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制衣业供应链管理状况调查(2004-2005)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11:20 人民网

  研究背景(I)

  中国纺织服装业 —— 世界的“制造中心”?

  从1994年开始,中国的纺织服装业在生产和出口的规模上已稳居世界第一。其中,棉纱、化纤、丝绸、服装等主要纺织品的产量均是世界第一。

  1、投入:2004,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为1,179.16亿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30.1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68%。

  2、产出:2004年,我国纺织服装销售收入达到15,723亿元人民币,出口总额达到973.85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6.4%,约占世界纺织与服装业出口总额的25%以上。外部推动:全球一体化、信息化、国家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开放;引进外资;国际出口)。

  比较优势:历史信誉与历史经验;资源(人力、土地、种植业);政策。

  “世界工厂”的尴尬:巨大成功中的问题——国外纺织服装业主导企业通过全球供应链战略实现了获取最大商业利益所需资源和能力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中国的纺织服装业却开始凸现三个方面的尴尬……

  供应链管理:空间上“制造”与“市场”的距离在扩大……

  研究背景(II)

  供应链管理提高产业组织竞争力。

  1、产业: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时代演化:M2PM2O

  2、竞争:战略、资源与能力、创新等。成本与响应协调成为决定要素。资源与能力限制。

  3、资源与能力:信息资源以及企业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4、供应链管理:是战略、战术,也是创新。通过构建联盟,整合供应链资源和能力,优化跨企业商业流程,实现信息共享,增强从市场预测到产品设计以至于生产、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的协作,降低资源配置风险等来赢得客户最大程度的满意,同时,获得最好的商业利益。

  供应链管理提升中国产业的素质和能力。

  供应链管理创新、发展的内在逻辑力量是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交易成本在市场竞争中日益显著的重要性以及产业组织之间及与消费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这些恰恰也是一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减少波动,实现收支平衡,保障充分就业以及保护资源和环境等所关注的问题。微观层面上的供应链管理实践对提升中国经济总体的素质和能力有着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1、减少信息博弈环节,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增强宏观经济运行的计划性、稳定性和可控性,减少经济波动,降低经济风险;

  3、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构建优势国际贸易关系,维护国际贸易的稳定;

  4、增长促进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研究课题

  2004:《中国供应链现状:理论与实践》——“中国服装业供应链现状调查与趋势分析”

  2005:“中国北方8省市制衣业供应链管理与信息化应用状况调查”

  研究方法

  数据收集:

  1、一手数据——问卷调查、实地访谈;

  2、二手数据——政府、协会公告、研究报告以及他人各类研究成果等。

  抽样过程:

  1、2004:全国服装企业;关注服装企业密集地区;关注规模较大企业。

  2、2005:《中国服装企业大全》中北方8省市服装制造业的15类企业共有3618家;有网址的有767家(通过测试发现,未登记网址实质上也无网址的概率为98%);选择有独立网站、有更新内容、信息相对丰富的企业314家;发放问卷。

  分析框架:

  1、2004课题:7个方面——组织、销售、设计与研发、采购、生产、物流、信息系统。

  2、2005课题:3个层面,多个方面——战略规划、运营管理(市场定位、业务定位、营运规模、供应链管理基本状况、销售、研发设计、采购、生产、物流等)、信息系统(规划、实施状况、功能、效果、投资、认识、问题、上下游企业状况、合作态度等)。

  分析方法:

  1、描述性分析;

  2、相关性分析;

  3、分类分析;

  4、因素分析;

  5、其他参考性分析。

  2005课题特点:

  1、突出地域性,侧重信息化,从三个层面入手;

  2、问题设计上,不提过细问题,一是敏感,二是因为很难准确;

  3、由于中国制衣业供应链管理还不具有普遍性,所以,确定抽样方法时,兼顾样本的先进性和代表性。

  重要发现

  战略规划:

  1、大部分企业有供应链战略规划;

  2、绝大多数的供应链战略规划中包含有供应链管理信息化。

  运营管理:

  1、市场定位:多数企业定位于国际市场。

  2、业务定位:自有品牌为主的企业主要面向国内市场,换言之,面向国际市场的企业绝大多数以代工业务为主。

  3、规模:人数上,几十至几千人;资产总额,几百万至几个亿;上年销售额:几千万至几个亿。

  4、供应链管理实践基本状况:大部分企业有意识地应用了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一些技术和策略。

  5、销售:1)绝大部分企业只是偶尔与上下游企业合作预测市场需求,只有很少一部分企业经常开展合作下的预测。2)销售信息传递方式以电子邮件和书面文件为主,其次为传真;只有很少几个企业直接通过信息系统传递上述信息。其中,选择以电子邮件为主要传递方式的企业数量最多。

  6、研发设计:1)只与客户进行合作设计的大约占一半,只与布料厂合作研发的占少部分,很少一部分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共同合作,与上下游均不合作的企业也占少数。自有品牌并以国内销售为主的企业一般与布料厂开展合作研发。

  7、采购:1)采购信息传递方式主要是书面文件和传真,其次为电话与电子邮件。2)对于布料与款式数据库建设,两者均没有、两者均有以及只有其一的企业的比例几乎相等。

  8、生产:1)生产方式上,绝大部分企业按订单生产,其余按计划生产。2)生产提前期为30-150天,大部分企业选择60天或平均为60天。中值为60天,均值为62天。自有品牌企业提前期较短,均值为45天,代工企业提前期较长,均值为80天。3)自有品牌企业一般按生产计划生产。

  9、物流:1)物流策略上,少部分企业完全外包;自建物流设施的占大约三分之一,其余大部分为混合物流模式。2)大部分企业可以为客户提供订单完成情况查询。重要发现

  信息系统:

  1、规划:绝大多数企业制定了中长期信息化规划。

  2、实施状况:1)大部分企业实施过信息化项目;2)几乎全部企业有正在实施中的信息化项目。

  3、功能:1)实施过信息化的企业中有较少一部分企业已完成供应链管理系统,还有小部分企业虽没有专门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但其他系统含有部分供应链管理功能模块;2)上述两种情况,企业信息系统中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功能模块最主要的是销售管理与采购管理模块;3)正实施信息化项目的企业中,大部分企业正在建设供应链管理系统;4)企业未来信息化重点主要是供应链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并列首选。

  4、效果:在已实施过信息化的企业中,认为效果“比较满意”以及认为效果“一般”的各占一半。

  5、投资:对近期的信息化预算,大部分回答者没给具体数字,提供数字的约在数十万元。

  6、认识:全部企业认为信息化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7、问题:1)有过信息化经验的企业认为信息化最大障碍是效果难测评、可选方案少及投资大。

  8、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状况:1)大部分企业的主要供应商基本没有信息系统;少部分企业的主要供应商中有一半建立了信息系统;还有少部分企业的主要供应商中只有少部分建立了信息系统。2)对于下游客户或经销商的信息化状况,只有少部分企业回答它的主要客户中大部分有信息系统。

  9、供应链合作态度:1)较少的企业表示愿意将自己的信息系统与客户对接,大部分企业选择“视情况而定”;2)很少一部分企业表示愿意向客户开放自己的数据库,绝大多数企业选择“视情况而定”。上述两个问题中,没有选择“不愿意”的企业。

  研究结论

  战略:多数企业开始制定供应链战略规划。而且,大多数供应链战略规划含有供应链信息化的内容。

  管理运营:

  1、以自有品牌为主的企业主要面向国内市场,而定位于国际市场的大多数企业为代工企业。

  2、面向国内市场企业的生产周期相对较短,面向国际市场的企业的生产周期一般较长。

  3、供应链企业间信息传递,书面材料和传真等传统手段仍占主要位置,电子邮件为最主要的电子化信息传递手段,而且已成为很多企业的首要的信息交流方式。但是,基于信息系统整合下的直接信息传递还很不普遍。这与企业信息化水平有关。

  4、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与上下游企业协作进行市场预测。

  5、在研发设计方面,自有品牌企业倾向与布料厂商合作研发;代工企业主要与客户开展合作设计。这与两类企业的业务定位的特点是一致的。

  6、制衣企业的物流策略看起来较保守,企业物流占据主要位置,也反映出我国3PL企业的发展的不够。

  信息系统:

  1、制衣企业已普遍制定信息化战略规划,并开始着手实施。但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

  2、制衣业供应链的总体信息化水平不高。各环节中,制造环节的企业更重视信息化建设。

  3、很少制衣企业建立了专门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但它们未来的信息化建设却将之视作重点内容。

  4、供应链各企业之间的信息化水平具有相互影响作用,上下游的供应链合作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高,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往往也不高。

  5、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与企业的规模以及市场定位之间并无重要关联性。

  6、企业对向供应链合作企业开放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持积极态度。

  总之,我国制衣企业已开始从战略的层面上重视供应链管理及供应链信息化建设,而且,多数企业已有意识地应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技术和策略。但总体上,供应链管理水平不高,信息系统建设不足。当然,我们也发现,不同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与信息化水平上的差距十分巨大,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于企业所处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状况。换个角度说,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及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需要供应链主导企业来推动并经上下游企业一同努力才能实现。

  我们的建议(I)

  给产业组织的建议

  第一、通过供应链管理策略获得或参与那些具有较强价值创造能力与分享能力的供应链运作环节。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价值回报;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企业的供应链地位以及巩固供应链关系。联泰控股正是通过实施从设计到商铺(D2S)的供应链管理策略,主动分担面料研发、服装设计、包装设计、物流配送等供应链环节的运作而赢得了世界著名时装销售商长期的信赖甚至是依赖以及更多的价值回报。

  第二、供应链上居于主导地位的企业应该积极实践供应链管理理念、技术和策略,率先推动供应链战略联盟的建立,通过整合供应链上的资源和能力来培育国际竞争力,并带动供应链上各企业竞争与发展能力的提高。

  第三、逐步建立战略性的全球采购体系与全球外包体系以获得最适宜的原材料、技术、设备和产品以及最广泛的战略供应链关系。这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竞争和发展,还可以直接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及提高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

  第四、重视物流环节对于提供企业竞争力具有的作用,并通过制定正确的物流策略来提高企业的服务响应能力,同时降低物流成本。

  第五、切实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特别是要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制定企业的信息化战略。可以讲,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革命性进步是供应链管理理念、技术与策略得以创新、发展以及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并创造价值的重要条件。我们发现,那些已相当成熟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在我国产业的应用仍不广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能力十分不足。

  我们的建议(II)

  给政策机构的建议

  第一、大力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并鼓励它们早日“走出去”。

  1、从全球经济的视角制定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策略以及相应的产业政策。依据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和建设多层次的物流中心,包括世界级物流中心、亚太区域物流中心、国家级物流中心及地区性物流中心。由此,制定物流网络、信息网络、金融网络以及产业网络规划和政策。

  2、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并鼓励它们“走出去”,建立一个全球性、全方位的物流体系。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第二、通过能源与环保政策引导中国企业建立全球采购与全球外包体系。鼓励中国企业将高能耗、高污染的供应链运作环节通过全球采购与全球外包策略加以实现。

  第三、进一步开放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直接的财政支持。

  第四、除政策引导和支持,政府还应为推进产业领域的供应链管理实践创造有利环境。

  1、推动金融与保险市场改革与开放,为全球化供应链管理策略的实施提供风险保障体系。

  2、大力发展电子政务,保证公共服务信息的及时发布和传递,促进世界各国政策、策略、法律等信息的及时交流,最终通过实现与企业信息平台的衔接为全球化供应链管理实践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设施。

  3、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供应链管理实践提供有效的信用设施与信用保证。

  4、加强相关立法和国际贸易政策研究,提高我国政府在法律、政策方面的国际协调能力。

  5、支持推动供应链管理教育培训与科研体系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支持高等院校建立相关教研体系。

  附张欣简历:

  张欣,北京大学联泰供应链研究与发展中心执行副主任。

  此前有超过10年的企业工作经验,先后在多家大型及特大型企业从事技术研发、投融资、战略管理等工作。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及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在咨询与研究领域主持完成4个著名企业及政府机构的咨询项目;负责或参加过10多项重要研究课题,包括5项省、部级课题,并在其中3项省、部级课题中担任主要完成人;发表论文12篇并有两篇被收录于有关文集;此外,还提交有关国家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各类提案10多项。目前,在微观管理领域主要致力于竞争与发展战略、供应链管理、IT与电子商务、流程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咨询与培训工作。同时,还对诸如国家风险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国企改革、电子政务与电子民主等宏观话题多有关注和研究。

  作者:张欣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