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背景嬗变与机制创新:社会学视角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3日10:37 人民网

  【内容摘要】新形势下,现代大学开始更加全面地反思“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人才培养的根本性问题,“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观念逐渐深入践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从多学科的角度,深刻地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党员培养、发展和教育等工作在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和体现党员先进性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入党动机是解决大学生“为什么要入党”和推进优秀青年人才入党的先决因素;当前大学生多数具有基于信念信仰型的正确入党动机,但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也呈现出多

种偏差性的动机。影响入党动机产生偏差的因素是多方面、深层次的,它是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同辈群体、大学思想教育体系和个人因素聚合作用的结果。环境是形塑一个人成长成才和促成正确入党动机的强大背景,对于直接影响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深层因素和当下社会背景,高校党建工作者要及时、全面地加以诊断,并根据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及时地做出科学的矫治,从而有效地发挥新时期学生党员群体的先进性。据浙江省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报告(N=1500)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政治态度,他们在现实的政治环境下主动寻求个人的全面发展,政治鉴别力也更加趋于敏锐和理性。目前在各个高校中,大学生呈现出新的入党热潮,许多学生基于对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永葆先进性的成熟认识,在实现共产主义信仰力量的感召下纷纷自愿加入党员队伍;这不仅使党员群体结构产生了有机改善,也满足了青年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高层次内心需要。<b>一、入党动机的形成机理</b>社会心理学认为,感觉→需要→动机→行为,是个体完成一个社会行动的心理行为过程。动机是产生行为的直接动力,并决定着思想行为的发展方向。大学生入党动机是他们为什么要入党,怎样实现思想上入党的直接表现;入党动机端正与否,事关党性修养的质量,也是能否真正实现“党管人才”,推动人才入党的基础性条件。“组织上入党只有一次,而思想上入党则是一生一世”,因此,严把入党动机这一入口关,才能确保党员思想的纯洁性。大学生正确、全面的入党动机的形成是在其教育社会化的过程中实现的。环境对人有潜在的形塑作用和综合教育功能,社会处于转型期是我国当前的最大发展背景,转型社会呈现出多元文化交织磨砺的局面。与此同时,大学生与社会的对流互动更加有机,表现出“社会”化的大学和大学生身份社会化的发展现象。社会阅历浅,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易受社会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入党行为上,它呈现为入党动机的驿动性、多元化、时代性、主体性和兼容性。他们或者举案齐眉、欢腾跳跃地沉溺于市场经济的名利诱惑里,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自我虚荣心还一时难以超然,或者对社会发展忧心忡忡,愤世嫉俗,表现出极度的困惑和无奈。总之,他们的入党动机呈现出亚文化群体性的多元偏差,从而对党性原则和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的关系缺乏理性和自觉;对政治活动的热情有所降温,政治价值取向趋于实用和功利。在谈及申请入党的原因时,一部分大学生认为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为了今后个人发展铺路”。他们非常看重入党的优越性待遇及其政治关联效应,部分同学把钞票和党票、物质与精神、实惠与理想、索取与奉献置于功利博弈的案台上机械性地嫁接。<b>二、当前大学生入党动机偏差的主要类型</b>正确的信仰和理想是个体自觉进取的精神支柱和力量之源。人是处于一定情境和特殊场域的社会个体,心理动机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不同的入党动机会随着情境的变迁而相互转化。当前大学生除了基于主体性的共产主义信念、信仰型入党动机外,还呈现出多种偏差性动机,具体表现在:(1)人生设计型动机:持有这一类型的大学生一般有较为明确的自我人生设计和职业发展规划,他们懂得不同年级、阶段有不同的自我发展层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青春激昂,积极进取,追求个性化发展;积极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追求人生的意义和最大价值,以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反映在入党动机上,他们把入党和大学学习生活作为人生道路上成长成才的铺路石,在入党行为和日常生活中能够“服从党的利益,兼顾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在价值取向上,他们有较强的兼容性和复合性,在义与利、奉献与索取、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模式中,他们不做严格的边界性取舍,而是力图同时兼顾。来自同样的调查报告表明,有53.1%(N=1500)的同学选择“在不损害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兼顾个人利益”。虽然这一类型的入党动机能够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抉择中寻求最佳平衡,但在两者冲突的情况下,通常申请入党主体有利己主义的念头闪现或张扬。(2)实用功利型动机:主要表现在入党动机上的实用主义和功能主义。部分人把入党定位为提高能力和锻炼自我的机会,或异化为追求个人发展,打造择业就业竞争资本的功能性手段。为了达到尽快实现程序上的组织发展,他们积极迫切地表达入党意愿,紧密跟随和接触党建工作队伍,具体表现出行为上的“入党前一身汗,入党后挑着干”的特点。另一部分人则是为取得党票,表现为在某一阶段追求动力较足;他们认为,入党可以为自己未来的名、利、权等方面获取政治资本和实惠;受社会腐败风气的侵扰,党员→从政→谋利的成长思维路径,或轻或重地在其脑中根植。同时,他们认为,入党可以更有机会被选拔为主要学生干部,能在评奖评优时特殊加分,会影响学生鉴定上的德育评定——这样的复合功能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入党追求动力。(3)趋同从众型动机:社会心理学认为,同辈群体之间在心理志趣上有较强的示范和感染作用,在行为选择上会出现从众附和、跟风随流的倾向。在当前大学校园中,入党热潮集中表现在低年级的班级集体递交入党申请书的现象;这一类型的入党主体在动机上表现为被动性和自我虚荣性,他们大多没有从实质上理解党员的政治责任和应承担的社会义务。而是基于“别人写我也写,否则显的太落后”,“这样可以满足父母和亲友的期待”,或者认为“入党是一种荣誉,这可以让自己在政治上镀金,可以增光添彩”的认识。而在现实生活中,持有这种入党动机的同学却不太热衷于公益活动和集体生活。(4)投机摇摆型动机:少部分同学入党动机飘忽摇摆,追求动力十分不足,对党内组织生活时而冷漠时而热衷。平时中规中矩,但关键时刻却选择明哲保身、独善其身的态度,行为上敷衍塞责。他们甚至信奉“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途”的观念,内心抱着“党票到手,革命到头”的念头。(5)感恩图报型动机:这一类型的入党主体通常受家庭的影响较大;其家族一般曾经有参加民主革命的传统,对中国共产党对让包括自己家族在内的普通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功绩非常感激;因此这些家庭的子女教育中渗透着极强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基于感恩图报的心理,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入党行动,能让家族的感恩心理薪火相传。<b>三、影响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深层因素和现实背景</b>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生物性存在和社会性存在的复合体。如前所见,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存在多层次和多样化;他们既认为党员是一种身份,更意味着做人的责任,同时部分的他们又在一定的场合下视党员的身份为政治光环,甚至是家族的荣耀;他们一方面遵循、恪守党员利他、利社会的无私奉献精神,同时基于市场意识的趋利性,又坚持和倡导合理的利己主义;在手段和目的的连线上,部分大学生把入党看作滋养自身成长的客观条件,又视其为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从而在社会责任意识上有所减弱。影响入党动机的因素是多方面、深层次的,它是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同辈群体、大学思想教育体系和个人因素聚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宏观分析与微观考量,笔者认为它们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b>1.社会环境因素:宏观分析</b>社会环境是个体社会化的宏观背景。在当前,党内腐败现象导致了党员群体形象局部性受损,这成为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同时社会用人单位的人才观体现着不同程度的政治偏好,在就业压力吃紧的形势下,大学生表现出了更强烈的入党意识。良好的环境是形塑一个人成长成材和促成正确入党动机的强大背景,社会转型是当前我国的最大发展背景,新形势下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直接影响当前大学生入党动机,促使当前高校加强与改进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社会现实背景当前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第一,“社会”化的大学与大学生身份的社会化。高校学费并轨改革制度推行以来,大学的筹资渠道日渐多元化;在投资——受益关系模式的牵引下,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成为众多家庭当然的消费价值观。大学已不再是一个固我忘他的象牙塔,而是一个开放性的区域性共同体;社会的许多风气、潮流都会即时地反映和潜入到大学这一社区共同体中;当前,社会利益、市场法则和实用主义无形地驱动着大学发展逻辑的社会化,从而催化大学这一场域的主体——大学生——身份的社会化,这是新时期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必须正视的当下课题。(1)贫富分化在我国社会逐渐成为事实,也成为当前我国政府公共政策的调试与治理对象。以利益和收入为标准、以职业为区分标识、体现为不同生活方式的社会阶层逐渐出现分化,金字塔型的社会分层结构产生嬗变。社会的贫富分化表现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阶层之上,且最终集中体现在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生活质量差异上。社会弱势群体体现在家庭这一初级群体上主要集中于农村地区和城市低保户,即以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民(或农民工)家庭和城市特困家庭。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当弱势阶层的子女面临上大学的机遇和处境时,平等付费的教育投资原则却漠视社会的贫富分化现实;因此,相对较为昂贵的上大学费用成为许多弱势家庭的主要经济负担,其子女也同时深深承受着大学生学习身份之外的经济意蕴。换言之,如果说众多家庭大学教育投资是基于让子女专心吸收专业知识,争取好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的话,弱势家庭的子女则在一开始就背负上改变家族命运和自己社会地位,实现“出人头地”梦想的社会性身份期待;这是大学生入学起点上身份的社会化。(2)大学求学过程蕴涵着丰富的青春激昂、挥斥方遒的心理体验,并伴随着教育社会化过程中的素质拓展。从求学的这个角度讲,大学的生活是专一和惬意的。但是大学是一个社区生活共同体,而且通常是社会时尚生活的策源地。白领文化和中产生活逐渐成为大学生的理想生活追求。尤其是在基于人情、面子、关系纽带的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交往的物质资本前提。随着大学校园新三件——手机、MP3、数码相机——的流行,在学习意义之外,大学生的身份有了更多的来自物质条件的追加定义,而且这些物质资本一定意义上成为区分交往圈子的标签符号。甚至在性别间交往中,也出现了重财不重才的风气;一些女生认为“干的好不如嫁的好”。再则,当前许多大学的后勤逐渐走向社会化和市场化,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大学生生活社区的主要载体逐渐开始区分等级;这一行动从某种意义上把社会贫富分化事实在高校的嵌入明朗化了,它触动了学生基于生活质量差异所产生之心理作用的敏感神经。社会学认为,人们的身份认同的关键是心理认同,而认同的作用机制是在人际交往、互动的相互比较中产生的。身份的日渐异质性消弭身份认同的同一性,人际互动、群体交往的支点逐渐多元化。换言之,当前的大学校园文化和交往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大学很难再用基于学习成功型的单一身份来定义大学生群体,在不同生活层次的大学生之间逐渐离和出一种身份认同困境。(3)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优势需要是会逐渐变化的,人们的需求会呈现出梯度的上升。在目前大学生活社区中,在有些人为寻求求学起点平等筹集受教育资本而不得不在受教育过程中不断分心、通过自己努力去挣取的同时,许多人却课余过着惬意有余的闲暇生活。这种需要满足层次上的断裂性对比,无不刺激着经济弱势学生群体的相对剥夺感。浓重的相对剥夺感孕积着校园的和谐交往隐患,它逼迫大学管理服务政策必须向弱势群体作倾斜性的关怀延伸,同时也呼唤着大学生心理疏导机制的全面构建。第二,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精英培养:是否为一个发展悖论?(1)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和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用“知本”获取“资本”的观念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和期待。随着大学生毛入学率的提高,我国已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带来了现有教育资源的紧张,很多高校都在努力扩张其生存空间,许多地方涌现了具有浓厚现代气息的高教园区或教育功能区。然而这样一方面,教育资源的稀缺实质并没有实现整体改观,相反,这里的功能局部体现在只是为了增加争抢优质生源的吸引力所创造的形象资本,另外一方面,有些人为地割断了大学校园的精神传承和文化整合,从而减低了人们对大学价值的认同感。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大学精英人才的培养存在一种天然的悖论,从而认定高等教育大众化意味着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下降;因为原本大多处于待业状态、引领社会亚文化潮流的“社会青年”随着高校扩招大量进入大学校园,而“社会青年”的进入打破了校园文化的单纯,它同时伴随着大量不良惯习和生活方式的导入,从而侵蚀和改造着大学原来优良的学风和教风,使得传统的学风建设的传承与创新步履艰难。显然,这是把大学扩招发展所产生的负的外部性能部分地人为夸大,是对大学作自我调节以适应新情况之改革能力的不自信的表现。但换个角度来说,除了正视新的挑战,高校的大量扩招倒是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很多新的机遇。(转)<br><center><ahref=/GB/40557/53413/53516/3721122.htmlclass=abl2>【1】</a><a href=/GB/41038/3721130.htmlclass=abl2>【2】</a></center>&$

  作者:周明宝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