研究,是用生物工程技术解决土壤盐碱化问题。他说,我国有盐碱地5多亿亩,新疆有近1亿亩。土地是财富之母,使盐碱地变成沃野良田,这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啊!:(责任编辑:高毅写信)

  作者:王春莲

  (来源:新疆经济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