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关爱独居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09:30 南方都市报

  论吧

  编者按

  隔壁的孤寡老人消失了两年,再次出现时邻居们只在其家中看到一堆白骨。自从2003年12月“失踪”以后,本月14日,70多岁的退休职工谢洪均被发现死在荔湾区蓬莱路颜家巷

19号的家中,本报15日刊发的这篇报道让很多读者唏嘘不已:我们如何为独居老人营造完善的养老机制、积极的生活氛围,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本期嘉宾:

  罗观翠(现任中山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

  梅科长(大东街道办民政科)

  刘正军(30多岁,“丁克”一族)

  主持人:肖海坤(本报记者)

  肖海坤:老年人缺乏照顾,甚至死在家中也无人知道,这是我们少年接受教育的时候,被引证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人情冷漠的反面案例之一,“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马恩选集》里面的这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

  罗观翠:我看了非常伤心,谢洪均老人就这样死了,这不是社会进步或落后、个人贫贱或富贵的问题。报道出来当天我恰好给研究生上课,还把这个案例拿出来与他们分享心得,我认为关心老人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刘正军:这是个极端的例子,但却不是个别的社会事件。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问题。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人口年龄结构已经符合老年型标准,老年人问题也随即凸现。

  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家庭成员之间联系越来越松散,空巢现象增多。倘若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将来出现一对独生子女夫妇供养4个父母或更多人时,单靠家庭照顾更不现实。

  肖海坤:对。“老有所养”是人生幸福的关键,但关键是谁来养?

  当地街道办也没有完全遗忘老人,恰恰正是街道办一直存有疑心,两年来第三次上门探访,老人去世的事实最后才浮出水面。只是老人退休后,关系转入街道办时没被列为孤寡老人,中间出现了这个错节。我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政府职员、专家、市民还是孤寡和独居老人,都赞同并要求社会化。除了不断完善救济金等生活保障制度外,政府也正在做很多工作,例如市民政局推广“平安钟”项目,例如谢洪均老人所在的荔湾区将建立特殊老人探访责任制。

  罗观翠:现在广州的社区老年人服务开展的层次还是比较低级,缺乏专业的社工人员配置,基本上以行政人员服务为主。而行政人员大多没有专业的社工技能,对社区老人的服务都是以官方的姿态出现,不可避免会出现不到位的现象。

  肖海坤:老人进福利院有人照顾生活起居,还有同龄人做伴,但调查中我发现,不少孤寡老人都不愿意进福利院。这里面除了经济因素外,有的人是一生习惯了一个人过,有的人是舍不得离开他们的房产,有的人甚至就是“老顽固”,他们想当然认为进福利院是比独居更可怜的结局。

  罗观翠:老人院、福利院其实也是个沉闷的地方,工人只提供饮食的照顾。缺乏亲情的独居老人们更需要精神慰藉,但在福利院,每天都是闷坐在院子里打发时间。如果配置专业的社工,那么他们就可以因人而异鼓励老人,提高他们的生活态度积极性。

  遗憾的是,目前的社区管理体制并没有为我们培养与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创造条件、留有空间。所以说,很多时候政府的工作是被动的、消极的,出现问题后才出台政策、作出安排,但问题已经出现,甚至矛盾已经激化。

  肖海坤:作为基层直接负责工作的干部,请梅科长介绍一下你们街道办的一些经验?

  梅科长:目前大东街辖区内“三无”(无收入、无工作能力、无法定赡养人)老人有40多名,市、区财政通过街道每月拨款360元,并办理社会医疗,每月可以报销40多元的医药费用。对于独居老人,街道办要求各居委会一定要掌握清楚每个人的情况,确保他们的平安。

  具体措施包括,平时保持紧密的电话联系;每月至少上门一次,有慢性病在身的老人每月至少两次;如果是生活不能自理的独居老人,则会帮他们申请到街道或区的福利院接受照顾等。遇上寒暑暴雨的特殊天气,街道办和居委会工作人员每天都要上门确保老人的安全。

  罗观翠:其实我们看到,老年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年纪大后,他们的身体越来越差,生活自理能力不断降低,心理、生理都存在着极大的障碍,他们缺少参与社会交流的机会。

  老有所养的另一面还可以老有所用,但是现在中国大陆的现状是,就算老年人想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年轻人经常都会说“你老了不用你理”,他们沟通的途径被截断,往往也就这样被社会忽视。

  街道办、民政局逢年过节会上门去派派小礼物,送些油米等生活用品,或者组织一些茶话会、联欢会,但是这些一年才能等来三两个小时,而平时却没有人理会,长此以往,老年人心理就慢慢开始消极、抑郁。

  肖海坤:确实,孤寡、独居老人不只是物质匮乏,同样欠缺的还有精神抚慰,如上两周有媒体报道一位老人独自对窗拉小提琴,因为使用扩音器而遭邻居投诉;再如中华广场一对老人跳楼自杀,而传言说是他们要结婚却遭双方儿女反对。缺乏家庭氛围当然是一个原因,但我相信服务机构也有自己的难处。

  梅科长:目前存在的最大困难来自群众对街道办、居委会的不信任。街道干部上门了解居民家庭状况、作问卷调查时,都会受到不少居民的冷遇,不开门、甚至责骂也不少见。如果老人自己有困难,但又不愿意让我们知道,特别是有单位关系和收入来源的老人,我们想关心帮助也有心无力。

  同时,人手紧缺也可能造成工作不到位,目前广州市一般的基层居委会都有2000左右的居民,随着辖区合并,居民人数也不断增加,但街道居委会的编制却没有增加,只有几个工作人员,很多时候不可能对每个老人都服务得尽善尽美。

  肖海坤:我几年前念大学的时候,“空巢”、“丁克”这些名词在大众媒体的出现频率并不高,更多的时候是作为社会学学术语言在使用,而现在却成为流行语了。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社会背景下,“空巢”很多时候是一个家庭无奈的结局,而“丁克”却是“先天空巢家庭”,是主动的选择,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呢?

  刘正军:我和我太太希望趁着年轻,有多些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去做自己所喜欢的事,育龄阶段是人生最有拼劲,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我们想把握这段时间多做点事,也积攒足够的金钱用于将来养老。

  当然,双方长辈都反对,反复劝我们,担心我老了怎么办,生活会不会没有依靠。我和太太也为将来缺少天伦之乐而担忧过,但想想目前的美满生活,内心就平衡了,年轻时生活可以过得十分舒适自在,这可以补偿年老时的缺失。

  罗观翠:现在养儿防老也不流行了。社会学领域一直都在研究丁克和空巢等现象,社工也在跟进,根据一些研究成果,获知社会工作应该提供什么服务,提高辅导质量。

  以香港为例,当地非常重视两口子家庭步入退休前的准备工作,很多人几十年的工作生涯结束后,会出现心态失衡现象,也有的人会为以后的生活发愁。因此,他们退休前,香港的社工机构都会提前介入,为他们提供帮助,比如培养他们的兴趣,这些都是退休前做的服务,这一块在广州更是空白的。

  (实习生廖靖文对本文亦有贡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