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治庸”何时不再是新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00:06 红网

  兰州市治庸计划实施以来,已有80名干部因不作为、乱作为、不会作为等平庸行为受到相应的惩戒和组织处理(据9月19日《新京报》)。

  所谓“治庸”,就是对为官从政者的平庸行为进行治理整改。 “治庸”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政府各部门的行政效率,督促那些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不会作为的干部把本职工作做好,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转变机关的作风。

  笔者注意到,今年5月8日中共兰州市委全委会通过“治庸计划”,将官员的“平庸”表现细划为“不作为、乱作为、不会作为”3大类18种行为。 6月11日,甘肃省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梅某,因工作责任心不强、严重违反审判工作规定和纪律被罢免职务,成为该市第一个因“不作为”而被免去职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而到目前已有80名干部受到惩戒,这说明兰州市果真是动真格的了,值得称道。毕竟,政府能够积极“治庸”,本身就是一种敢于碰硬、积极作为的表现。

  纵观近日媒体报道,兰州市实施治庸计划,80名庸官遭惩戒成为要闻,纷纷予以转载。这表明媒体对兰州“治庸”问题的关注,对于促进公务员队伍形成“恪尽职守,竭成服务”风气,提高政府机关行政效率,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问题在于,“治庸”应成为吏治的常态,属于官员管理教育的正常工作,再平常不过了,必须始终保持正在进行时,而不应该成为新闻。其实,人们最关心的是,这个单纯依靠政府行政命令维系的治庸计划还能坚持多久,能否会更加卓有实效?

  如今,媒体几乎隔三差五就会曝出一套地方“治庸”新举措,令老百姓欢欣鼓舞,拍手称快!但在现实生活中,某些官员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还是如贯耳旁风,总是很难入耳入脑,硬是依旧“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不会作为”着,依然是“爱咋咋的”着,“治庸”已成为一种概念炒作,常常是甲地的“治庸”新举措迅速地被乙地更吸引眼球的新举措所覆盖,“治庸”变成了“庸治”:要么雷声大、雨点小,雨过地皮干;要么大事化孝小事化了,下不为例;要么前紧后松、有头无尾,高抬贵手;要么喊喊嗓子、敲山震虎,自欺欺人。久而久之,弄得公众云山雾罩,眼花缭乱,不知所云,不免对政府的大胆尝试和“开创新局面”的魄力与决心大失所望,生出逆反心理。

  “治庸”不再成为新闻,有赖于“治庸”举措转化为长效机制,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因为制度机制最具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说,现代社会法治的出现有两个标志,一个是合同法,在经济领域中保护公民的自由意志;另一个就是行政法,对政府施加了应有的控制和限制。实践证明,行政法治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治庸”的治本之策是:用“法治”代替“人治”,提高不作为的风险和成本,让不作为者自食苦果。而决不是媒体炒作,说得像朵花儿,做得似豆腐馇,这样会更让老百姓心里添堵,丧失信心。

  心动不如行动。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如今的老百姓并不看重政府订些什么、官员们说了什么,而关键看你实际做了些什么,是不是表里如一,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嘴把式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在这方面,媒体也应该谨防帮倒忙。

  (稿源:红网)

  (作者:徐云鹏)

  (编辑:杨国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