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假通知书引出招生传销大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08:46 红网-三湘都市报

  9月13日,湖北省武汉市公安局文保分局宣布,伪造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影视工程学院入学通知书一案告破,4名犯罪嫌疑人落网。据初步调查,犯罪嫌疑人共向山东、河南、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17个省市自治区发出伪造入学通知书1750份,骗取考生总计1550万元。

  骗子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敛财千万,受害人何以倾其所有购买形同废纸的假录取通知书?记者调查发现,正是由于湖北省今年实行“阳光”招生,以往的政策缝隙被堵死,断了

财路的招生中介只得铤而走险,沦为骗子,导演巨额骗案。

  庞大“招生传销”网络

  9月5日,小张从宁夏银川的家乡赶到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影视工程学院报到,却被学校拒之门外。原来,小张花5.8万元买来的录取通知书是假的,无法报到和注册学籍。

  去年,小张的堂兄就是找熟人、托关系花3万元“买”进了武汉的某高校独立学院。今年,他们辗转联系上中介公司的高某,花5.8万元“买”到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影视工程学院的“通知书”。当得知多年辛苦积攒的血汗钱换来的竟是废纸一张时,小张和陪同来武汉的母亲心中五味杂陈:既有悔恨痛心,也有尴尬和愤怒。

  根据小张提供的线索,湖北省教育部门和公安机关顺藤摸瓜,在武昌茶港一经营润滑油的门点内将嫌疑人高某抓获,收缴大量考生准考证、成绩单和伪造的录取通知书及8.6万元现金。

  警方在高某的电脑中赫然发现了近2000名被骗学子名单。原来,这一招生诈骗组织非常庞大,高某只是其中一个点,对外发出78份“录取通知书”,涉及17个省市自治区。整个组织共向全国发出了1750份“录取通知书”。高某交代,他是以每份2万余元的价格,从一曹姓男子手中“批发”到这些“通知书”的。

  9月7日,警方在深圳将犯罪嫌疑人曹某抓获。曹某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招生联盟”网站,任总经理一职,其上线姓王,自称是武汉影视工程学院负责招生的人员。警方继续顺藤摸瓜,将核心人物王某抓获归案,另一名犯罪嫌疑人石某也随后落网。一个庞大的金字塔型“招生传销”组织终于水落石出。警方发现,在这个网络中,熟人朋友层层介绍,收取回扣,最少的转手4次,最多的竟然达12次。

  此案中的关键人物王某确实曾经与武汉影视工程学院有过瓜葛。据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黄永林介绍,王某是武汉影视工程学院原投资方武汉黄鹤影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去年曾参与学院的自主招生工作。而今年湖北省全面实行招生“阳光政策”,学院不再自行招生,而今年8月,武汉影视工程学院大股东也变更为深圳一家公司。无望重操旧业的王某于是把目光转到了伪造通知书上。

  持假通知书不能报到

  事实上,从9月7日开始,湖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也陆续发现了40多份假录取通知书,估计受骗考生数在100至200人之间,涉及西藏、甘肃、宁夏、山东、江西、河南等地。近日,河南、吉林等省均出现了招生诈骗案。

  即使是案情逐渐明朗以后,武汉影视工程学院和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仍不断有持假通知书的考生上门,咨询电话也一直响个不停。更令校方忧虑的是,目前这两所高校尚未开始正式报到,报到当天可能还有更多不知情的受害人到学校,场面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而且,鉴于受害者人数之众,也不排除骗子存心向学校施压,希望校方为求稳定破例录取的可能。

  湖北省教育厅负责人一再严正声明:由于受骗考生不是通过规范的招生录取途径获得的通知书,没有进行正常的招录程序,且招生录取工作已经完成,所以凡是持假通知书的一律不能报到注册。

  中介市场何以滋生

  甄别假通知书并不困难,令人吃惊的是,“招生骗子”信口雌黄的“小计划”、“内部指标”、“计划外指标”等名堂,却让数千名考生家长轻信上当。这一现象追根溯源在于“政策缝隙”给少数人提供了“弹性操作”的空间,滋生了招生中介市场。

  湖北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杨永才认为,正是由于招生政策不完善、有缝隙,才使招生中介市场得以滋生。上世纪80年代,几乎没有人相信“跑路子可上大学”,90年代以后,出现了定向生、委掊生等多种招生形式,少数人便利用招生信息不对称,借中介之名,行盈利之实,招生中介市场应运而生。90年代中后期以来,独立学院、高职高专等新的高等教育形式出现后,招生中介借其自主招生权大发横财。杨永才气愤地说:“这些人赚‘黑心钱’比贩毒都快!”

  一些对特殊群体的照顾政策也被招生中介用来赚钱。比如,高校教职工子女曾享有加分的照顾政策,但招生中介通过改户口等手段使非高校教职工子女的考生花钱沾光。再比如,教育部规定各高校可预留一定的计划进行区域调节,学校可以将之追加到生源好的地区。但在实际操作中,个别高校将这部分计划用到“关系户”上,并搞“点名招生”。

  独立学院的出现刺激招生中介市场异常发育。大多数独立学院由企业投资建设,这些企业为尽快收回投资获取利润,不惜违背教育规律超计划招生。去年,湖北省29所独立学院中,就有8所违规招生13000人,有的学院通过招生中介狂揽生源。少数投资者甚至抱着“先上车、后买票”的心理与政府博弈,总想着“只要我招了,收了钱,你就得补办学籍,否则就可能出现稳定问题”。

  据新华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