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延安破解退耕还林“八年之忧”(经济视点)(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2日05:05 人民网-人民日报
延安破解退耕还林“八年之忧”(经济视点)(图)
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退耕还林示范区新貌。

  王科摄

  本报记者 王科

  提起陕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山山峁峁上赶着羊群、唱着信天游的形象。如今的陕北,信天游依旧,山间羊难觅,翠绿取代土黄成为主色调。

  退耕还林政策规定,生态林验收合格后国家按亩数给予补助,然而这一政策只执行8年。担心停止补助后退耕还林反弹的忧虑始终困扰着人们……

  作为全国退耕还林最早、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延安市令人关注。近日,记者在延安上山入川、走村串户,所见所闻使人相信:延安不再担心退耕还林的“八年之忧”。

  7年造林700万亩

  谈到几年来开展退耕还林的体会,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王侠说,退耕还林绝不是简单的“退”字。

  这几年延安一直用以统揽全局的退耕还林工作,说小也“小”,一段时间里市委常委会经常把退耕还林和农民生火做饭的柴禾相提并论,因为要退耕还林就必须解决好农村世代沿袭的上山砍柴问题。为此,延安市大力推广建沼气池,规定农民每建一座沼气池,市里补助500元,目前全市已建沼气池40641口,全市70%以上农户改烧沼气。9月20日,记者来到洛川县永乡乡西汉寨村,见这里58户村民中48户建了沼气池,村民冯安民说,“过去做饭烟笼雾罩,如今做饭清清爽爽”。

  解决农民“柴禾问题”折射出延安市退耕还林的总体思路:退耕还林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也是群众改变旧的生产生活习惯的契机。

  几年来,延安把退耕还林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实施封山禁牧、舍饲养畜,天然林保护、生态移民等六大主体工程。7年来,完成人工造林779.46万亩,林草覆盖率比退耕还林前提高了14个百分点。同时,有1.7万户、4万多人走出世代居住的大山深沟。

  对于延安的变化,陕西省省委书记李建国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说:发生在陕北的由黄至绿的变化是转折性的。

  的确,世世代代生活在“风吹黄沙满天舞”中的陕北人,做梦也想不到现今的漫山遍野郁郁葱葱,过去难以见到的鹳、白天鹅、秃鹫、灰背隼等经常出没于山林之中,生物的多样性已开始显现。

  不是“要我退”,而是“我要退”。延安市不久前对全市22.8万退耕农户进行的普查结果显示:全市92.4%的退耕农户为稳固户。“我要退”,是延安退耕还林取得大好局面的重要原因,也是延安能继续扩大绿色的信心之源。

  攥紧吃粮的刀把子

  “攥紧吃粮的刀把子”,这话是延安市委书记王侠说的,意思是:虽然国家对建设生态林有粮补,但老百姓口粮要立足于自己。延安有了这个认识,而且按此做了,这就决定了8年后他们的“主动”,“8年后群众的吃粮问题如何解决”,在这里已不成问题。

  多年来,延安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动摇,他们按照人均2.5亩基本农田的标准要求和“三不修”(植被良好的地块不修,25度以上的坡耕地不修,人均达到2.5亩基本农田的地方不修)原则,在近村、低山、靠水源的地方坚持开展基本农田建设。6年来,新修基本农田达87.5万亩。

  沿袭多年的倒山种地、广种薄收的传统生产方式逐步被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所代替。与1998年相比,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虽然减少了400多万亩,但农民人均粮食产量稳定在500公斤,高出退耕前的水平。吴旗县马湾村农民蔺桂英告诉我们,她家退耕20亩,舍饲养羊150只,还养了50头猪,年纯收入3万元。回答记者“粮食够不够吃”的问题时,她说“除了自己吃和牲口饲料,每年还要卖掉一部分粮食”。

  淤地坝建设,是延安解决农民口粮问题的又一举措。淤地坝就是建在沟道内,经过多年拦泥淤积、抬高不能耕种的沟道而形成的淤地。通过淤地坝建设,延安市新增坝地2.8万亩,不但每年可增产粮食1亿多公斤,还可控制流域面积700多平方公里。

  过去黄土裸露、水土流失严重的碾庄流域,现在从沟道里放眼望去,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延安市宝塔区副书记吴铁介绍说,淤地坝能将泥沙就地拦蓄,使荒芜的沟道变成水肥条件好的坝地。“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大旱也不怕”,在当地广为流传。

  后续产业迅速崛起

  今日延安令人刮目相看:人均财力居陕西省首位,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两年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延安的发展变化,除了“煤、油、气”的贡献外,与这几年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迅速崛起大有关系,而这正是8年后农民稳定收入的来源。

  不但为大山披上了“被子”,还要为群众带来“票子”,延安市委始终重视后续产业的培育。近年来退耕还林工程把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广种薄收的劳作中解放出来,转向种植业、养殖业等多种经营。延安的林果、草畜、棚栽三大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延安80%以上的农户都有一至两项收入稳定的产业项目,三大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57%。

  目前,全市经济林果面积已经发展到300多万亩,其中仅苹果一项就达140.5万亩。为了大力发展草畜业,延安确定了南部天然林区和半天然林区以发展养牛为主,北部丘陵沟壑区以发展养羊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还把以蔬菜为主的设施农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产业。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大棚6.4万多座,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9万亩,总产37.8万吨。

  今天的延安各县,形成了各自的产业特色:洛川县成为国家无公害苹果生产示范县,宝塔区山上有林果、川道有瓜菜、拐沟可养畜,安塞县大棚远近闻名……

  《人民日报》 (2005年09月22日 第六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