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张爱玲与本土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03:5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张爱玲去世10周年之际,中国华侨出版社在京举行了“张爱玲与本土文化———张爱玲逝世十周年座谈会”。张爱玲与传统文化关系密切,这个作家,我们最不能拒绝她的理由是什么?就是她深深植根在中国,植根在中华文化。她说不上有多么深厚的国学根底,但她绝对是薰沐在浓浓的传统文化“沉香”氛围中长大的———有几人能像她那样,小小年纪就拟写章回、演义小说?有几人能像她那样,一生无限崇拜《红楼梦》,将《红楼梦》熟读到那种程度,一打眼,稍微生的字就看出来,一下笔,旧的文字意境又汩汩而出?有几人像她

那样对传统的中断痛心疾首,将一本前朝的方言小说《海上花》注了又译,不遗余力?京剧、小曲、通俗小说,这些被列入“国粹”的东西,她都喜爱。

  后来,她羁旅美国,置身于洋文化的环境,心中的落寞和痛苦,想必一部分也源于此,否则,她也不会反弹出那样大的毅力,一掼十年做一次《红楼梦》的考证,又流连在《海上花》中的上海市衢里弄,久久不出。虽然栖息在异邦土地上,她的梦却永远地留在了故国。不论身在何处,她的文字的根系,总是伸向祖国文化的厚土中。何以她的作品为跨地域的世界华人所推崇,也就因为有这一点文化认同。总起来看,她是一个自觉继承传统文学遗产,并融合新机,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的作家。

  对张爱玲的研究有这样几个阶段:一是张爱玲出道之初,有过迅雨(即傅雷)、谭正璧等人的评论,其中尤以傅雷的评论影响为大。二是上一世纪60年代初,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辟专章评论张爱玲其人其文,一举树立张爱玲在文学史上的经典地位。继之,又有水晶等写出一系列评论文章,盛赞其描写与结撰精美,海外华人文学界的“张热”于焉升腾。三是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与“现代派”文学论争中,论及张爱玲,张氏的影响愈益亮烈。四是80年代中期以降,张爱玲作品重回祖国大陆,大陆张爱玲研究日渐升温。五是1995年秋,张氏溘然去世,海内外华人文学界同声哀悼,各种回忆、感怀、评说的文章连篇累牍,并于其后不久台湾举行张爱玲作品研讨会,产生了一批新的研究文章。六是尔后直至现今,转入一个比较平稳和深潜的研究阶段,然而,也自有一种特别的风光。首先是开始全面清点和总结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和遗产,过去谈论得较少的她的散文、影剧剧本、“红学”研究、评注、翻译,都进入了研究视野。其次,是从“多视角”重新“看张”,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理论都被用来透视张爱玲的作品底蕴与技法,别有所见。再次,是关注张爱玲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及文学承传关系,同时各种比较研究又层迭展开,凸显了张爱玲研究的当代性。

  张爱玲至今仍是人们的一个话题。有关她的研究还有许多课题待做:海外的研究者引用许多新的理论和方法,每每给人新的启迪,然也间有“食‘洋’不化”之病,且有人为拔高之嫌,如何信而有征,还张爱玲以本来面目反倒成为一项任务;而我国内地研究者又每每在张氏作品的思想意蕴与理念架构上流连不已,而少有人对张爱玲艺术世界的复杂组合与衍变张力从事更新角度的开掘。如此等等,都是有待进一步努力的。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9月20日 第七版)

  作者:金宏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