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市政府要求学校给加油站“让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05:09 中国青年报

  一家早该拆除的临时加油站,威胁着数千师生的健康和安全,规划部门早已正式下文要求拆除。然而,一次政府专题会议,却否定了规划部门的文件,要求学校为加油站让“路”。发生在浙江省杭州市的这起事件,近日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加油站与学校一墙之隔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和杭州石油分公司的天目山路加油站只一墙之隔,比邻而居。多年来,学校师生、家长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加油站周边的居民一直以“安全问题突出”,呼吁杭州市有关部门尽快搬迁该加油站。

  按有关规定,加油站是消防重地,学校则是一级保护物。《消防法》规定,易燃易爆气体和液体的充装站、供应站、调压站,应当设置在合理的位置,符合防火防爆要求。据国家标准《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规定,加油站与一级保护物的安全距离至少应达到16米。只被一堵高约三四米的水泥墙隔开的学校与加油站,显然没有达到安全距离的要求。学校一位负责人说:“加油站距学校太近,一旦发生危险,后果不堪设想,危及师生的生命安全。”

  据了解,一直在此办学的杭州保俶塔实验学校已有50多年的历史,目前有师生3500多人。采访中,几位老师说,每当气压比较低的时候,学校师生都会被浓浓的汽油味笼罩,让一些体质敏感的学生苦不堪言,“不利于孩子们的健康。”

  而天目山路加油站建成使用也有10多年,因为位于市中心,是中石化杭州分公司效益最好的加油站之一。加油站一工作人员说,学校又不是新建的,加油站也是老的,和平共处了这么多年,以前安全,为什么现在不安全了?

  而学校反问:谁都明白,加油站是一个危险的定时炸弹,暂时没出事故,是否意味着永远都绝对安全?

  杭州市规划局要求拆除加油站

  2000年1月,杭州市政府主持召开了该加油站迁建问题的专题会议。据当时形成的《会议纪要》,会议确定:“加油站在退足拓宽(天目山路)道路红线的前提下,在原址缩小经营规模予以暂保;如遇国家建设需要或加油站新址选定建成后,暂时保留的加油站应予拆除,不另安排迁址。”会议同时明确:“加油站新址确定工作要在2000年上半年完成。”

  之后,杭州市规划局西湖分局等依据上述《会议纪要》,在2000年3月办理了天目山路加油站作为暂时保留的临时加油站的审批手续。

  2003年4月23日和2003年5月12日,杭州市规划局、杭州市规划局西湖分局分别向提出提案和议案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出书面答复与解释:“该加油站是当时为解决市区加油难而临时设置的,计划在建国路加油站建成后,拆除天目山路加油站,并布置绿化。”“我们正在加紧建国路加油站的审批,一旦新加油站建成,天目山路加油站将拆除。”

  实际上,按照《杭州市临时建设工程管理规定》第十六条“临时建设工程使用期最长是3年,期满若不拆除,按违章建筑论处,予以强制拆除”的规定,该加油站期满后已成违章建筑。但此后,建国路加油站尽管也建成投入使用,可该加油站却依然在营运,在学校师生、家长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加油站周边的居民不断呼吁下,今年4月22日,杭州市规划局正式下文要求拆除加油站,“否则将按规定作出处理。”

  市政府新决定:学校为加油站让“路”

  然而,本以为安全有了保障的师生,却得到了一个令他们意料不到的结局。7月16日,杭州市政府再次召开专题会议,作出了一个新的决定:要求学校后退,让出一部分操场作为加油站的安全隔离带。

  这一结果,让加油站周边居民和学校的老师大为不解。

  记者在该专题会议的《会议纪要》中看到,在对天目山路加油站实施安全隐患整改的有关问题中,会议要求:为配合杭州石油分公司做好天目山路加油站的安全隐患整改,特别是对于安全间距不符合规范的区域(主要是指保俶塔实验学校的露天操场)要退让至安全距离以外,由西湖区教育局做好学校的思想工作,配合落实加油站安全隐患的整改工作,确保师生安全。

  周边居民和学校的老师质疑:《会议纪要》既承认了加油站对学校存在的安全隐患,而另一方面却让一个早就应该拆除的临时加油站长期存在,究竟是加油站重要,还是师生的健康安全重要?同时,在拆与不拆之间,政府的诚信何在?

  而为落实市政府会议纪要,记者看到,无奈之下的学校已按要求用铁丝“划”出安全区,挂上了“危险区域,禁止进入”的警示牌,学校的操场因此被肢解。

  据杭州市政府一副秘书长介绍,搬迁加油站需要中石化总公司批准,并不是由地方政府说了算。而有市民认为,如果真是这样,为何当初杭州市规划局能正式下文要求拆除加油站?

  近日,记者从杭州市规划局获悉,加油站的选址已在进行之中。“今天说‘拆除’,明天又‘整改’,谁知道又会出什么新的花样?”当记者把消息告诉学校后,一位教师如是说。

  作者:本报记者 董碧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