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阿兰:摄影白求恩?(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2日15:14 金羊网-羊城晚报
  他认为艺术家一味迎合西方创作出的作品一定不是好作品———因为中间隔着钱包

  文/本报记者 张演钦 图/本报记者 何奔

  人物小档案【阿兰·朱利安】

  阿兰·朱利安,法国人,摄影家,国际著名摄影艺术策展人,平遥国际影展创办人之一。“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广东美术馆“国际摄影双年展”策展人。

  为了自己的摄影理想,这两年来阿兰·朱利安频下广东,全力应付“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和广东美术馆的“国际摄影双年展”。在圈子里,已经有人把阿兰唤作中国摄影的白求恩。尽管不知道这个圈子的范围有多大、大家对这个称呼的认同度有多高,但记者眼前的阿兰却因此而突然高大起来。

  没有不可能的工作狂

  在广东连州继续梦想

  有些人在谈及阿兰或者阿兰与平遥时,喜欢用“中国摄影的国际梦”这样的标题。

  “我记得我是1999年9月19日到的平遥。”阿兰说。

  并非因为数字特殊而让阿兰印象深刻,确切来说,是因为在中国他又一次寻找到了自己关于摄影世界的梦想而使这一串数字具有纪念意义。在中国,阿兰关于摄影的梦想很多。他说:办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是他的一个梦想,现在已经梦想成真;而在广东办摄影节也是他的梦想,也希望梦想成真。

  无论恰当与否,“白求恩”的比拟传达了部分中国摄影师对因为有了阿兰而得以与世界摄影进一步接轨所深怀的谢意和敬意。阿兰现在已经移师到了连州,“能为平遥做什么,就尽量在连州做什么。怎样帮平遥,就怎样帮连州。”他希望在中国,类似于平遥“突然”成为摄影圣地的地方,会越来越多。

  在中国摄影师眼里,阿兰总是疯狂工作,总是能办成中国摄影同行认为不可能办成的事情,邀请来一个个声名显赫的大师和大媒体。尤其是资金和具体事务方面,他能为平遥拉来“欧莱雅”这样的国际名牌,也能促成中国摄影师们去昂贵的巴黎举办展览。

  但是阿兰并没有神化自己,他说,我做的也是商业化的东西,我也要参加各种交流活动,要带照片回欧洲。

  他们非常优秀但不够自信

  阿兰眼中的中国摄影师

  中国摄影的白求恩?显然阿兰一下子被这个称号弄糊涂了。似乎是第一次从记者嘴里听到这个称呼,阿兰显得一时反应不过来,片刻过后,连连微笑着摇头,说出了自己分析的原因。“中国摄影师对我太好了!”他说,他目前的工作是帮助中国摄影师恢复自信,把他们的优秀作品在更大范围内展示、推广。“我来到中国,和许多中国摄影师谈过,尽管他们非常优秀,但他们有一种因为太过妄自菲薄而显得不安的心理和情绪。”

  有人把阿兰称为中国摄影界的白求恩,也并非毫无根据。2000年,阿兰来到平遥,成为声名显赫的平遥国际摄影展的创办人之一。此后,阿兰不遗余力,大力在国际场合推介中国摄影师。

  2004年“荷赛”颁奖。正在巴黎伽玛图片社进行工作访问的卢广得知获奖的消息后,非常高兴。据他介绍,本次他共向“荷赛”选送《中国河南艾滋病村》和《非典》两组图片,获奖的《中国河南艾滋病村》,就是阿兰从100幅照片中帮他选编出来的。
阿兰:摄影白求恩?(图)
  他的正式职业是英文教师

  阿兰家族与中国渊源深厚

  眼前的阿兰一袭皂色唐装,就连眼镜也是黑圆圈,类似于蔡元培佩戴的那种,给人特中国的感觉。

  谈到自己与中国的关系,阿兰第一时间提到了他的舅舅。中国摄影界熟知的马克·吕布是他的舅舅,马克曾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拍摄过许多经典照片,并向世界宣传和介绍中国。从小受到舅舅的影响,阿兰早早走上了摄影之路。然而奇怪的是,他的职业却是学院里的英文教师。

  在法国巴黎,美国纽约,阿兰为“PARISMATCH”(《巴黎竞赛画报》)、“FIGARO”(《费加罗报》)、“STERN”(《明星周刊》)、“OBSERVEH”(《观察家报》)等报刊拍摄过照片。近年来,阿兰夫妇辗转于中国许多地方,旅游兼摄影是他这几年在中国的经历。阿兰把自己的名字按母语法文音译为朱林。他们夫妇都是法国人,妻子在法国学校里教过中文,翻译过多本中国小说,取了个地道的中国名字———魏淑宜。“我对中国的感情,很大部分来自我的舅舅和妻子。”阿兰说。

  他认为中国和法国都有着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所以两国有着很多相同之处。阿兰告诉我们:世界上就两个国家的人吃猪脚,那就是中国人和法国人!

  阿兰为何离开平遥?

  文化冲突有时让人无奈

  现在的阿兰,一年往返中国四次,停驻时间超三个月。是什么吸引阿兰,让他回又来,乃至不忍离开?“中国文化太深厚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既严谨又开放,行为各方面很讲规矩,但又如此开放和包容。”阿兰至今想不透。记者问:是不是说中国人处在一种和谐的矛盾中?阿兰连连摆手:这绝对不是一种矛盾,更不是传统和现代的矛盾。中国人的层次很丰富,中国人的思想很多元。这就是真正吸引他的地方。

  阿兰在中国也有很多困难。除了不懂中文以外,最大的困难竟然是建立信任。阿兰抱怨说,中国人对他的信任是颇为奇怪的,他发现中国人往往觉得他对中国什么都不知道。“他们认为我对中国了解不深,所以讲起中国的事情,比如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中国人往往对我SAYNO,说不是这个样子的。”阿兰无奈地笑了:“其实我感觉到我们的很多观念是一样的!比如我们都喜欢好吃的东西,同样喜欢阳光多过夜晚。”

  阿兰离开了平遥。对他来说,也许这就是一次文化冲突的结果。

  阿兰绰号“高质量”

  隔着钱包不会有好作品

  在阿兰的帮助下,中国摄影家得以更多地走出去,阿兰也直接把中国摄影作品带出去,以他的影响力,让世界有更多的机会认识中国。

  阿兰说,西方人看中国,肯定有不客观的角度,很多认识来自于看书、看电视,其实不对。有的看法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是历史造成的,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比中国人高级。“其实这是十分错误的。”阿兰强调,从事艺术首先要摆正一个平等的心态,然后方能融入其中。

  阿兰坦言:虽然身穿唐装,但并没有完全融入中国人的生活。“自己看自己,依然是局外人。”但这“局外人”不是简单的局外人。阿兰把一般意义上的局外人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低头看,一种是抬头看。“我自己则是平视的。我平视所有的中国人,中国文化。”阿兰自认是沟通内外的桥梁。

  阿兰在欧洲有一个绰号“高质量”,欧洲艺术家一看是他的报告,会第一时间觉得是好东西。“把好的东西带给欧洲人,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反过来,阿兰说,假如带给大家的是糟粕,第一次来了,第二次开始摇头,第三次就说拜拜了。

  什么样的摄影作品才符合阿兰带回欧洲的条件?阿兰说,他喜欢那些纯粹为自己而创作的中国摄影师的作品,真正具有中国气质、中国精神或者中国气派的摄影作品。“我发现有些中国艺术家在揣测西方人需要什么,于是就去迎合。这些东西,我不喜欢。”摄影技术虽然是西方文明的产物,但是技术就机器并不重要,关键是操纵机器的人重要。在中国搞摄影的人,和世界上所有搞摄影的人一样,眼、脑、心是一条线的。眼是中国的眼,脑是中国的脑,心是中国的心,那创作出来的就是中国特色的作品!“那些纯粹是为了市场而去创作的人,很可能是中国人的眼,中国人的脑,但如果心是法国人的心,做出来的东西肯定不好,因为中间隔着钱包。”

  (日京/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