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汉语,在规范与多样间协调(焦点)(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03:07 人民网-华东新闻
汉语,在规范与多样间协调(焦点)(图)
推广普通话的标语随处可见,但与语言多样化并不矛盾。

  刘君凤摄

  推广民族语言规范化是为了便于交际,更是为了保持民族的一体感、认同感

  普通话不是对方言的颠覆,方言也不是对普通话的冲击,它们之间是一种互补双赢的关系。要真正解决两者并存的问题,一是要区分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二是要区分标准和要求

  9月11日至17日是第八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本届宣传周的主题是“实现顺畅交流,构建和谐社会”。如何促进全社会树立语文文字规范意识,推动语言文字工作向纵深发展,再次成为语言文字界的讨论热点。

  50年推广令半数国人能说普通话语言,民族认同感的寄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多极化和多元化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文化多元化是世界多元化中的重要一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最近在给“世博会语言环境建设国际论坛”的贺信中说,汉语作为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元”,其内部必须统一和规范,固本强体是国际传播的基础和前提。

  统一规范的汉语,包括普通话和规范字。经过近50年的推广,全国已经有约一半的人可以说普通话,一年一度的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也在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推广普通话和规范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方言庞杂、教育不足,普通话的普及水平仍很有限。

  复旦大学陈光磊教授说,使用汉语,在内在统一性的前提下可以有多样性;对外就必须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才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目前,汉语使用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内部一致性不足。且不说众多方言的分歧,在外国人眼中,中国两岸三地(大陆、台湾、港澳)的汉语也有三种:大陆以简化字和拼音为特点,台湾地区以繁体字和注音字为特点,香港地区则以繁体字和广东话为特点。许多专家强调,应该推广统一规范的国际通用汉语,逐渐改变这种“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情况。

  民族通用语言的规范首先是一种秩序。上海师范大学陶本一教授认为,秩序是社会健康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这里也包括语言的秩序,正常的语言秩序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建立良好的语言秩序要从小抓起,从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抓起,严格按语言规范来教学。正如中小学课本里那篇著名小说———都德的《最后一课》中所表达的,中国人民大学胡明扬教授指出,推广民族语言规范化是为了便于交际,更是为了保持民族的一体感和认同感,为了保卫民族的独立。

  昆剧等地方戏剧渐受大众青睐方言,不应禁止也毋需保护

  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不仅指各国或各民族语言文化的共处和繁荣,也包括同一民族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语言文化的互相认可和共处。如何看待汉语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目前的语言文字界还略有分歧。

  陶本一教授认为,方言从学术上来讲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学者研究必不可少,不必推广,方言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封闭的表现,也是正常交流的障碍。

  上海大学钱乃荣教授则认为,方言众多正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之一。一种历史悠久的方言,必定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语词,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方言可以反映出区域差异和不同的人情风貌,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一起构成了中国多样性的灿烂民俗文化。

  过去,普通话和方言往往处于“你死我活”的两难选择境地,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普及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司司长杨光认为,普及普通话,是要使公民在说方言的同时,学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从而实现语言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他举例说,中国数百种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形式都是以当地方言为依托的,方言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基础。

  针对有些地方提出“保卫”方言、“拯救”方言的说法,华东师范大学颜逸明教授认为言过其实、大可不必。以上海话为例,颜教授说,其实上海话并不需要“保卫”,因为推广普通话并没有禁止使用方言,方言也没有因为推广普通话而面临“绝境”,语言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当今的上海话与过去的上海话稍有差异是很自然的现象。上海人会说普通话的多了,会说上海话的也没少,上海话的基本特点并没有变。

  普通话不是对方言的颠覆,方言也不是对普通话的冲击。钱乃荣教授认为,方言差异的影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方言和普通话是一种互补双赢的关系,有些地方严格限制学生讲方言的规定是过头了。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6000余新词文化多样化下的互补双赢

  把普通话和方言看作互补双赢的关系,既坚持主体性,又体现多样性,既强调语言的规范,又兼顾语言的发展规律,这已经成为学术界的普遍共识。

  胡明扬教授认为,语言的规范化一般从书面语开始,口语的规范化首先从公共场合和大众传媒开始,规范化并不干预家庭和私人交际用语,因此推广民族共同语和方言地区人民使用方言并不截然对立。在规范的过程中,原先的规范也要发生变化,一些方言因素也会融入全民族语言的规范。

  事实上,各地方言也为普通话的发展增添了不少新鲜血液。钱乃荣教授介绍,20世纪末开始,汉语普通话中每年都有一两千个新词产生,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就新收录了6000余条新词。普通话的推广需要不断地从外语、方言中补充词汇,比如现在常用的“套牢”一词,最早就是在上海话中产生的,意义也丰富了很多。

  上海师范大学张斌教授认为,要真正解决国内双语并存的问题,一是要区分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书法家写各种字体无可厚非,但群众读物当然要使用标准汉字,戏剧使用方言能体现艺术价值,也无不可;二是要区分标准和要求。普通话的标准是固定的,大家的眼光朝着语言的整体化,而不是语言的分化,同时,对口语的要求与对书面语的要求不必完全一致,对前者宜宽,对后者从严,方言词的使用也不必太严格。

  除了方言之外,文言文和繁体字、异体字也属于规范之外的非通用汉语文。复旦大学高天如教授认为,我国现行的语言文字法规,为奠定通用汉语文应用的主流地位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同时也为非通用汉语文的有限应用创造了条件。作为中国历代文化载体的文言文,其庄重古朴的文体风格与精粹诗文的修辞功效不可替代;作为一部分规范汉字前身的繁体字和异体字,应用于书法、篆刻艺术产生强烈的古典美,专用于文物古迹、姓氏上也更能体现区别特征,均表现为文化内蕴的特殊性,这些与现代汉语规范并非水火不容。

  《华东新闻》 (2005年09月20日 第三版)

  作者:本报记者 余荣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