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巴丹吉林沙漠三“谜”(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09:06 解放日报
  沙漠“珠穆朗玛”如何形成?

  巴丹吉林有个著名的奇观:沙漠里到处可见高大沙山,相对高度一般是200米-300米,最高的竟达500多米。这是世界沙漠中独一无二的景象,巴丹吉林因这些“沙漠珠穆朗玛峰”而闻名于世,美国宇航局称其为“全球最奇特的地貌”之一。

  沙山是如何形成的?见风就跑的沙子为何能堆成沙山,而且一动不动?对此,国内外研究者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巴丹吉林的东南部被群山遮挡,这一地区又常年吹西南风,刮起的沙粒在山前堆积,久而久之聚集成山;也有人说,巴丹吉林一带原本是丘陵地貌,沙化后,沙粒直接覆盖在丘陵上而形成高大沙山。针对第二种说法,此次科考团成员、德国慕尼黑大学的沃尔夫艾姆教授告诉记者,他将在沙漠腹地探测高大沙山的内部是否有“芯”。

  关于沙山成型的最新说法是———地下水维持了沙山。前年年底,河海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联合署名,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地下水维持高大沙山》的论文。文章指出,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数千年屹立不移的秘密在于:沙山含有大量水分,就是这些类似黏合剂的水分,帮助它们抗住了强大西北风的吹袭。此次科考团的负责人顾慰祖是这一研究小组的成员之一,他告诉记者:他们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沙漠之水从何而来”?

  沙漠之水哪里来?

  巴丹吉林沙漠里有水,而且有很多水。未进巴丹吉林前,记者曾在离沙漠不远的村庄看到汩汩冒水的自流井,问当地牧民:这泉水从哪儿来?所有人都手指北方,“从那里来”。而北面,就是巴丹吉林。沙漠里来水,岂不是怪事?

  “沙漠里怪事更多。”顾慰祖告诉记者,巴丹吉林的沙山独一无二,沙漠里的湖也是独一无二。研究者们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共找到144个湖泊,总面积超过23平方公里。其中,72个湖泊常年有水,12个还是水质很好的淡水湖泊。最大湖泊面积达1.5平方公里,最深处16米。此外,顾慰祖还在一些盐水湖的中央发现了不断涌出淡水的泉眼,泉眼周围则分布着由碳酸钙晶体沉积而成的钙华。钙华形成原理类似于钟乳石,说明这里的泉眼流水可能数千年未断。

  此外,巴丹吉林沙漠也非真正的不毛之地。沙山上长草,而且一直绵延到几百米高的山顶;盐水湖边,芦苇丛生。所有这些迹象表明,巴丹吉林沙漠里的确有水。

  水从哪里来?河海大学同位素水文学研究所所长陈建生告诉记者,巴丹吉林沙漠地下有丰富水量,且有强大补给,是一条有源的“地下河”。对此,科考团成员、德国国家研究中心水文研究所所长彼得表示怀疑。这次,他将带各种测量设备进沙漠,要对那里的水进行分解研究。也有人说,沙漠水来自降雨。对此的反对声音更响。根据“地球观察”近8年来的测量,当地年水蒸发量4000毫米,而年降水量只有50毫米。

  顾慰祖说,这次科考将在沙漠腹地尽量多地取得水样,然后进行分析,希望可以追根溯源,寻找水的源头。

  沙尘暴源头怎样啦?

  巴丹吉林沙漠被认为是中国数年来频发的沙尘暴的沙源,这几年,这里总体的生态现状还在进一步恶化。

  巴丹吉林隶属于阿拉善盟,该盟境内还有腾格里、乌兰布和、雅玛雷克三大沙漠。阿拉善盟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关永义告诉记者,阿拉善盟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可以用三个“1/3”概括———1/3沙漠,1/3戈壁,1/3荒漠半荒漠草原。当地有句玩笑话:电线杆子还比人头多。27万平方公里上,人口20万,也就是说,1平方公里养不活1个人。前不久阿拉善盟环保局和内蒙古航空遥感测绘院共同完成的一份检测报告指出:阿拉善盟的四大沙漠已有7处“握手”,土地沙化正在加剧,沙漠有连成片的危险,其中巴丹吉林的沙化速度最快,平均一天就扩大0.5平方公里。

  沙漠援救其实已经展开。目前,阿拉善盟境内正在实施一系列水调配计划,希望借此改善水环境。此外,国内不少科学家坚持认为,巴丹吉林底下藏有丰富的深层地下水,如果能够知道它们的具体走向并加以合理利用,沙漠绿洲就不会消逝。来自德国的沃尔夫艾姆教授告诉记者,他从巴丹吉林最新的卫星照片上发现,相比20年前,有的沙漠湖泊面积的确减少了,但依然缺乏足够的证据说明那里的水环境正在恶化。实际情况究竟如何,沃尔夫艾姆认为必须经过实地测量才能确定,“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巴丹吉林的现状到底怎么样,必须两脚踏到沙子上才能知道。”

  (本报内蒙古巴丹吉林专电)

  链接 地球观察研究所

  成立于1971年的地球观察研究所,以“为可持续的将来找到出路”为口号,每年在全球范围内挑选科学研究项目并予以资助。这些资助费用大部分来源于世界各地的科学爱好者们的捐献。研究所还呼吁科学爱好者们直接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并在全球范围内设立了数百个项目,接纳爱好者以“志愿者”的身份自费参加。

  迄今,该研究所共组织了近八万名志愿者为科学家义务工作,收到捐款近6000万美元,使分布在全球119个国家和36个地区的3000多个科学项目受益。今年,地球观察研究所将组织3700名志愿者,分别前往48个国家,为140个科学项目义务工作,其中中国有3个项目。
巴丹吉林沙漠三“谜”(图)
本报记者 张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