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让凝固的音乐律动活力城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00:53 新晚报

  本报记者 张素梅

  “雕塑的参与性,是它的生命力”

  黑川纪章说,城市应该像文学一样,在城市中漫步,应该能够阅读它,阅读它的历史,阅读它的意韵。

  杨世昌说,阅读哈尔滨,或许就要从一个雕塑开始。

  《老街余韵》,这个哈尔滨城市雕塑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将省雕塑家学会会长杨世昌的创作设计推向巅峰。殊不知,那时正是他最郁闷的时候。

  这郁闷,来自于一个艺术家对自己视如生命的创作,因缺钱或其他原因,一次又一次被扼杀的痛苦。

  杨世昌说,他的创作激情重新被点燃,来源于1999年《新晚报》为百年老街、为新千年所酝酿的一个计划。当时,无论是倡议者,还是创作者都没想到,由此趟出了一条城市建设的新路。

  舆论倡导、政府协调、企业出资、市民投票、艺术家创作,成就了百年老街上的两座“全民”性雕塑———《老街余韵》和《都市旋律》。

  前不久,哈尔滨市一些雕塑家曾对这两座雕塑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是媒体首开全国之先河的创造力,他将政府、企业家、艺术家、群众联系在一起。变过去的被动报道,为现在的主动参与或组织一次城市建设,这是媒体功能的升华。”

  一座雕塑的优劣,需要公众评说,需要历史检阅。

  如今,人们亲切地把《老街余韵》叫作“铜马车”。

  每当闲暇之余,杨世昌漫步在道里区西七道街,看到众多游人和孩子嬉戏于马车上,看到马车被游人抚摸得锃亮的铜色时,他常想,公众是否认同,“铜马车”是无须注释的一道标准。

  杨世昌先后与哈报集团进行过四次雕塑合作。每一次的设计方案都是深思熟虑、呕心沥血,因为每一件作品都要经过群众的投票评判。

  《放飞和平》也不例外。孩子、鸽子、炮筒,本不相互兼融,但在他的手中幻化为一幅生动的和平图画,沧桑的历史感融化于天真的孩子对和平的希冀中,哀而不伤。

  杨教授说,一位好的艺术家不仅要具有超人的创作灵感,更重要的是要有责任感,对国家、对民族、对城市肩负的一种历史责任。

  杨教授说,对于哈尔滨,这座全国雕塑历史最为悠久,而今城雕发展不尽如人意的城市,他的责任,就是让自己的每一次创作,都成为精品,都成为城市的风景。

  “过去的雕塑,给人的感觉是高高在上的,人们必须仰视,由此在心里产生了距离感。”杨教授说,在每一件作品的创作中,他强调现代雕塑语言———主题要鲜明,如《老街余韵》流淌着古朴的神韵,与百年老街风貌丝丝相扣;《放飞和平》与“抗战60周年”“九一八”相契合,又具有象征性。视觉效果要轻松欢快,符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此外,台座要低,拉近与人的距离,让雕塑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市民愿意与它合影,可以接触它,甚至可以爬上去……一句话,雕塑要有参与性。

  与历史相扣,与时代相扣,与群众的心灵相扣,这样的作品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哈尔滨的城市雕塑,有坚实的人文底蕴”

  谈起哈尔滨城雕的历史,杨教授爱恨交加,感慨万千。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雕塑则是“凝固的舞蹈”,她们被称为一对姊妹艺术。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哈尔滨形成了同国内其他城市截然不同的异国情调,具备丰富的城市结构和高雅的风度。城市雕塑,也就是在这种氛围下发展起来。

  杨世昌对此进行过细致的研究。他说,哈尔滨的童年时期,城市雕塑已早于上海、北京等地在城市建设中出现。

  松花江边的《少女与球》、《北极熊》、《天使》等雕塑作品,是中国最早的园林雕塑。哈尔滨解放后竖立的“反法西斯胜利纪念碑”、“苏军烈士纪念碑”和“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3座纪念碑,给哈尔滨增添了浓厚的革命历史积淀。

  抗击1957年特大洪水胜利后,“防洪纪念塔”的横空出世,市民们更直接地体味到这种雕塑语言强有力的冲击,它立体地纪录了城市的一段历史。

  其后,松花江边《学步》、《跳水》、《少先队员》等一批精品,形成了全国唯一一个“沿江雕塑长廊”,显示了当年哈尔滨城雕的辉煌。

  但在“文革”中,一些雕塑被定为“资产阶级情调”,受到毁灭性打击,只有“防洪纪念塔”、“天鹅”等零星幸存。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城市的发展,雕塑事业重新复苏。但由于哈尔滨发展相对滞后,与上海、北京、深圳、青岛、大连等城市相比,城市雕塑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已落后了很多。昔日的“老大”徒剩一段可待追忆的历史。

  据杨教授讲,哈尔滨现有300余座雕塑,其中三分之一相对较好,余下的雕塑都存在或主题不符、或手法粗制滥造、或材料不好,构成了“视觉污染”。

  “城市雕塑,是一座城市的文明标尺,折射着城市的独特文化气质。它的好坏,直接考量着城市文明程度的高低和市民文明素养的优劣。”面对哈尔滨城雕的现状,杨世昌流露出深重的遗憾和尴尬。

  杨教授认为,哈尔滨是一座非常适合放置雕塑的城市。她的城市建筑风格决定了它的接受能力非常广泛,无论是少数民族题材、还是带有“洋味”的题材、中华民族传统的题材都能包容。而哈尔滨市民对雕塑的认识也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是哈尔滨城雕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

  最近,杨世昌参加了哈尔滨城市雕塑布局规划会议,会上提出了城雕的总体规划和管理措施。杨教授也从中看到了城雕发展的希望。

  据杨教授介绍,今后,见缝插针、私建滥造、各自为政的雕塑,将随着规划的出台而得以遏制。更要新建一批具有时代、地方特色的精品,决不允许模仿和照搬,要发展哈尔滨特有的文化品位的东西。

  此外,原有的一些好的艺术精品将被修复,如江边水泥做的《跳水》、《学步》等,将用永久性材料铸铜或石料等重新制作。

  杨教授坚信:有政府的决心,加上百姓的渴望、期待,哈尔滨的城雕将会很快走出目前的困惑。

  “细数中外‘名雕’,往往击中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雕塑,因其高度的概括,往往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时代的标志。

  杨世昌教授的足迹遍布了中国许多城市及世界二十余个国家。他说,那些留给你深刻印记的雕塑,都有极强的震撼力,往往能击中人心深处最柔软的东西。

  杨世昌的艳羡之情溢于言表。

  青岛的《五月的风》雕塑是为纪念“五四”运动而建的,创作于1997年,高30米,总重量达700吨。通体炫目的红色扯起一把旋转的火炬,把“五四”运动的精神在雕塑中展现,主题精神、地方特色、造型的现代感,使之成为中国近年来城市纪念性雕塑的大手笔。

  大连的《百年足迹》,将百年来为城市发展做出过贡献的人的脚印铜铸在地上,一直延伸到海边。其手法之新、规模之宏伟,为国内外所赞佩。

  深圳市政府门前的《开荒牛》,是深圳的标志性雕塑。具有垦荒精神的牛拉着一个树根,象征着深圳由一个渔村变为国际经济大都市的历史步伐。

  享誉海内外的甘肃兰州的《黄河母亲》雕塑,整体造型是一位神态娴雅的母亲侧卧黄河岸边,看护着怀抱中游泳的幼儿。作品以母亲的博大、坦荡、慈爱、端庄,象征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气度大方、不断创造新文明的时代精神,已成为兰州的形象性标志。

  杨世昌说,任何一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历史与文化,城雕应该是这个城市的记忆,体现这个城市与众不同又最有内涵的一面。但是,由于每个城市的个性不同,雕塑间没有可比性,因为人家城市的雕塑放在你的城市,并不符合你的地域风情。

  除了标志性雕塑外,一些城市的一些雕塑小品也让人赞不绝口。

  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上,《拉洋车》、《时空对话》、《剃头》等雕塑带有浓郁的“京味儿”,那个“小男孩”也不知被游人触摸了多少次,从他身上脱落的铜色就能看出大家对他有多么喜爱了。

  武汉江汉路步行街,作品《下棋》与周围下棋的人相映成趣;在武汉江边公园的一个雕塑,几只憨态可掬的蚂蚁一下子使整个公园都生动起来,充满童趣。

  “我们不能强求每座雕塑都要体现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如果仅仅能和周围环境有一种交融和对话,或者做一种调剂和补充也是很可爱的。”杨世昌对上述作品如此评价。

  杨世昌说,放眼世界,不说法国的《凯旋门》、美国的《自由女神》、意大利的《狼孩》、丹麦的《美人鱼》等世所公认的名作,更令人记忆犹新的是比利时布鲁塞尔“第一公民”小于连的雕塑以撒尿姿式而闻名于天下,该雕像建于1619年,流传最广的传说是,古代西班牙入侵者在撤离布鲁塞尔时,欲用炸药炸毁城市。幸亏小男孩夜出撒尿,浇灭了导火线。小男孩成了民族英雄,也成了布鲁塞尔的标志。

  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耶稣像”,建在一座山顶上,是该城的制高点,张开的双臂敞开的模样酷似十字架,俯瞰着里约热内卢,宏伟的气势令人折服。

  “一座好的雕塑可以作为该城市的‘文化名片’美名远扬、流芳百世。”杨世昌教授认为,哈尔滨,就缺少一座能代表哈尔滨百年历史、展望哈尔滨前景又具有现代感的标志性雕塑。有人说“防洪纪念塔”不错,但因其主题的局限性,不能成为哈尔滨的标志。

  这是哈尔滨城市雕塑的“软

  也许,人们不记得杨世昌是谁,不记得《老街余韵》是什么,但是人们记住了中央大街上的“铜马车”。

  在杨世昌的眼里,雕塑必须具有个性,富有精神内涵;而参与性,则是一个现代雕塑家的追求。

  因此,在他的创作中,尽力去拉近雕塑与人的距离,让硬邦邦的石头或铸铜有一股亲民的人情味儿。

  因此,当雕塑《放飞和平》在9月18日这个中秋佳节被掀开面纱的时候,杨世昌同样怀揣着一个冀望:让《放飞和平》与人们有很好的“交流”,与人们对和平的诉求产生共鸣。

  杨世昌:1939年生。省雕塑家学会会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从事雕塑创作和研究三十余年,创作雕塑及城市雕塑作品百余件,代表作《赫哲姑娘》、《冬网》。1999年与《新晚报》合作建设了《老街余韵》(“铜马车”)。200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60周年,与哈报集团合作创作了雕塑《放飞和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