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徐凤翔:森林为伴诗为友(名人专访)(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03:47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徐凤翔:森林为伴诗为友(名人专访)(图)
图为徐凤翔策马林间

  上世纪80年代,黄宗英的一篇报告文学《小木屋》,让传奇女性徐凤翔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数日前,记者在京西“珠穆拉玛”———灵山的一间“小木屋”见到徐凤翔时,她说:“刚从西藏回来,在儿子的陪伴下,沿着1978年进藏时的线路,坐着吉普车重返‘小木屋’,也算是告别之旅吧。”她说这话时,眼眶里转动着泪珠……

  壮心飞向珠峰麓

  “木屋山人———徐凤翔”,灵山“小木屋”匾额下方的落款吸引了记者的视线。“噢,我有不少笔名,木屋山人是其一。山人,以山为家,以高原为基地。不好意思,在这儿挂上了。”说话间,她略带笑意的嘴角向上翘了翘。

  “我经常发‘酸’,喜欢写点诗啦、词啦、文啦什么的”,徐凤翔说。“我从小酷爱文学,上大学报考了南京林学院,觉得自然与文学是和谐相生的。‘让黄河流碧水,让荒岭变青山’,是大学毕业填志愿的誓言,当时填了新疆、西藏,以为‘解放’台湾指日可待,还填了到阿里山。”说到这里,她哈哈乐了。

  问她47岁时,离开同在林学院当教授的丈夫和一双可爱的儿女,当时曾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她说,“临走时我写了4首诗,有一首是写走时心情的:末春三月江南绿,东风和煦花锦簇,柳丝千条关不住,壮心飞向珠峰麓。这个‘关’字,就是说现有的一切都拴不住我。还有一首诗的后两句是:毋须反顾江东岸,留得余晖耀栋梁。也表达了我的意念。”

  进藏18年间,徐凤翔与“小木屋”为伴,野外行程13万公里。东起金沙江畔,西至阿里地区边界,南始喜马拉雅南坡山谷林区最边缘,北达羌塘无人区;海拔从800多米,直到珠峰大本营5400米。通过迈动自己的双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的数据、标本和图像资料。在退休离开西藏5年之后,徐凤翔再返珠峰大本营时,又赋诗一首:人生七十今不稀,正是千山极目时;朝辞金陵氤氲绿,夜宿山村月落迟。高原纵深探珍宝,木屋两座寄情痴;旦祈绿染天涯路,夕照青山化若诗。

  科学与文学的亲密接触

  采访徐凤翔,话题却总也离不开黄宗英,实因《小木屋》这篇承载着作家与科学家情结的华章,已经在千千万万的读者中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漫步在灵山“小木屋”曲径通幽的石砾小道上,徐凤翔告诉我,“与黄宗英1979年在成都的学术会议上邂逅,她对我的西藏生态研究有兴趣,我也将定位研究的想法和困难告诉了她。临别时,她的一句‘我到西藏找你’,我并没有在意,因为艺术家的激情总是丰富些。”然而,4年之后在拉萨,随作家代表团考察西藏的黄宗英,见到了正在为“研究站”筹集经费的徐凤翔后,执意退掉机票,随她进了藏东南大森林。“当时赵丹逝世周年纪念,女儿赵青的舞蹈专场,她都不参加了。后来看到她曾在一封信里写道:这是一个踏破铁鞋无觅处的人和事。”

  “到岗乡后,在小帐篷里,我讲我的打算,说要真正成立一个机构,恐怕是一场梦。她说你的梦很好,我跟你一起走。70多天走下来,她写成了《小木屋》这本书。”1984年,以徐凤翔的故事为蓝本的报告文学《小木屋》出版并很快风靡全国。1985年,徐凤翔奔波了8年的科研站“小木屋”开始建设。“你们俩的这段交往是一段佳话,到底谁帮谁?”“当然是她帮我了,我的梦变成了现实。”

  后来,黄宗英又曾两次进藏,尤其是1994年她69岁那一年,为支持徐凤翔对藏东南高原植被的考察,黄宗英把自己“抵押”给电视台,拍摄纪录片《森林女神》、《魂系高原》,甚至连遗嘱都写下了。就是这次西藏行,黄宗英落下了很多毛病。对此,徐凤翔一直深感歉疚和不安。

  期盼给灵山小木屋找个“好婆家”

  西藏、灵山,两所生态研究所,被喻为两座小木屋。徐凤翔说,西藏的小木屋高,灵山的小木屋广。一座标志着高原生态研究的开创,一座代表着一位生态学家的关注与责任。

  掩隐在绿树丛中的灵山“小木屋”,徐凤翔称它是北京的“珠穆拉玛”,并配以诗句示予路人:“人间四月芳菲尽,三桃三杏始盛开。”时下“小木屋”院里院外,树影婆娑,姹紫嫣红。当年,徐凤翔选中此地,看好这里的近百株百年以上的核桃树以及有条件做她的“高原生态对比考察”。如今,从西藏引种的乔、灌、草等植物有近百种,尤其那红蕊黄牡丹竟开得如此娇艳可人。藏式的围栏、房舍、生态环保教学楼和生活附属设施,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西藏风情。

  “这里的资金从哪来?”此话似乎问到了痛处。“到处磕头啊,在西藏时,人家就称我咕叽教授,咕叽就是求求的意思。现在老了,始终没有摆脱这个境遇。为了这个事业,我应该做下去。只是希望找个‘好婆家’,是真正志同道合的,帮我卸下沉重的包袱……”

  灵山“小木屋”,延续着徐凤翔难以释怀的高原情结。告别了“小木屋”,告别了徐凤翔。“大智者以献身达无量妙意,小木屋为理想蕴永远梦幻”,黄宗英题写的诗句却总在脑际间飘拂:愿小木屋永在,愿小木屋精神永存!

  徐凤翔小传

  生态学教授,1931年生于江苏丹阳,1955年毕业于南京林学院并留校任教。1978年始进藏工作近20年,曾任西藏农牧学院林学系教授、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所长。现任北京灵山生态研究所所长、北京灵山西藏博物园主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9月20日 第二版)

  作者:本报记者 戴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