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美国新书]“上了月球才知道地球有多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3日11:27 新京报

  

[美国新书]“上了月球才知道地球有多小”

  ▲《月球尘埃:追寻那些坠落人间的人们》(MOONDUST:InSearchoftheMenWhoFelltoEarth)作者:安德鲁·史密斯(AndrewSmith)版本:FourthEstate/HarperCollins2005年4月定价:24.95美元

  

[美国新书]“上了月球才知道地球有多小”

  ▲那种无以为继的感觉也是没有登过月的人很难理解的:上天揽月之后,该如何打发余生?

  1969年,艾伦·比恩(AlanBean)驾着阿波罗12号登月舱着陆月球,在返回的路上他对自己说:“我将要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他从NASA(美国宇航局)辞了职,躲进一幢小公寓里开始了油画家生涯。

  几十年来,他画的惟一的东西就是那次宇宙旅行:太空盔上反射出充满超现实色彩的光芒,绕月人造卫星划过茫茫的宇宙。比恩这个人是回来了,但是他的某一部分显然永远留在了那里。

  这能怪他吗?迄今为止,只有12个人登上过月球。他们去的时候被当作出征的英雄,回来的时候被看作凯旋的摇滚明星,他们甚至被认为促成了冷战的结束。NASA花了几十亿美元,让这些人感到了一个探险者所能感到的最大激动。所以当他们最终面对中年危机时,那种无以为继的感觉也是你我难能理解的:上天揽月之后,该如何打发余生?这也正是安德鲁·史密斯(AndrewSmith)试图在《月球尘埃》一书中解答的问题。他寻访了九位健在的登月者的生活,发现他们仍然在跟自己的过去纠缠、拧打,方式各自不同。有人转向了艺术,有人转向了宗教。当阿波罗14号的宇航员埃德加·米切尔触摸到月球的土地时,他感到“一道灵光闪过”:宇宙是一个巨大的信息矩阵,瞬时把他变成了一个新时代的传道者。如今,他致力于组织关于UFO和生物反馈的研讨会。

  相反,阿波罗16号的约翰·扬变成了NASA的终身囚徒:太空穿梭机的宇航员。他如此不善于跟人打交道,以至于史密斯采访他的时候,他始终是对着身边的一堵墙讲话。有人做了啤酒厂的经理,有人当了老师,还有一个,成了酒鬼。不管他们走到哪儿,始终要面对史密斯这样充满好奇的公众,要求他们说清楚“那里究竟什么样”。

  史密斯从来没有得到清楚的答案。宇航员们很聪明,但他们自己却不这么认为,他们都成了要命的哲学家。“如果你不能给人们他们想要的答案,你会感到欠缺。”最后一位登月的宇航员基恩·塞曼(GeneCernan)说。尽管如此,史密斯的书还是成功的,因为他将许多迷人的细节囊括进了阿波罗这个条目,它们与其说具有雄辩的气势,不如说有一种诗意的启示。比如,沉默的阿姆斯特朗带了一盘怪诞的泰勒明电子音乐在登月太空舱里播放。而另一个宇航员发现,尽管大家都知道月球是灰色的,“但是,在你站在那儿之前,你不会知道灰色竟能有那么多层次。”史密斯还让我们知道了这些太空旅行有多么危险,每个人都是侥幸躲过劫难。在进行双子座太空行走的时候,理查德·戈登变得极其虚弱,他的同伴几乎放弃抢救他。而当阿波罗11号最终着陆月球的时候,太空舱里的计算机由于严重超负荷运转而发出尖厉的警报声,阿姆斯特朗不得不实施手动操纵着陆,飞船几乎被撞翻。

  翻开当时的报纸,处处可以看到对NASA安全性的攻击。当时所冒的风险指数在如今看来简直就是发疯。一些宇航员指出第一次登月的成功系数只有50%.对一些太空迷来说,这本书有点让人沮丧,因为它所描述的是那样一个早已离我们远去的勇者无畏的年代。

  本书再次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对登月这么痴狂,到底为了什么?典型的历史学解释是:阿波罗计划是美苏对抗的产物,美国为了证明自己在技术上优于苏联。而宇航员约瑟夫·艾伦提醒我们登月最重要的意义其实跟月亮无关———它是一次对地球的回望。一次成本达240亿美元的自我审视,我们终于认识到:我们的地球有多校

  “一个从来没有人预见过的时刻:一个自我关照的绝无仅有的机会,”史密斯写道,“人类,多么疯狂,多么美妙。”

  □唐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