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逼写家书”的无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00:08 红网

  新学期开学,大学生给家人报平安就打个电话,很多大学生一两句话就匆匆挂线。日前,山东经济学院发起了“给家人写封信”活动, 引起了不少高校学生的心灵震颤。一位学生事后感叹道:“父母付出那么多,一封家书足以让他们高兴好几天,我们这些做儿女的对给父母写封信这种举手之劳都非常吝啬,我觉得太愧对家人了。”(9月19日《齐鲁晚报》)

  一个“给家人写封信”的活动,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心灵震颤”,这恐怕不能归结

于时下人们对“炒作”和“作秀”的热衷,而是因为这次“逼写家书”所“逼”出来的生活真实。

  曾几何时,“家书抵万金”的概念,已经在大学生的记忆中愈来愈淡。他们在追寻自由和独立的同时,忽视了父母的关爱与牵挂;在追求崭新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同时,对父辈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排斥和疏远。他们一年到头难得给望眼欲穿的父母写下只言片语,即便打一两个电话也大多是要物要钱,让父母倍感失落,“好像被他们遗忘了”。前些年曾有媒体披露,一些父母为了看到儿女的家书,又怕儿女顾不上,便别出心裁地为子女准备好许多这样的书信:1、缺钱不?缺( )不缺( )2、过得好不?好( )不好( )3、学习怎么样?好()不好()……子女只需要抽空在括号内打对勾,然后邮寄回去就行了。即便是这样的家书,那些父母也往往要翻来覆去地看上很多遍。也许,许多大学生并不知道:一封普通的家书在那些盼归的父母心中,又何止是“万金”啊!

  据媒体报道,河南某高校中文系今年上学期对大三学生的一份调查显示,3个月没给父母写过信的占93%,半年没写过信的占67%。当然,我们不否认,家书难觅有一定的现实原因:信息技术发达了,电话普及了,交际圈扩大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也改变了,原本需要通过家书来交流,现在也可以改用电话了。可扪心自问,有多少学生能够真正做到有事没事给家里打个电话,问候一声呢?恰如报道中的那位父亲所言:孩子在大学能够平安快乐地学习生活,是父母最大的心愿。他们不图身为大学生的儿女能为家里做些什么,他们只想知道儿女们能够在外平平安安。可天下父母之心,做儿女的又有几人真正品读过!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经常与家人联系沟通、给家人汇报在外情况,应该是大学生自觉完成的任务,但现在却要通过学校号召“逼迫”,他们今天可以无视父母的牵挂与辛酸,明天也可以无视社会爱心、道德约束和起码的责任感。因此,不写家书看似事小,看似只是大学生与家庭的私事,实际上却揭示出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问题——大学物质化的繁荣发展和责任教育、道德教育的相对缺失。

  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受教育者永远是没错的,有错的只是教育者。教育学生做自己该做的事,承担能够承担的义务,是教育者的起码职责。从这个角度上讲,高校发动“给家人写封信”活动,恰恰是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一种叩问和唤醒。

  (稿源:红网)

  (作者:刘克军)

  (编辑:杨国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