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报:成功的赛事不能没有地道的观众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13:39 中国新闻网 |
在采访上海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期间,记者不止一次地听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是他们在国内采访时所经历过的最成功最有序的一场田径赛事。但对于上海的田径迷来说,他们可能还没学会如何在观看的同时,享受这项运动。 对于观众的热情,伊辛巴耶娃、贝克勒、菲利普斯等大牌明星都给出了不同版本的积极评价,特别是伊辛巴耶娃,没能在上海八万人体育场留下新的世界纪录,却依然在比赛结 束后为观众送出了招牌式的空翻和飞吻。上海是刘翔的主场,值得肯定的是,上海的观众不仅把他们的热情送给了刘翔,而且也送给了其他的国际体育明星。不过仅有热情还是远远不够的,现场的观众不能只是简单的旁观者,他们还应该理解田径,享受田径(enjoyathletics)!对于这个话题,BOB首席运营官马国力说,在第10届赫尔辛基田径世锦赛期间,当时的天气条件是风雨交加,场内也少有芬兰的选手参赛,观众的热情却一直非常高涨,这只能归因于芬兰人对田径的理解。 而现场观众对田径的理解和享受程度,并不取决于观众自身一个因素。什么时候送出人浪,什么时候需要在喧嚣中保持片刻安静,什么样的项目需要什么节奏的掌声,我们不可能苛求每名观众都能如此准确地理解田径。在上海期间,撑竿跳高女皇伊辛巴耶娃冲击世界纪录失利,这位俄罗斯“超女”说,在漫长赛季的末尾确实感到有些累了,然而一名选手能否在某场比赛中最大程度地激发潜能,还依赖于选手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周围的环境形成默契的互动。 国际田联副主席楼大鹏表示,从2006年开始国际田联将对“一日系列赛”进行新的调整和改革,以吸引观众提高质量,为达到这样的目的,比赛的编排需要更加合理,“现场主持人必须熟悉田径,能引导观众观看比赛的亮点并与选手形成有效的互动,另外场地的硬件设施能够为观众提供足够丰富细致的信息。” 田径本是体育运动之母,可是直到1983年,第一届世界田径锦标赛才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因为在此之前,四年一届的奥运会本身就被视为世界田径锦标赛。在国际田联的“一日系列赛”中,上海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级别不高,却为中国承办国际体育赛事做出了非常成功的探索和尝试。2008年,将有更多的田径明星相聚北京,因为那里有奥林匹克的主体育场。然而为了让现场观众更深刻地理解田径,享受田径,无论是上海还是北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