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化眼】好莱坞文化入侵国门,美女还是野兽?(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1日15:57 人民网
【文化眼】好莱坞文化入侵国门,美女还是野兽?(图)
【编者按】

  近日,据好莱坞知名制片人彼得·罗异透露,《孙子兵法》、《西游记》等中国传统题材影片将很快贴上好莱坞标签,即在未来几年内将全部变成好莱坞大片。好莱坞这架文化的“摩天轮”正轰轰地转动着,文化的力量是润物无声的,但同时也是雷霆万钧的,任何事情一旦夹裹上“文化”这个字眼,其威力就难以估量了。好莱坞强势的异域文化入侵中国,究竟是绚烂如美女,还是威胁似野兽?好莱坞:盯上中国名著,文化扩张咄咄逼人

  你知道么?《杨家将》、《西游记》、《天仙配》,这些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故事在未来几年内将全部变成好莱坞大片。据好莱坞知名制片人彼得·罗异透露,遭遇“审美疲劳”的好莱坞已开始了“中国题材”的挖掘工作。《孙子兵法》、《西游记》等中国传统题材影片将很快贴上好莱坞标签。据悉,不久前已在浙江横店开机的《狄仁杰》是好莱坞“入侵”的排头兵,之后还有《天仙配》、《成吉思汗》、《杨家将》等经典中国故事将被重新演绎,美国片商计划在2008北京奥运年,把《孙子兵法》、《西游记》等中国题材也贴上好莱坞标签搬上银幕。在中国电影迎来百岁诞辰之际,好莱坞此举是为中国电影送来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还是别有用心、另有所图?

  好莱坞来了,留给我们最大的悬念就是: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题材会被美国人演绎成什么样子?他们将会“戏说”还是“正说”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可以预想,好莱坞会将一个东方的、中国的、民族的、传统的文化题材处理成一个西方的、美国的、好莱坞的和后现代的电影文本。这其中,最大的可能是,传统文化元素的流失和故事逻辑的更改。以此前运作的《花木兰》为例,动画片《花木兰》并不是一个充分尊重中国人印象中那个传统“替父从军”的民间传说的模式和版本,而是进行了大胆的符合西方人接受心理和习惯的艺术夸张和改编,片中花木兰成了一个典型言谈举止大胆率直、情感表露直白主动的西方女子,而全然没有中国传统社会里女子的矜持和谨慎。这样的花木兰是典型的西化的花木兰,而非中国传说中的花木兰。是用自己的文化想象和演绎装进了这个名叫“花木兰”的瓶子里,然后大声吆喝着,出口到中国来大赚其钱。这将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孩子们对这一中国历史上经典的女性形象的认同和接受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而当好莱坞陆续对《杨家将》、《西游记》、《孙子兵法》等一系列中国经典完成“西说”时,中国的孩子心目中的文化版图将会是怎样的图景?中国人:“守着金山过穷日子”?

  与好莱坞咄咄逼人的文化扩张相比,国内影视人还沉迷在“戏说”版的宫廷戏、模式化的“警匪剧”等的制作中,被票房和效益的重负挤压得喘不过气来,艺术想像力苍白无力,进取心和创造力也大大削弱。面对这些已经融入我们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资源,我们守着金山过穷日子,与国外艺术家们对中国传说题材的热衷的态度相比,着实令我们的艺术家们汗颜。

  此外,与国外同类的艺术作品相比,国内的历史传说影视作品,大多流于机械和呆板,在思想深度和创意力度方面明显有缺失。如《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孙膑与庞涓之间的斗智并没有很浓的“兵法”味,倒是在其中穿插了不少香艳的爱情故事,波澜壮阔、波谲云诡的智勇谋略淹没在浓厚现代味的情感纠葛中,令人失望。创作思维的落后和想像力的缺失,以及对待历史题材的创作态度,这些应该是好莱坞抢拍中国题材影视剧带给国内同行们的一个重要警示和启迪。

  对于中国电影的民族成份,中国电影家协会史学部主任黄嘉明曾表示比较乐观的态度,观众在好莱坞电影里是得不到我们民族自己的情感生活的,民族文化的不可复制、不可替代属性是国产电影应该秉承的文化资源、知识资源和创作资源。

  当前,如何让延续了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焕发生机,如何接续传统文化的千年文脉,增进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国国民的文化认同,让中华民族向世界亮出自己独特的民族旗帜,这将是我们面对的一个永恒的话题。解析好莱坞的“文化帝国主义”

  从文化因素看,作为一个由众多民族组成的移民国家,美国多元文化的特性要求好莱坞采用相对应的文本策略,大批生产能让不同阶级、种族、文化背景的观众都喜闻乐见的影片,这样的长期实践,形成了一整套比其他国族电影更具世界性的叙事和影像模式,是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的因素之一。

  我们通常会认为,文化与娱乐业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与物质生产并不相同。但这种观念在今天这个的时代,则需要大大更新。起码在美国这样的以电子信息业等高科技以及商贸等为主导的国家,影视、媒体、广告、娱乐、旅游等“文化产业”,不仅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的比例越来越高,而且越来越商品化,大有与汽车、电脑业等美国的主要产业一争高下之势。好莱坞在美国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远远比我们中国人通常认为的文艺体育等“点缀性”行业的作用要大。

  德国著名导演文德森承认:“美国人已经殖民了我们的下意识。”这里的殖民指的是影像的殖民,而影像的殖民提出了文化帝国主义的问题。“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原先指美国文化(“北方”)对拉美国家(“南方”)的影响,这一点有别于我们熟悉的“东方”与“西方”。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治与好莱坞文化的共谋就使美国商界惊喜地发现,美国影片的放映常常引起对美国商品需求的增加。据当时的估计,出口1英尺美片即可以促销1美元的美国产品,出口12万个电影拷贝就等于派出12万个美国大使。

  在电影界,拉美国家一度兴起“第三电影”以抵制好莱坞的影响。遗憾的是,这些在意识形态和审美概念上“反好莱坞”的作品没有商业基础,只为理论界提供文本,影响甚微。而且近年理论界的研究证明,电影观众对影视产品的接受并非一律是消极的认同,而经常是积极的协商,甚至是主动的抵抗。在大众媒体研究领域,“文化帝国主义”的课题也渐渐让位于“全球化”的理论探索。东西对阵中,中国应提升文化内驱力

  各国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融合与碰撞是当今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有纳百川之胸怀,五千年的历史留给了中国人许多东西,中华传统文化也不乏外来的东西。面对好莱坞强势文化的介入,真正可怕的不是外来入侵,而是在娱乐与狂欢中遗忘自己。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受到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猛烈冲击和强有力的挑战,在这场东、西双方文化的正面交锋和对阵当中,我们如何才能把握好吸收西方文化精华与继承中国特有传统的“度”?在这次碰撞中,我们如何站稳脚跟,坚守住自己的经典,昭显出中华民族深沉厚重的文化“底子”?

  实际上,中国的文化有着极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其文化价值更加开放,更易被人接受。我们要考虑的是充分提升这种潜在的文化内驱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妥善处理传统文化的延伸与丰富,并以此为基点,找到一个新方案打开出路,合理地构建良性的、崭新的民族文化心态与内涵,从而为民族素质的提升提供健康的土壤。当前,做一些这样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作者:人民网评论部策划编辑:王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