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影视作品应该为英雄的人性“亮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00:05 红网

  新华网9月18日刊发了题为《李云龙象土匪,<亮剑>亮出了什么?》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说,《亮剑》的主角团长李云龙“除过一身八路军军服外,其实是一个实足的‘兵痞’和‘土匪’,同时也是我军的‘军盲’。为什么呢?因为他一点都不像我军的军官;他一点都不懂我军组织原则和革命纪律;他一点都没有人民子弟兵的味道。”作者随后又说,“八路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从创立之初,就是一支有着严格组织原则和革命纪律的部队。不论是红军时期,还是抗战时期;也无论是解放战争时候,还是抗美援朝和和平建设

时期,人民军队始终在党的领导下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斗志,始终保持着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亮剑》诋毁了我军高级干部的形象。在电视里,从八路军的首长到师旅领导,他们不是暴躁的无端指责和训斥,就是对军情判断的不清楚。骂人、浮躁、威胁、不讲理成为八路军首长的整体形象。他们知道的,就是偶尔了解一些敌人的动向,然后给下面传达一下。电视里,见不到一点他们有文化有头脑有谋略的画面。”(新华网9月18日)

  看了这篇文字,从心底里说,感觉非常愕然。直觉告诉我,这个作者是一个对文艺理论和创作规律本身并不是熟悉的人。不仅如此,时至今日,仍然有人使用数十年前的批评方式进行影视品论,这种做法让人感觉后怕。

  说实在的,作为一个普通观众,个人一直在看《亮剑》这部片子,片子中所塑造的李云龙这个形象我也非常喜爱。和大部分观众一样,我个人感觉到,影片所塑造的李云龙有血有肉,棱角分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影视作品。

  艺术创作是讲究规律的。这个规律的核心就是塑造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艺术创造也是讲究政治立场的,这个立场就是尽可能告诉观众当年的战争究竟是怎么回事。而不是刻意塑造什么“高级干部的整体形象”。作为一个后来者,当今绝大多数人都没有体验过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战斗过的英雄们绝大多数都牺牲了,我们已经难以完全给当代人重现当年的战争场面。但是毫无疑问,作为人的个性中的一面,粗犷、豪放历来是公众喜爱的形象,把英雄塑造成一个人或者说还原成一个神这是明智之举,也是时代的呼唤。这种工作本身是可贵的,怎么能说是伤害了高级干部的形象呢?

  “高级干部的整体形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尤其是三四十年代八路军、新四军的高级干部的形象到底是什么样子?我想,这里面即有周恩来的儒雅,也应该有彭德怀式的粗犷,更应该有李云龙的豪放。稍有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战争年代,真正的温文尔雅的白面书生在战场上往往是打不了硬仗的。只有那些类似于陈锡联的猛将才能建功立业,而历史告诉我们,所谓运筹帷幄本身是需要条件的,党和军队的高级干部也并不总是诸葛亮一样的神机妙算,时机本身就是转瞬即逝的,对时机把握不好也是正常的事情。而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是正常的事情,狭路相逢勇者胜,难道面对现代化装备的小鬼子还要温文尔雅仔细盘算好了再动手、或者像古代那样下战书再发起攻击?

  毫无疑问,《亮剑》中的李云龙是一个不好管理的角色。但是这个李云龙,对国家、对民族、对抗日大业有着无比的忠诚。这个人的粗口不仅不让人感觉反感,反而让人觉得亲切;这个人的大大咧咧反而给人一种视死如归的大将风度。个人感觉,这才更像是一名骁勇善战的将军。相反,如果一味要照顾什么“高级干部的整体形象”,采取了与此相反的处理方式,那么个人以为,这部电视剧的魅力会降低百分之六十。

  影视艺术的使命就是要塑造形象,以感性的方式给人启迪、让人深思,还原人性的本来面目。不客气地说,《<亮剑>亮出了什么?》一文的作者本身就缺乏艺术创作的常识,非要把英雄的形象单纯化、漂白化,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单一的、可怜的思维。

  我们的文艺作品究竟是创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还是要套用单一的、假的千篇一律的模式来塑造人物形象好呢?我想,这似乎是一个无需争论的事情。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仍有人抱着旧的思维模式不放,一味要维护所谓“高级干部的整体形象”,这种做法,耐人寻味。

  (稿源:红网)

  (作者:冯磊)

  (编辑:杨国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