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广州将逐步取消市区化粪池(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09:56 大洋网-广州日报
广州将逐步取消市区化粪池(图)
广州取消化粪池后,清粪工人也将告别市区。陈安摄

  近日,广州市政府宣布,将借鉴上海、杭州、香港等城市经验,从今年开始逐步取消市区化粪池,目前已在大坦沙、猎德、西朗、沥滘四大污水处理系统服务范围内开展相关工作。以后,取消化粪池的范围将逐步扩大到老八区,届时,在广州已有百年历史的化粪池和已有数十年历史的老行当掏粪工作将逐步淡出广州。

  广州为何要取消目前仍遍布于全市大街小巷楼宇下、公厕旁的化粪池?此过程将面临什么困难?取消后市内居民产生的粪便又将如何处理?本报记者近日对目前广州市化粪池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采访了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人。

  文/记者杨进 通讯员卢绍琨、陈汉忠图/陈安

  尴尬故事一

  化粪池渗漏电梯连日臭翻天

  说起一个月前在自家楼盘电梯里的一段尴尬遭遇,刚入住中山大道附近一高尚小区的陈小姐仍气愤不已。

  她向记者反映,她在这里购房不久,一位朋友想过来看看她的新居,当她带着朋友刚走进电梯的时候,发现一股厕所里的臭味从中涌出来,十分恶心,但陈小姐住在15楼,没办法,只能皱着眉头和朋友一起挤进电梯里,看完房又只能从这个臭气弥漫的电梯中把朋友送走。令她觉得奇怪的是,事后一个多星期,臭味不但没有消失掉,反而越来越浓了,她了解到,除了她这一栋楼内的电梯有厕所内的粪便臭味外,附近两栋楼的电梯也有这种臭味,持续时间都已经有一个星期之多,物管公司迟迟找不到原因,小区内不少居民天天在小区论坛上一起发帖子抱怨,每天闻着粪便的臭味出门、回家。

  陈小姐告诉记者,在忍受了两个星期的粪便气味后,物管公司才找到事情真正的“元凶”。她向记者反映,原来是该小区化粪池没有接入到市政排污管网,住户家里产生的污水、粪便就全部排入到楼宇前面的一个化粪池内,然后漫入南边的臭水沟里,电梯臭是因为化粪池满了,粪便涌入电梯底导致的。“后来一位管理人员还告诉我,幸亏化粪池建成时间还不是很长,否则将会产生沼气,如果从电梯里渗漏出来,短时间可让人呕吐,电梯一旦停运后果更将不堪设想……”她回想起那段经历仍心有余悸。

  尴尬故事二

  化粪池爆炸粪便涌入阿婆家

  记者了解到,2003年2月28日上午,在中山三路一内街九层住宅楼里曾发生一起离奇爆炸,受害人的遭遇与陈小姐相比,就显得更加不幸了。

  2月28日上午,住在该楼首层的一位近70岁的阿婆正在家休息看电视。上午约10时左右,忽然一声闷响,她家的客厅地板瞬间爆出一个一块砖头大小的洞,一股黑色水柱混杂着各种脏东西喷涌而出,直冲她家天花板,屋内顿时粪便四溅,电视机、冰箱、桌椅全盖了一层又臭又脏的粪便,天花板也给糊满了,室内电线顿时短路跳闸,坐在木椅上的阿婆几十年从未见过这种突如其来的“场面”,被眼前的景象惊吓得一下子跌倒在地上,本来有心脏病的阿婆连忙大呼起来,她家人闻讯急忙赶回家,将阿婆急送医院,经检查幸亏心脏病未发作,稍作休息即可回家,但阿婆也受此事刺激,以后都不敢一人在家睡觉休息。

  后经调查才发现,该楼化粪池就建在阿婆家屋底下,最近经常淤塞,出事前,楼上住户厕所被塞,不得不各自另驳管道从室外直通楼下沙井,阿婆家墙角砖缝处往外渗出脏水,她将旧衣服旧报纸都拿来塞住还是止不住。最后化粪池在自身产生的沼气的压力作用下,发生这起离奇爆炸。

  现状与问题

  市区4万多化粪池管理成难题

  广州市在居住区兴建化粪池的历史已有了100多年,市区大街小巷内到处都建有大小不同的化粪池,目前广州市楼宇和公厕化粪池数目已经达4万多个。然而,由于市民对化粪池缺乏了解,化粪池长期得不到清洗,存在诸多隐患,而一些无资质的清洁公司则充斥市场,带来管理上的混乱。

  问题一:化粪池十年未清理潜伏危机

  记者在荔湾、越秀等老城区采访时发现,一些居民对于自己居住了10多年的楼宇是否有化粪池竟然表示“从未听说过”“也没有见过”,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化粪池在哪儿。东山区环卫局清粪队黄队长反映,一些市民为了图方便,竟然将旧衣服直接塞进排粪管排到化粪池内。

  居民对化粪池的了解甚少,直接导致化粪池管理上普遍存在漏洞。在一些老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的楼宇内,化粪池从建成开始就一直“默默无闻”地把居民家里排出来的粪便收集起来,却从未得到清理。

  根据国家规定,化粪池应以3个月至1年为一个清掏周期,但目前广州大部分化粪池都难以做到定期清掏,有的甚至十几年从不清掏,大部分化粪池沦为“过流池”,粪便几乎不经任何处理就排出下水道。荔湾区环卫局一位负责人称,如果通过化粪池流到下水道里的水量较少,化粪池里的粪便就极易出现板结下沉,时间长了,很容易从附近管道、沙井内溢出,甚至发酵产生沼气,有发生爆炸的可能。

  问题二:楼宇化粪池政府很难管理

  记者了解到,目前广州市区每天产生粪便约2000吨,其中通过化粪池收集过来然后进入无害化处理厂的仅有600吨~800吨,其余粪便要么长年存积在楼底下的化粪池内,要么通过污水管网、下水道直接排入珠江等自然河流,由于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和细菌,给广州市水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

  据了解,目前广州公共厕所内的化粪池由各区环卫部门统一清理,但各楼宇下的化粪池产权属于业主,所以一般由居民自行组织,付费请有资质的清洁公司处理,这一部分政府很难管理到。

  问题三:“野”清洁公司漫天要价

  此外,居民区化粪池还面临清理难的问题。广州市一家长期从事化粪池清洁公司的负责人介绍,很多化粪池都是建在内街内巷中,抽粪车进不了,只能靠人工掏粪,然后一车一车推出来。他说,清理一车(标准为5吨)粪便的费用在300元左右,一般清理一个化粪池至少需要两车以上,所以收入还是可观的,因此很多不具备资质的清洁公司也开始充斥市场,他们不但没有专业的清理化粪池的设备和专业人员,而且也经常会出现漫天要价、将粪便偷偷倒入河涌等情况,政府监管起来也非常难。

  政府对策

  粪便直排入理厂

  记者了解到,从去年8月份化粪池逐步明确作为市政排水设施的一部分开始,其审批权逐步纳入广州市市政园林局统一管理。今年8月底,市政园林局正式表示,广州市将借鉴上海、杭州、香港等城市的经验,从今年开始逐步取消广州市内的化粪池。

  好处 为污水治理提供“养分”

  “取消化粪池将是一件多赢的大事情。”广州市市政园林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广州已建立相对完善的猎德等四大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的管网基本能覆盖中心城区,随着污水处理的数量越来越大,其中生物反应池内培菌所需的养分严重不足,“有一段时间大坦沙污水处理厂还不得不注入粪便,为培养细菌提供所需的养分。”

  “取消化粪池后,每家每户所产生的粪便将直接通过污水管道收集到污水处理厂”,他告诉记者,粪便只占到城市生活污水的3/1000,所以直接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对于污水处理影响不会很大,反而为污水治理过程提供了免费的‘养分’,另外可以节省一大笔费用。他告诉记者,建一个化粪池少则上千元,多则10多万元,兴建无害处理厂的费用也不菲,以后,这些费用都可以省去了,“环境好了,钱又省了,老百姓、政府都高兴!”

  难处 老城区面临技术费用难题

  记者了解到,广州市至今已取消化粪池570个,但化粪池要逐步取消,是要有前提条件的,目前仍面临很多困难。

  广州市政园林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取消化粪池的地方必须是市政管网已经普及、污水收集系统已经完善、粪便能够进入污水厂处理的地方,除此之外,该地段管网还要实现雨污分流制,这主要集中在珠江新城等新开发的地段。对于老城区,由于管网普遍采取雨污合流制,要取消化粪池还存在先要将管网改成雨污分流制后才能实施,因此难度非常之大,包括技术难题、费用如何承担的难题、之后管网如何管理的难题,目前国内尚没有一个城市有先例,对此市政部门仍在摸索之中。

  他告诉记者,目前准备在海珠区工业大道一带进行试点,成功后再在老城区内逐步推广,“如果出现管网错接,也可能导致粪便流入雨水管,排入河涌造成新的污染”。对于现存已经建好的化粪池,他表示,近期仍将予以保留,“因为要全部清理、填埋这些化粪池费用也不菲,正在摸索投资渠道。”不过,他表示,目前市政部门将积极开展管网存在的乱接、漏接情况摸查,分片分区,完善污水管网收集系统,为取消化粪池提供基础条件,完善一片推行一片。

  他山之石

  沪杭港取消化粪池

  据悉,广州市市政园林局有关人员对上海、杭州、香港三城市进行了实地考察,他们认为,这三个城市代表了目前我国在取消化粪池方面的三种典型情况。

  香港管网实行雨污完全分流制,污水集中处理,除个别山区少数几户外,都已取消化粪池;上海、杭州也在推行这方面的工作,但各有特点,上海起步较早,雨污合流制、分流制地区都已开展,而杭州的推行只限于分流制地区的新建建筑、公厕。

  三个城市的共同点是:1.技术条件决定取消范围,污水系统建设是前提;2.取消化粪池与体制关系不大,分流制、合流制地区均可,但与广州市的截流式合流制不同的是,上海合流制地区配套建设了调蓄池;3.管道淤塞与取消化粪池关系不大,从实际运行看,取消化粪池后管道中并未出现大块状粪便发生淤塞等情况。(来源:广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