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病榻前弟子轮流守护临终时师生执手泪眼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1日09:46 南方都市报

  病榻前弟子轮流守护临终时师生执手泪眼

  中大哲学系教授高齐云去世,留遗愿不打扰学生,众弟子开座谈会纪念恩师

  记录生命 告别

  逝者:高齐云

  1933年2月出生,江西吉安人。1951年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学、研究工作。1978年,开始招收、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2005年8月10日因心脏病抢救无效去世。

  高齐云主持了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的撰写,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发挥了开拓性作用影响长久。

  1998年高齐云唯一的专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探微》出版。该书凝聚他多年研究马克思哲学成果。这本书获得了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哲学专著一等奖。

  基于高齐云在马哲史研究方面的贡献,最近广东省政府颁给他哲学社会科学“特别学术成就奖”。

  他们眼里的高齐云

  直到看到他晚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探微》,我们才发现,高老师当年不急着构建体系,追求名利,之后才得以写出这么严谨而富于创造性的专著。

  ——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田丰

  高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热情正直的品格,深深地打动着我。

  ——中大哲学系李尚德教授

  高老师对年轻人宽容,允许解放思想。

  ——原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先贤

  老高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主编各种学术著作,自己撰写的专著却仅有一两本。很多人说他傻。他说过:我主编著作,年轻人可以发表自己的论文,对他们的研究和评职称都有好处。我自己写不写专著,没有那么重要。

  高齐云能和疾病抗争30多年,最大的精神支柱就是学生。

  ——高齐云的夫人

  南国秋日艳阳天。中山大学校园里一位老人在病床上挥别了爱戴他的学生们,告别了他不懈耕耘40多年的学术之路。8月10日,哲学系教授高齐云因心力衰竭去世,享年73岁。

  9月16日,一群神情肃穆的人从城市的各个角落纷纷赶来,走入广东省社科联的会议室。他们都是高齐云的学生,他们选择了用“高齐云教授学术座谈会”这样一特殊方式来纪念自己的恩师。

  座谈会上,已经身为人母的女学生一开口便泣不成声;已到知天命之年的老人提起往事哽咽着说不出话;有几位学生不约而同地说,失去高齐云的悲痛,更甚于丧父、丧母之痛;数名没有上过他的课却深受其影响的人也来了,他们自称“高齐云的校外学生”……

  老师入院学生轮流守护

  高齐云的几个孩子都在国外,夫人也经常去国外探望孩子,高齐云因身体不好,独自留在中大。夫人回忆,每次学生只要一取得什么成绩,高齐云就像个孩子般乐呵呵地打国际长途告诉她:“某某又发表专著啦!”经常如此。

  听说一位往届研究生不幸中年早逝的消息,高齐云当着学生的面哭了,事后还写信慰问学生家属。

  生病期间,有时候学生来看高齐云,他会越聊越精神。学生担心影响他休息,起身要走,他却极力挽留,“多坐会,我们再聊聊。”

  夫人说,高齐云能和疾病抗争30多年,最大的精神支柱就是学生。

  10多年来,高齐云每次病发入院,学生们都自发地轮流通宵照看他。学生方真对当年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寂静的病房里只有高老师沉重的呼吸声,怕自己打瞌睡耽误照看老师,他翻开一册书,坐在床前,借着走廊微弱的灯光一读就是一个通宵……

  眼看着,当年值夜班的学生一个个成长起来,其中不少人还成了教授,高齐云的病却一直没有见好。

  近几年,高齐云几次病发住院,学生们便发动自己的学生给高齐云值夜班。谁知,高齐云却坚决不干,说学生们白天要上课,不能太累着。最后妥协的结果是,只让他们白天在这里照看着……

  从中大哲学系退休后,高齐云一些信件经常还寄到哲学系的信箱。学生们自发地送到高老师家里,一届学生毕业了,就把这个任务交代给下一届学生,届届相传……

  临终前不忘殷殷叮嘱学生

  高齐云患先天性心脏病已经30余年,其间数次与死神擦身而过。他的学生、现任中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徐俊忠这么多年来一直为老师的病情捏着一把汗。今年7月份,徐俊忠正在延安出差时,手机铃声响起,高齐云因病情恶化住院。

  徐俊忠匆匆赶回广州。和他一起赶到高齐云病床前的,还有许多学生以及高齐云远在美国的女儿。

  病床上的高齐云显得比其他人都要从容。看到他病情趋缓,大家都松了一口气,高齐云的女儿也坐上了回美国的飞机。谁知,飞机刚刚降落在美国的机场,她就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

  临终前,体力允许的时候,高齐云总是关切地询问前来探望的学生们的工作与生活状况。

  中大哲学系李尚德教授是高齐云教过的研究生。最后一次见面时,躺在病榻上的高齐云拉着他的手,殷殷叮嘱:“尚德,千万不要透支啊!”

  这也许是他的经验,也是他的遗憾。当时在场的几位学生听了老师的话都背过身去偷偷擦眼泪。

  病中科研30年晚年著作获奖

  在高齐云患病的这30余年时间里,他始终都没有中断过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今年年初,高齐云还托他的学生、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蒋斌找一套新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准备着手写一篇从当代发展看马克思主义的论文。

  中大哲学系教授叶汝贤这样形容高齐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关系:“他这一生从一而终。”

  叶汝贤回忆,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大陆的高校都没有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1973年,高齐云教授开拓了这门课程,并主持了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的撰写。

  “文革”结束后,在高齐云的主持下,中大举办了两期全国性马哲史讲师班,全国各地高校纷纷派出教师前来“取经”,其中,仅北大就派来了10多位老师。叶汝贤说,“改革开放后,凡有开创马哲史课程的学校,都有来中大学习取经的老师。”

  高齐云在学界最受称道的,是他独创性地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原生态、次生态、再生态的观点,拓宽了国内学术界马哲史的研究的思路。

  最后这十多年,高齐云的病情愈发恶化,握笔时手会颤抖,为了继续写作,他学起了电脑,并在1998年写出了一本凝聚他多年研究马克思哲学成果的著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探微》。这也是他这一生中唯一的专著。这本书获得了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哲学专著一等奖。

  省社科院副院长田丰说,学生时代,看到很多老师都出了自己的专著,影响力很大的高齐云却迟迟没有著作问世,学生们都觉得很遗憾。“直到看到他晚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探微》,我们才发现,高老师当年不急着构建体系,追求名利,之后才得以写出这么严谨而富于创造性的专著。”

  基于高齐云在马哲史研究方面的贡献,广东省政府颁给他哲学社会科学“特别学术成就奖”。

  儒雅宽容弟子永生感佩

  “我们对他的感情并不仅仅因为高老师学问的高深,更在于他作为老师的人品。”

  1961年,张先贤成为中大恢复哲学系后的第二届本科生。那时候,高齐云还是个讲师,刚刚执起教鞭,给他们讲《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高齐云是去学生宿舍最勤的老师。”大学时代的张先贤经常留在宿舍自修看书,每次高齐云来到他们宿舍,他都要向高齐云讨教哲学问题,有时还聊起生活上的琐事。张先贤记得,那时候的高齐云很年轻,儒雅,精力充沛,白天给学生讲课,晚上踩着单车从西区教师宿舍跑到东区学生宿舍,和学生一起讨论时事和学术难点,为学生解答疑问。

  中大哲学系李尚德教授当年是高齐云的研究生,毕业后留在母校马哲史教研室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半期的十多年时间里,高齐云手把手地教他做学问,与他合作著书立说。“我明白,高老想好好带带我。”李尚德对高老师一直心存感激。“高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热情正直的品格,深深地打动着我。”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高齐云作为广东省马哲史学会会长,策划编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专著系列丛书,他给李尚德一个题目《斯大林哲学研究》,要李尚德独立完成。“你翅膀硬了,可以放单飞了。”后来,李尚德的专著《评价与争议——斯大林哲学体系研究》正式出版了,高齐云拿着李尚德送给他的书,满意地笑了。

  “高老师对年轻人宽容,允许解放思想”。张先贤至今还记得,1965年,班上讨论“人的错误思想是从时间中来的吗”的问题,持肯定和否定观点的两种意见激烈交锋,校刊准备把两种观点都发表。他持后一种意见,执笔写了《错误思想与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关系》一文,发表前请高老师看是否有不当之处。高齐云看后鼓励张:“我看言之成理;学术讨论的问题,即使观点有错也不要紧!”

  田丰说:“高老师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是离经叛道的意见。”当年他们班上“最不听话”的学生廖晓义现在已经是中国环保专家,北京申奥环保大使。“如果高齐云不允许我们天马行空地想和说,今天就不会出现这么一个在全国环保方面有如此多独特前沿看法的专家。”

  临终前,高齐云留下的遗愿是:“不要搞遗体告别仪式,不要惊动太多人,大家都太忙了。”

  但高齐云去世的消息还是迅速在学生中不胫而走,学生们纷纷从城市的各个角落赶来,用他们特有的方式缅怀着自己的老师。

  本报记者 方夷敏 实习生 郑佳欣

  图:

  1984年,高齐云(左二)与应届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合影于中山大学。

  资料图片

  早些年,高齐云在珠岛宾馆前留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