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李敖阔别56年再踏北京故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09:02 南方日报

  “那次说错了!现在终于回来了!”

  李敖阔别56年再踏北京故土

  本报北京电 阔别大陆祖国56年,李敖从一个14岁的莽撞少年成为了历史学家、作家、著名学者。昨天下午,他一下飞机一张口——乡音不改,诙谐幽默不改。

  从飞机的廊桥一走出来,李敖就成了众多记者围追堵截的焦点。

  “您曾多次说过,自己不愿意再回到北京,因为您觉得北京珍藏着您很多童年的记忆,这次您为什么回来?”

  “我告诉你。”李敖幽默地说,“我那次说错了!”在场记者不禁会心而笑。李敖感慨地说:“50多年前,我一个人从北京坐火车,到天津搭船去上海。在火车上,看到窗外都是被战火烧焦的草地。我就是在那种心情之下离开北京的。现在,我终于回来了。”

  由于李敖一贯特立独行,甚至常常主动把自己推向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因此他此次大陆之行,也引来了很多争议。

  “您有没有准备还击反对您的声音?”有记者问。

  “不管是批评还是反对,都是很好的教育机会。”话音未落,李敖又变狂:“可是我必须说,批评我的人和反对我的人,可能会输。”

  “大陆有很多学者是把您当作一个在学术切磋上的对手,对此您有没有心理准备?”

  李敖应声而答:“我认为他们可搞错对象了,我坦白和你讲,我不是那么重视学术上的讨论,什么原因呢?太学究了,太钻牛角尖了没有必要。我们不是那么注意学理上的问题,我们注意实际的。”

  据悉,此行李敖将分别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在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开讲座。李敖介绍,这三场活动是他此行“最重要”的内容,而看风景、怀旧则“不是主要的目的”。

  李敖在北京期间,还将参观故宫、法源寺,回到母校新鲜胡同小学,与老同学相聚。25日,李敖将前往上海参观访问,并于28日离沪前往香港,30日返回台湾。

  北大将给李敖特别“文化礼遇”

  本报北京电“演讲的准备工作正进入最后冲刺的阶段。”昨天傍晚,北大港澳台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北大把李敖作为重要学者来接待,他在北大的活动也以学术交流为主。

  据介绍,李敖与北大有着很深的渊源。李敖的父亲李鼎彝,1920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国文学系。那时正是“五四”运动后的第一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黄金时代,李鼎彝曾聆听过蔡元培、陈独秀、鲁迅、胡适、周作人、钱玄同等大师级人物的讲课,是真正被“新文化”熏陶出来的新青年。

  “北大对李先生也怀有特殊的感情。”据透露,北大将把校内规格最高的会堂——该校办公楼礼堂作为李敖演讲的地点,克林顿、普京和连战都曾在此发表过精彩演讲。此外,北大为了表示对李敖的“文化礼遇”,还考虑明天在演讲结束后邀请他到有“亚洲高校第一”美誉的北大图书馆查阅部分古籍善本。

  此外,北大表示,赠送给李敖的礼物之一是一本胡适文集。但对于李敖曾对外界表示希望在北大校园内捐设一座胡适塑像,该校港澳台办公室负责人则表示,“到目前为止,这一点还没有确定。”

  北大学子争听李敖演讲

  设擂“比问”“刁”者得票

  本报北京电 昨天,北京大学BBS上掀起了一场“群雄论战——我对李敖有话说”网络竞问,北大学子们倾尽才智、积极“备战”,凡注册的北大学生均可提出自己最关心的李敖话题,然后由网友票选支持率最高的20名学生获得直接入场的门票一张。

  一直以“骂”、“尖锐”特立独行于世的李敖,明天可能还会面临一个不小的挑战,记者昨日到北大校园采访,发现不少学生都准备好了尖锐、刁钻的问题,要与自称为“过江猛龙”的李敖交锋——

  李敖先生以骂人著称,曾说过余光中娘娘腔,说过钱穆木讷,说过金庸伪善……那要是让您也骂一下自己,你打算怎么骂?

  古人说“文人相轻”,而先生自称白话文前三位是李敖、李敖、李敖,请问这是否有“文人相轻”的嫌疑?

  很多学生把李敖看作娱乐人物,认为您太会作秀,也有历史系的博士生称您坐不了学术的冷板凳。您自己怎么看?

  ……

  除了“交锋”,也有一些学生表示希望能与李敖“交流”。一位北大学生在BBS上表示,从余光中先生的诗中,可体会到游子飘泊在外的痛楚和有家不能归的落魄。但李敖曾对中国文人的“乡愁情结”——满纸是“他乡”、“旅次”、“客次”、“逐客”等等——进行过批评,究竟那如何才能正确地看待海峡两岸这种一衣带水的特殊情结呢?天地飘零一根骨,笑问何乡是吾乡?

  “今年的海峡两岸交流频繁,从政治、经济到文化,展示了两岸关系美好的前景。”北大台湾研究会负责人说,这次李敖的“神州文化之旅”意义并不会因为民间性而有所削弱,相反,将更有渗透力。李敖诙谐幽默、嬉笑怒骂的个性,复杂的人生经历和独特观察视角,都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两岸引起文化交流的新风潮。

  “李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很大,他常常语不惊人誓不休,引发了大众的好奇心和关注。”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对李敖到来表示非常欢迎。他说,20多年,两岸学术、文化交流一直都在绵延不断,加大文化交流可以更好地超越暂时的政治分歧,促进两岸关系的和谐发展。

  记者手记

  “敖旋风”的喧嚣与冷寂

  李敖来大陆,情绪起伏最大的无疑是记者们。

  在中国新闻大厦四楼发放李敖“神州文化之旅”采访证的办公室里,许多大牌记者也放下架子,苦苦哀求多给一张证:“太少了,8场活动只给4张证,够什么吃的?像李敖和14个小学同学见面这样的核心场合还不让进,这叫我们怎么整啊?不是白来北京了吗?”“电视台拍场面,一个扛机器,一个做文案,这是最少的了,只给一张证,这个违反新闻操作常识啊!”这样的话反复说着,一磨就是一个多小时,多半还是铩羽而归。为此,有人表示绝望与无奈,有人咬牙切齿,有人恨恨而去……

  “我们怎样能采访李敖”成了记者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一道命题。

  中国记协的李安主任告诉我们,这次报名恳请采访李敖的新闻媒体就有两百多家,因为采访场地实在有限,最后只能让杂志退场。

  因为媒体的争相追捧,这位前不久还被人批评说“斗士渐渐老去”,“有淡出历史舞台危险”的七十岁老人,又成为中国文化新闻界最炙手可热的“话语领袖”,尽管这段时间以来,他为了备战而闭门读书,一言不发,任由媒体各自绞尽脑汁勾心斗角互相PK。

  然而,除了高等院校的精英们之外,大众对李敖究竟是怎么看的?李敖说自己以拯救天下生灵为理想,为担当大道不惜牺牲自己与别人,那么那些在李敖的想象中接受他牺牲的“大众们”接不接受他的好意呢?

  记者一下飞机,就抓住不同的“普通人”问个不休,大多数服务员根本不知道李敖究竟是谁,以善于评论天下大势著称于世的北京的哥们这回也摇头了,有位哥们特别有意思,说:“李敖是谁呀,来开演唱会的么?”

  平心而论,李敖此行确实刮起了一阵旋风,他以七十多岁的身躯配合报纸与电视台,在文化界普遍乏味的时候,大胆在神州T台上走秀,勇气可嘉。然而,作为这股旋风的中心人物,李敖应该知道,他这股风的内外,有冷有热,他作为话语领袖,还有千万人远没有让他触及与领袖。

  专题撰文:

  本报特派记者 胡键 王雨吟

  图:

  李敖一下飞机就受到媒体“长枪短炮”的“围攻”。 苏仕日 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