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次公选考试看领导干部的知识缺陷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05:11 中国青年报 |
9月13日,四川省委组织部向社会公布了210名参加该省公选副厅级领导干部基本知识测试的成绩。按百分制计算,这些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为68.1分,最高87.2分,最低31.6分,及格率为80.9%。其中,经济类、公共管理类、省情类考试题得分相对较低,得分率均在及格线以下,而与政治理论以及公文写作等相关的考题,应试者都答得不错,得分率均在80%以上。(9月15日《四川日报》) 应该肯定的是,参加这次公选考试的干部,整体知识水平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尤其是关于理论层面的知识得分率竟在80%以上。但是,在实践知识层面的考核上,这些领导干部的答卷却多少让人有些失望和担忧———经济类、公共管理类、省情类知识得分率均不及格。对于从事公共服务、主导公共行政管理和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领导干部,这些知识缺陷无疑是致命的。 据了解,针对这次公选,虽然绝大多数考生反映考试题量大,难度高,但却没有一个说题怪、题偏的,他们都承认所有考题都是一个领导干部应知应会的。既然是“应知应会”的,为什么会不及格呢?我估摸着应该有两种原因:一是四川省公选办公对测试方法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考前不圈定复习范围,不指定复习资料,完全考干部的平时学习和日常积累,一些应试者平时缺少积累和学习,想考前抱佛脚、死记硬背,结果失算了;二是一些干部不太重视学习,缺少相应的实践经验。其实不难理解,经济类、公共管理类、省情类知识多数需要从实践和调研中得来,身为领导干部不能够理论结合实际,考不到高分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领导干部,在精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后,还得进行消化和吸收,把它们与省情及发展实际结合起来。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少,这样的干部充其量只是应试型干部,而非实践型干部,他们当选上副厅级干部之后,很可能会在工作实践中犯下本本主义或教条主义错误。 如今,四川的这次公选考试无疑给有关部门提了一个醒。 作者:刘克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