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科普日何妨改为科普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2日00:02 红网

  说来惭愧,虽然自以为还算关心社会和时事,但若非看了9月19日的《大河报》,我还真不知道往年的6月29日是“全国科普日”,更不会知道从今年起,“全国科普日”活动改在每年9月的第三个公休日举行——“9月17日全国科普日当天,由省科协组织举办的科普宣传活动在紫荆广场举行,各种与科普知识相关的展览让市民大为惊叹。与此同时,全省18个市、85个单位举办的85项活动也同时拉开序幕……开进紫荆广场的科技大篷车被围得水泄不通。”

  “科技大篷车”何以“被围得水泄不通”?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一是“科技大篷车”太少见了,大家觉得新鲜,二是科普活动太缺乏,大家渴望科学知识。我们不妨都回忆一下,活到今天,我们参加过多少次科普活动?反正我是想不起来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看了报道,我非常遗憾——如果提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当天我肯定也会成为“科技大篷车”的围观者,并在围观中学到些科技知识,让自己可怜的科学知识能增加点儿,可惜我知道得太晚了。我相信,和我有同感的人,肯定不在少数。

  那么,能不能让我们这些渴望通过科普活动学习科学知识的人和更多的人,每年都参与到专门的科普活动中去呢?应该能。比如在科普日之前,通过各大媒体及其他各种渠道,把科普日的各种科普活动计划公布出来,让大家提前知道,及时调整自己在科普日的活动。但是,即使如此,恐怕也只能满足少数公民的要求——毕竟只有一天(或是双休日两天?),时间太有限了,能够从事科普宣传的专业人士同样有限,而能够在科普日当天到科普活动现场接受科学洗礼的人,又能有多少呢?再退一步说,即使大家都在科普日当天到了科普活动现场,恐怕也得失望而归——人那么多,活动还怎么进行呢?

  那是不是没法儿了?不是。在我的印象中,我们还有一些活动周,比如“普通话推广周”等,普通话很重要,所以,我们每年拿出一周时间专门推广它。普通话和科学相比,谁更重要?显然是后者——而在全国,能够说普通话的人不知是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人的多少倍!那么,既然我们能拿出一周时间推广普通话,为什么不能拿出一周甚至更多的时间开展科普活动呢?所以,完全可以把“全国科普日”延长为“全国科普周”,并把科普活动安排得更加充分和合理。这样一来,能够接受科普教育的公民数量,将大为增加,因故错过接受科学洗礼的遗憾,将大为减少,中华民族的科学素质,将会提升得更快,不消说,国家就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我们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如果没有全体公民的科学观念做基础,再好的科学技术,都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而培养公民的科学观念,除了科普,似乎别无它法。

  (稿源:红网)

  (作者:崔建民)

  (编辑:潇湘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