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生旦净末光裕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3日09:48 红网-三湘都市报

  记者 文华 实习生 李杨

  “光裕里”这条巷子,不深,却因为戏曲扬名国内外,因为它不仅是长沙有名的“戏窝子”,更是中国映山红戏剧节的发祥地。

  能酒善歌长沙人

  长沙人少不了戏,也演了不少好戏。从《单刀会》、《诛雄虎》、《白兔记》到《刺恩铭》、《广州血》、《东北一角》、《血溅沈阳城》、《拜月记》,长沙人唱的好戏,让全国不少观众喝彩不已。

  长沙人唱戏历史渊源是很深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绮丽神奇的楚文化便滋养出湖南戏剧艺术的萌芽。其时,楚国的沅湘之间盛行信鬼喜祀之风俗,巫风尤盛,祭祀之时必以歌舞娱神。流放沅湘一带的爱国诗人屈原,曾汲取这些歌舞的营养,写出著名诗篇《九歌》。而长沙的地方戏艺术,也在这神秘的祭祀歌舞中萌生。

  至清末,长沙戏曲达到鼎盛。当时,大批在战争中获得军功、敛得财富的湘军官兵返乡购田买屋,聚宴游乐,演戏唱曲之风由此大兴,不仅著名戏班众多,地方绅士还倡办票友班,“相率粉墨登场”。相传曾任过国子监祭酒的王先谦60大寿时,演戏酬宾,湘江两岸观者如堵。

  张声、曾传钧、杨恩寿等戏曲创作与戏曲理论家应运而生,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许多长沙戏迷熟知的杨恩寿。

  声名远扬“戏窝子”

  新中国成立后,长沙的戏曲迈入了新的辉煌,全城的各个文化场所都可以听到“咿咿呀呀”的唱腔,见到热情的观众,而光裕里最突出。

  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南区文化馆在馆长刘瑞其的倡导下,坚持戏剧演出,深得群众喜爱,人们称此地为“戏窝子”、“南馆现象”。

  每每有新戏上演时,“戏窝子”里总是高朋满座,卖瓜子的、倒茶水的穿梭不停,丝竹锣鼓,有滋有味。1989年,刘瑞其提议并获得省剧协支持,联络社会各界18个单位创办了首届湖南省“映山红”民间戏剧节,由于影响深远,自1999年第五届开始,戏剧节成为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戏剧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全国性的民间戏剧节,改名为“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每两年举办一次。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