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秋,第一次没在家里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9日11:20 扬子晚报

  昨天是中秋节,我省各大高校中不少大一新生,在学校度过了第一个“不在家”的中秋节。记者昨晚探访了南京部分高校,采访了几个留校过节的大一新生,看看他们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其间,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过节方式,感受到的却是相同的浓浓亲情。

  幸福的小周

  南京财经大学的新生小周,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来南京上大学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的身边。昨天,是她离开家后过的第一个中秋节,还没等她萌发思乡的心情,在家里的父母更想念女儿,昨天一大早,小周的父母就从老家姜堰赶到了南京,在学校附近的宾馆包了一个房间,打算跟女儿在南京过个团圆节,以解自己和女儿的相思之苦。这样的安排让小周高兴之余体会到了父母那份特别的爱。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抱着像小周父母一样想法的家长还不少,在仙林大学城附近的宾馆、饭店昨天全都“客满”。小周父母说,仅我们姜堰考到南京几所高校的孩子就有几十个,好几个家长下午来的,没订到房间,幸好我们来得早,否则也订不到房间。

  矛盾的于亮

  今年的中秋节对于交通与海洋学院的新生于亮来说,注定是难以忘怀的。虽然身在学校组织的中秋晚会的热闹现场,但心早已飞到千里之外的家乡,飞到了寒屋中的父母、妹妹身边。面对记者的采访,他说着说着,就哽咽起来。于亮家在黄河边上的山东东营牛庄镇西庞村。母亲瘦小而又多病,前后动过三四次手术,至今仍靠药物维持。妹妹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毅然选择了读中专。一家人的生计压在父亲一个人身上,但盐碱田土质薄,种的棉花收成有限,每年收入不到2000元,入不敷出。在于亮小时候的记忆里,父亲是经常外出找活干,给人家做小工,推一车土挣不到几个钱,很苦。到后来,父亲又蹬起了三轮车,一天到晚风里来雨里去,一把一把的毛票铺就了他和妹妹的求学路。于亮告诉记者,到学校后,他只跟家里联系过一次。昨天一天,于亮就一直处在矛盾中:打不打电话给父母呢?不打呢,自己想家想得厉害;打呢,又怕父母心疼花钱,埋怨自己太奢侈。于亮悄悄地走出了热闹的人群,默默注视着北方,那里有他日思夜想的家,有他牵挂不已的父母。

  独立的林伟

  昨晚,东南大学的自习室并没有因为“中秋节”而变得冷清。在某个坐得满满当当的教室里,记者看到了一位正在专心练钢笔字的女生,她就是大一新生林伟,一个苏州女孩。中秋夜不赏月,不吃团圆饭,为啥跑来练字?性格开朗的林伟笑着说:“疯玩了一天了,晚上练字收收心。军训结束了,接下来要开始好好学习。”为什么不回家过节?林伟的想法似乎和大多数女孩不一样。她说,自己从初中开始就上寄宿学校,已经有好些年没有在家里过中秋节了,今年中秋也没打算回去。一个宿舍四个女生都没回家,大家痛快地在南京城里疯玩了一圈,林伟不好意思地说:“没想到把我的父母急坏了,打了一天的电话找我都没找着。”记者好奇地问她真不想家吗?林伟突然没有了笑容:“怎么会不想?虽然一直是寄宿生,但以前每周都回家。现在我已经20多天没见到父母了,晚上想起来常常掉眼泪。但是我告诉自己要坚强,一定要真正学会独立,因为以后的四年也许更长的时间里,我必须自己面对生活。”所以,尽管父母让她回家过节,林伟还是选择了留在学校过中秋。蔡蕴琦 于英杰 陈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