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曾给毛主席开船 船艇大队演绎41年鱼水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07:06 荆楚网-湖北日报

  荆楚网楚天金报记者胡诚通讯员戴和平实习生胡伟珍武汉长江大桥,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桥”之称。在这座大桥下面,常年驻扎着一支特殊的部队———武警某部武汉船艇大队。41年来,在执行水上导航、外事接待、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中,发生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

  险情!又是险情!

  让大桥“活”到100年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巍峨的万里长江第一桥,滚滚东流的浩瀚长江,构成了一幅美丽而壮阔的图画。然而,各种险情在此时常发生。今年6月6日下午4时许,千吨级的“国汛一号”轮船行驶至武汉长江大桥上游150米处时,船舵突然失灵,迅速向长江大桥2号桥墩漂移。而每一个桥墩都是大桥的“生命支柱”,按设计,武汉长江大桥寿命是100年,它能否“活”到100年,桥墩的保护最为关键。码头哨兵发现险情后,立即向船艇大队报告。顿时,江上警报响起。大队长王富顺、教导员李中文迅速带领官兵按照处置预案紧急出航。由于江水流速快、江面波涛汹涌,拖船几次试图靠近失控的“国汛一号”均告失败。如果强行接驳,又容易发生撞船事故。怎么办?眼看“国汛一号”轮船离桥墩越来越近,官兵们毅然决定冒险实施“跳帮拖带”。这是一项水上操作技术,即两船靠拢到一定距离,官兵们强行从拖船跳上失控的轮船,然后系好缆绳,对失控船只进行拖带。王富顺大队长说,这项操作的技术含量很高,因为水是流动的,失控船只的船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援救船只要准确把握水流和风向,随时调整船的方位。同时,官兵们在起跳时也要把握最佳时机,否则,稍有不慎,一是会造成人员落水被两船挤压,二是援救船只有可能被撞伤甚至撞翻。这项操作由于其难度系数很高,即便是平常的训练也很慎重。但险情已容不得官兵作过多考虑了,他们凭着勇气和机智纵身跳上失控船只,经过20多分钟奋力拼搏,官兵们终于成功地将失控的轮船拖移到码头。专家事后分析,若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险情并成功处置,失控的轮船一旦撞上桥墩,将会严重危及大桥的安全。2002年4月3日10时30分,这个精确的时间,现在就记录在船艇大队的工作日志上。当时,大队瞭望哨兵发现距武汉长江大桥5号桥墩200米处,一艘“长江62014”号油轮的驳船突然解体。如果船上的原油泄漏很可能会引发剧烈的爆炸,并将导致桥毁、船沉、人亡的事故,后果不堪设想。船队1709艇和1704艇接警后紧急出航。1709艇在万分危急之时,迅速靠上失控油驳。由于油驳体积大、吨位重,而1709艇体积小、马力小,无法使失控油驳顺着墩孔而下。情急之中,1709艇官兵用船体推挤横江而下的油驳。官兵冒着被两船挤压、掉落江中的生命危险,沉着应战。失控的油驳在1709艇的挤压拖带和水流的压力下慢慢地变横行为直行,擦墩而过。“好险!”险情终于被化解,但官兵们全都是一身冷汗。王富顺大队长介绍,除了轮船失控外,更危险的还有船只失火。他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是1988年冬季的一天,当时入伍才一年的王富顺还是船艇大队的一名普通战士。那时长江中游江面上一艘油轮起火,火势汹汹。大火整整烧了7天7夜。当时下游的武汉港停泊着许多船只,如果油轮脱锚漂流到武汉港,后果将不堪设想。在这种情况下,船艇大队1706艇奉命出航,载着有关专家和领导靠近失火油轮指挥灭火。王富顺所在的1706艇当时距油轮约四五十米远,油轮的甲板已烧得通红,灼热的气浪一阵阵向他们扑来,情况十分危急。灭火专家见火势太猛已很难扑灭,为避免发生意外,遂下令灭火队员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但1706艇却又担负了另一项任务:就地监视失火油轮,一旦油轮发生脱锚现象即予击沉。就这样,王富顺所在的1706艇也在江面上守了7天7夜,直到最后油轮在长时间的燃烧下自行沉没。类似的经历船艇大队的官兵们不止遇到过一次。1991年11月,武汉鹦鹉船厂船只失火,1992年9月,四星级游轮“扬子江乐园”号失火,1997年8月江申14号客轮在青山夹道失火……船艇大队的官兵们一次又一次降服了火魔。也许数据更能说明问题,武汉船艇大队组建41年来,先后出航5.4万余次,救起落水、跳江人员1000余人次,抢救失控船60余艘,参与水上灭火10余次,有效阻止了撞桥事件10余起,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上千万元。

  冲锋舟,群众的“生命之舟”

  一人救了1800人

  1998年夏天,特大洪水来临。位于长江和汉江交汇处的高公街,居住着9个居委会共9000多户人家。7月3日,持续暴雨使街头积水深达3米,800多名来不及撤离的群众被洪水围困。这时,由船艇大队40名战士组成的敢死队员,分乘10艘冲锋舟,在最短的时间内飞抵高公街。由于被水淹没的街道上树木、电杆、电线密布,冲锋舟无法靠近群众,官兵们便纷纷跳入水中,搭起人体浮桥,伸向被困群众。8月1日,湖北嘉鱼县簰洲湾突然溃口,官兵又火速奔向灾区。当时,簰洲湾洪水湍急浪高,水中漂浮物多,电线纵横交错,水情十分复杂。危险面前,船艇大队副大队长项阳(后任大队长)毅然率36名官兵分乘3艘橡皮艇和“尖刀艇”1702艇四处搜寻被洪水围困的群众,经过十多个小时艰苦紧张的营救,船队从水中、屋顶、树上救出被困群众计1500多人。而在整个抗洪前线,船艇大队的官兵们驾驶着一艘艘冲锋舟纵横驰骋,在渍水街头、溃口民堤,在各种绝境中共救出群众2.2万余人。在船艇大队陈列室,被授予“98抗洪英模”荣誉称号的战士邵飞的大幅照片特别显眼。王富顺大队长介绍说,邵飞1998年是船艇大队小艇班的班长。当年他在抗洪前线近一个月期间,个人累计救出受灾群众1800余人,创造了个人救人之最。1998年10月4日,船艇大队被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英雄船艇大队”荣誉称号。

  光荣使命,激励历届官兵

  “毛主席坐船我来开”

  “毛主席坐船我来开。”这是原武警某部副参谋长胡建平一直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整个船艇大队的光荣历史。一艘普通的巡逻艇———66-7.16号,一段历史被时间数字符号定格下来。“当年,毛主席就是站在这里向两岸群众和江上的游泳大军挥手致意的。”站在“66-7.16”艇驾驶舱的前甲板上,王富顺大队长形象地描述着当年的情景。1966年7月16日,船艇大队突然接到任务:毛主席要来畅游长江,由大队派艇接送出航。“毛主席要来了!”官兵们内心既紧张又激动不已,准备工作严格保密中迅速就绪。当日上午8时42分,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毛主席在战士们的护卫下登上了“66-7.16”艇(当时叫506艇)。习习的江风中,毛主席信步走到驾驶舱的前甲板上,满怀豪情地凭栏眺望。而此时,正在江中准备待发的武汉市第11届横渡长江游泳大军,还对伟人的到来一无所知。突然间,人群中的一名少年首先发现了屹立船头的伟人,“那不是毛主席吗?!”少年惊呼。众人循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顿时人群就像煮开的水一样沸腾起来,长江两岸顷刻间也是人山人海。人们无比激动地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则笑容满面地向人们挥手致意并高呼:“人民万岁!”这历史性的一刻被摄影师忠实地记录了下来,现在,这张照片就悬挂在“66-7.16”艇的会客舱里。11时05分,毛主席从艇上下水,在江里畅游了一个多小时才离开。如今,在艇上一个专门设置的陈列舱里,毛主席当年使用过的一些物品,如下水用的扶梯、坐过的凳子、穿过的浴衣等物品,都完好无损地保留着。当年,胡建平还是船艇大队里的一名“小兵”,只因为一个偶然的机遇,他成为了历史的幸运儿。当年,原本为毛主席驾艇出航的人应该是胡建平的班长,可碰巧那天班长因为生病去医院看病去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驾驶技术出色的胡建平站在了驾驶舵前,担负起这项光荣的历史任务。他确实太幸运了!他掌舵的位置与领袖站立的位置可以说是近在咫尺,领袖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都在他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让他难忘的是毛主席的平易近人,毛主席在船上曾亲切地问他哪年入伍,老家是哪里,让他至今回想起来仍激动不已。有了这样一段光荣的历史,胡建平一下成了受人关注的“名人”。

  以船为家,忘却人间几多情

  情侣热吻勾起乡思

  船艇大队的驻地就位于大桥桥头的江畔,这里不仅有无限风光,还有繁华的街市,由众多的酒店、歌舞厅等装点出的灯红酒绿,令驻地素有“小香港”之称。但秀美的风景也好,绚丽的繁华也好,都与船艇大队的官兵们无缘。由于担负任务的特殊,战斗岗位的特别,官兵们长期都生活在水上,以船为家。来自湖北恩施的老班长周天林,在船艇大队服役已经16年了。他说,由于长期生活在水上,空气潮湿,年轻的官兵们几乎每一个人都患有风湿性关节炎,每到变天时就会隐隐作痛。在船上生活,夏热冬冷。夏天里,裸露的甲板被烈日晒得滚烫,放个鸡蛋在上面片刻就能烤熟,而走在甲板上,鞋子的胶底也很快会被烫软。船舱里更是闷热得像蒸笼,战士们都笑称那是免费的“桑拿房”。现在艇上的条件比过去已大为改善,船舱里安了空调,但内外温差太大,冰火两重天,战士们又笑称那是“水深火热”。冬天就更不用说了,嗖嗖的江风吹得刺骨,让厚厚的棉衣显得单薄如纸。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桥头下的江边游人如织,繁华的街市上五彩斑斓的霓虹灯闪烁耀眼。但在码头的哨位上,站岗的哨兵警惕的目光直视着前方,对周围的热闹和喧嚣仿佛熟视无睹。就在离哨兵不远处,一对对情侣正在热烈相吻。这对比强烈的画面在战士眼里,难免勾起士兵许多思乡情,但这对他们早已习以为常。他们不仅用他们的坚定和忠诚守卫着一方净土,也守卫着一方和谐和安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