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陈一虹:青春在烽火中燃烧(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特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3日05:17 人民网-人民日报

  李强

  人物小传

  陈一虹,1921年生,广东东莞麻涌乡人。1938年离家奔赴延安,就读于陕北公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期间,历任陕北公学政治助理员、华北联合大学社科院组织部长、晋察冀边区政府党总支组织委员、平西地委巡视员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中央军委办公厅工作,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馆长,1984年离休。

  年逾八旬的陈老看上去精神很好。陈设简单的房内,引人注目的是书柜中摆放的一排排的诗词选。陈老说,诗词是他人生一大爱好,已经写了几十年了。他曾经和自己的长子———军旅作家咏慷共同出过一本诗集,叫《两代人诗词集》。从这部诗集当中,人们可以依稀看到陈老经历过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广州学医时接触到进步思想,偷着从家里跑出来,奔赴延安

  记者:陈老,据了解,您的家境非常不错,当时是怎么走上抗战这条道路的呢?

  陈一虹:家庭出身对一个人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我家是地主,当时我舅父安排我到广州光汉中医学校学习。那个年月一般人都想找个稳定的工作,但后来我就不听舅父的了,不学中医,学革命去了。

  当时广州大街上有卖进步书籍的,像《共产党宣言》、《论持久战》以及其他的书,我都看了一些。除此之外,同学之间也经常讨论,当时中山大学有个学生还经常给我们讲一些革命思想,对我影响很大。假期回到家乡东莞后,我就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志组织了麻涌乡抗日救亡工作团。

  记者:那您又是怎么决定要去延安的呢?

  陈一虹:我们这些革命青年,满腔热血啊!1938年,我和两个同志决定到延安去。我是偷着从家里跑出来的,我跟外婆说要到云南上学,她给了我一个金戒指,让我做路费。

  当时,我们不敢公开说到延安去。从广州坐火车先到武汉,警察问我们到哪去,我就说到西南上学去;从武汉再坐火车,到了西安,然后我们3个人雇了一头毛驴,驮着行李走了3天,到了延安的陕北公学。

  随陕北公学步行两千多里,转移敌后抗日

  记者:可您在延安陕北公学呆了好像不到一年,就到了晋察冀边区。

  陈一虹:1939年,中央决定,抗大和陕北公学都要到敌后去。这是非常英明的决定啊!共产党领导的抗战之所以取得胜利,是从敌后搞起来的。

  记者:从延安到晋察冀边区,您还记得当时长途跋涉时的情景吗?

  陈一虹:路很难走,从延安步行到晋察冀边区,有两千多里路!过黄河、过铁路、过太行山,走了两个多月。那时候两所学校好几千人,浩浩荡荡,由罗瑞卿率领,一般一天走五六十里,走一星期左右就休整一下,最多一次,一天走过120里。路上我们还招收学生,一路走来,队伍不断扩大。

  记者:那120里是怎么走的呢?当时有危险吗?

  陈一虹:那120里路是我们过了同蒲铁路线之后的一天一夜走的,敌人追呀。当时同蒲路是封锁的,为了让我们安全通过,一个旅负责掩护我们,他们在我们到达铁路封锁线之前,破坏了一段铁路,然后派兵卡住两头,掩护我们过去。之后,部队就撤了,后来敌人发现了,就来追我们,但是我们已经上了山了。敌人只有步枪,没有炮,打不到我们。我们冲他们挥挥手,就继续前进了,他们也没有办法,干瞪眼。

  记者:当时在边区的大学是什么样子的?

  陈一虹:到达晋察冀边区后,陕公和其他的几所学校组成了华北联合大学。因为敌人时常“扫荡”,当时的学校也没有什么非常固定的地点,实行军事化管理,一百多人编成一个队,一个队驻一个山村,一到上课时间,就到大树底下集合;遇到危险,就搬家,背个包就走了。抗战时期,学校就在阜平县和唐县两个地方的山沟里到处转,我们叫“游击办学”。

  为了人民的幸福解放,不管有多少困难,也要坚持革命

  记者:得知日本投降时,您正在干什么?

  陈一虹:当时我正在党校学习,得知这个消息,高兴得不得了,但还来不及庆祝,就接到上级命令要去接管张家口。于是我们这批党校的干部马不停蹄就奔赴张家口了,那是我们接管的第一个大城市。

  记者:如今抗战胜利60年了,作为一名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您有些什么感受?

  陈一虹: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辉煌壮丽的一页。之所以取得胜利,我觉得最关键的就是我们创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那时候,粮食是靠群众供给的,部队也没有营房,都是住在群众家里的,兵源主要靠群众参军,一切都得靠群众。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因此取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当时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群众踊跃去当兵,这是我们取得胜利的保证。我自己的体会呢,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革命干部,必须要有坚定的立场和信念,这是决定性的。为了人民的幸福解放,不管有多少困难,也要坚持革命。

  《人民日报》 (2005年09月23日 第五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