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概况及50年成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3日15:19 人民网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确保新疆的发展与稳定,对维护国家的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我国历朝历代都把屯垦戍边作为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的一项重要国策,中央政府在新疆地区大规模屯垦戍边始于西汉,以后历代相袭。这对统一祖国、巩固边防,促进新疆社会和经济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1954年10月,中央决定在新疆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揭开了新疆屯垦史上崭新的一页。半个世纪的实践证明,这是中央治国安邦的一项战略性决策,是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保持新疆稳定

、巩固祖国边防的重大举措,是中央支援地方,内地支援边疆,兄弟民族相互支援,促进新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形式,是在社会主义新阶段对屯垦戍边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发展。概括地讲,兵团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一是兵团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成立的,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兵团履行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特殊使命,主要分布在新疆的“两周一线”;三是兵团实行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体制,是社会实体、经济实体、准军事实体;四是兵团在国家实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单列,为中央财政一级预算单位,在所辖垦区内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五是兵团既是中央的直属单位,又是自治区重要组成部分,受中央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双重领导。

  兵团成立以来,始终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组建了兵团,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恢复了兵团,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支持兵团进一步发展壮大。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大对兵团的支持力度。2003年5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开发布《新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对屯垦戍边历史经验和兵团的性质、地位、任务和作用作了专章阐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职责,是在自己所辖的垦区内,依照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法律、法规,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的特殊社会组织,受中央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双重领导。兵团成立后,以屯垦戍边、造福新疆各族人民为己任,朝着工农商学兵相结合、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交建服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经过50年的艰苦创业,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系,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2004年,兵团实现生产总值302亿元,比1954年兵团成立时增长74倍,占自治区比重13.7%;实现人均生产总值11835元,比1954年增长7.6倍。目前,兵团已开垦耕地106万公顷,总人口256万人,社会从业人员近百万人。下辖14个师及石河子、五家渠、阿拉尔和图木舒克4个城市、185个团场(其中建筑工程团11个)、5387个工交建商及金融、保险企业,拥有健全的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和公检法司监机构,形成了与自治区“三个共同”的发展格局。

  一、共同发展:兵团50年的历史,是一部与新疆各民族一道投身开发建设、共同发展经济的历史。

  半个世纪以来,兵团始终与新疆各民族人民一道投身开发建设、共同发展经济,实现了经济社会共同进步。

  1、兵团成立之后,按照“为各族人民大办好事”和“不与民争利”的原则,挺进新疆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边缘的前沿和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地带,兴修水利,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治理盐碱,在亘古荒原上开辟了田陌连片、渠系纵横、林带成网、道路畅通的新绿洲,建起了数千公里阻挡风沙的绿色屏障,初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经济社会体系,成为推动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1981年中央决定恢复兵团建制不久,兵团就着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着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兵团进一步加大了团场改革、企业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力度,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进一步拓展了西部开发的空间。2004年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前的1999年相比,5年生产总值增长88.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6.9%,职均工资性收入增长107.9%,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职工群众饮水、用电、住房、通讯等基本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截止到2004年,兵团累计实现利润45.7亿元,向国家和自治区缴纳各项税费150多亿元;2004年,实现综合利润8.2亿元;农业全面丰收,棉花总产87.78万吨,占自治区的50%;全年实现就业和再就业6.8万人;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危旧住房改造、饮用洁净水、团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连连通道路建设、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等六个项目进展顺利:自1999年以来,兵团已有17.58万户职工家庭、50余万人告别了简陋的住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城镇人均住宅面积近25平方米,农牧团场人均住宅面积近22平方米;70%以上的连队职工喝上了自来水,96%左右的团场通了柏油路,农电网改造覆盖171个团场,受益户58.9万户;“两基”人口覆盖率达98%;电视、广播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4.6%和90.8%;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1332元。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76.5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08.44万人。

  2、改革开放以来,兵团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探索屯垦戍边的具体途径和方式,提出了“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的工作目标和服从一个大局(即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局)、参与三大建设(即自治区大型水利、大型生态、大型交通建设)、选准四个突破(即节水工程、白绿红工程、金边工程、小城镇建设工程)、集中力量做大一个垦区(即石河子垦区)的西部大开发的工作思路。今天,新疆每三亩耕地中就有一亩是兵团开垦的;兵团棉花单产多年保持全国纪录,棉花出口总量占全国的50%,是全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新疆粮食产量的19.9%、油料产量的30%、甜菜产量的44.5%来自于兵团。依托农业基础优势,兵团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食品、纺织、农用节水器材、建材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兵团番茄制品生产能力达50万吨,占全国的50%:纺织行业生产规模达80万锭;农业装备制造业已经具备装备滴灌3000万亩、喷灌800万亩的生产能力;11家上市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进出口总额由2002年的4.9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9.73亿美元,占自治区的51%;新天国际、中基实业、农垦股份3家企业跻身全国外贸500强。

  3、兵团先进的农田规划、生产技术和农工商综合经营的成功经验,对新疆大农业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实施自治区党委“一黑一白”战略中,兵团大力推广棉花地膜栽培技术,自1979年王震同志从日本带回棉花地膜栽培技术以来,目前兵团700万亩棉花全部实现了地膜栽培,并将此技术推广到玉米、番茄等作物。“十五”期间,兵团大力推广喷灌、微灌尤其是膜下滴灌新技术,节水灌溉面积达750万亩,占兵团全部播种面积的52.37%,每年可节水6亿多立方米,成为全国领先的节水农业灌溉区,被称为“中国西部节水农业的一次革命”,有力地带动了地方农业生产;兵团推广运用精准种子、精准施肥、精准播种、精准灌溉、精准收获和精准田间生态监控六大技术,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开展了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工作,并加快了人工影响天气的现代化建设步伐,为新疆各族人民奔向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大力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兵团棉花单产从1980年的35.64公斤,提高到2004年的124公斤,提高近3倍,单产水平分别是自治区和全国的1.2倍和1.5倍。同期,兵团棉花总产由3.48万吨增长到87.78万吨,增长24倍,占全国棉花比重13.9%。在兵团的科技示范带动下,自治区地方也很快推广了地膜栽培和节水灌溉技术,棉花生产与兵团同步大幅度增长,单产由1980年的29.14公斤提高到2004年的104公斤,提高2.6倍,总产由7万吨提高到175万吨,增长21倍,使新疆棉花产量占到全国的27%。

  4、兵团自2000年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至2004年5年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600亿元,为“九五”时期的2.2倍。这是兵团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时期。2004年,兵团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9亿元,比2002年增长33%,年均增长11%,两年累计完成投资250.2亿元。作为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兵团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增长,客观上成为自治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的新的增长极,成为新疆繁荣发展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动力量。

  二、共同繁荣进步:兵团50年的历史,是一部与新疆各族人民互相支持、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历史。

  l、50年来,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族人民对兵团的改革发展给予了大力和无私的支持,自治区出台的相当多的政策都明确适用于兵团。各族人民群众充分理解、大力支持兵团加快发展,给予了各种形式的支援,形成了各民族相互支援、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鱼水关系。兵团建立初期组织农场规划时,各地政府给兵团农牧团场划拨了大片国有荒地和草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主动为勘界定址的工程人员当向导,为生产部队提供劳动工具、手把手地给战士传授生产技能;20世纪90年代初,农二师塔里木垦区严重干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党委和政府在自身用水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采取应急措施,先后五次向该垦区送输水2.45亿立方米。正是这种大力支持,保证了兵团的发展拥有广阔的空间,使兵团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完成屯垦戍边的使命提供了前提条件。

  2、兵团成立之初,就制定了《关于援助新疆地区农业合作化问题的规定》和《关于拥政爱民为各族人民大办好事纲要十二条》。50年来,兵团党委坚持对广大干部职工进行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在自治区的统一部署下,坚持不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使“三个离不开”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兵团各级不断派出科技人员、医务人员到地方农村、牧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送医送药上门,每年拨出专款支援地方建设。兵团把组建初期极端困难条件下创建的一大批工厂、电站、水库、学校无偿移交给地方;50年来,兵团组织巡回医疗队深入农村牧区为各族群众治病212万人次:从1995年起,兵团本级每年拿出1000万元(今年1200万元)作为支援地方建设的专项资金:1990年,兵团从农六师、农七师、农八师选派一批优秀基层干部到南疆三地州充实基层政权,又选派医生、教师支援和田地区;2003年,兵团吸收3000多名地方大中专毕业生到兵团就业;1999年至2004年,6批1380名南疆地方基层少数民族干部到兵团挂职锻炼。多年来,兵团与地方干部互相挂职、相互联系、互学共建,形成制度,使兵地团结、融合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3、改革开放以来,兵地融和发展的关系进一步得到加强,尤其是近些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同志的倡导下,在乐泉同志亲自主持的石河子、哈密两次会议的推动下,兵地融合发展势头迅猛。双方按照“经济互融、经验互学、干部互挂、文明共建”的思路,全面提升兵地关系,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和兵地团结,形成了“边疆同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在中央的关怀、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兵团和地方一样享受国家对西部地区大开发的全部优惠政策,可以享受自治区及各地州关于招商引资、开发资源的优惠政策,可以共同参与自治区大型水利、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以此为基础,兵团和地方积极进行了融合性经济的探索和实践:1986年,为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与当地兵团农二师、石油等驻巴州单位共同协商,提出把“三股”力量拧成一股绳,走融合发展之路;哈密地区打破了地域和行政界限,同农十三师积极进行融合共建,统一编制了区域土地和资源利用规划,合理配置优势资源,双方市场向对方开放,不断拓宽融合共建的领域和空间;2002年9月,地处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奎屯市成立了天北新区管委会,划出60平方公里的土地,交给驻扎当地的兵团农七师开发管理,农七师则利用自己独特的优质棉等优势资源招商引资,引来企业产生的效益由两家分成,既解决了农七师没有财政的“瓶颈”问题,奎屯市的建城城区也一下子扩大了近一倍。在自治区统一部署、各级党政积极协调和推动下,兵团135个团场的土地确权勘界工作已经完成,占团场总数的77.14%。

  兵团作为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过去、现在、将来,始终是开发建设新疆、造福各族人民的一支重要力量,始终是维护祖国统一、保持新疆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共守边防:兵团50年的历史,是一部与各族军民共同稳定新疆和巩固祖国边防的历史。

  兵团作为新疆稳定、边防巩固的重要力量,坚持劳武结合,与军队、武警、人民群众共同在边境地区建立了“军警兵民”四位一体的联防体系,50多年来,在打击和抵御境内外分裂势力的破坏和渗透活动,保卫祖国的边疆稳定和安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在历次反侵略、反颠覆、反分裂和打击“三股势力”的重大斗争中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兵团在边境10—30公里宽、长达2019公里(全区5000公里)的边防线上组建了由58个边境团场构成的边境团场带,形成了一道坚实的国防屏障。长期以来,边境团场干部职工与边防部队共同创造了联勤联防、赴边合训的预警防范机制。

  2.兵团组建了一支由兵团军事部,师、团武装部12万民兵构成的维稳戍边基干力量。

  3.新疆解放初期,兵团就一边进行生产建设,一边进行剿匪反霸,帮助地方建立政权,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政治局面。

  4.1962年新疆发生“伊塔事件”后,大量边民外逃,兵团根据中央指示,迅速抽调数万官兵开赴边境地区实行“三代”,很快填补了社会管理空白,恢复了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

  5.兵团58个边境团场长期种主权田,放政治牧,在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斗争中,以民对军、反蚕食反渗透,抵御潜入潜出,坚守每一寸国土,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作出了重大贡献,为近年中俄、中哈边境争议地段确权划界争取对我方有利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事实依据。

  6.中印自卫反击战时,兵团积极支前,担负西线运输任务,是战时兵员补充和后勤基地,是协助军队镇守边关的重要力量。

  7.在历次处理突发性事件和抗灾抢险期间,兵团民兵冲锋在前,维护了新疆稳定,是处理突发事件平暴判乱的强大力量,是稳定人心的安全区。

  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兵团的明天更加美好

  为更好地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兵团党委近期提出了加快推进兵团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总体战略构想和目标,即加快结构优化升级和优势资源转换步伐,优化工业发展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集中力量发展壮大食品及医药工业、纺织工业、农用装备制造业,化工及矿产业、建材工业、能源工业等六大支柱产业,着力培育构建农产品加工和优势矿产资源两大基地,全面提升工业整体水平,确立工业的主导地位。

  今后五到十五年,兵团将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实现“四个显著提高”的发展目标。即工业经济总量显著提高。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30亿元,到2015年新型工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20年实现国民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向工业经济为主的历史性跨越;工业经济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到2010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全国届时平均水平,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水平明显提高,到2020年企业规模、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工业科技含量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4年的2.7%提高到2010年的10%,到2015年主要行业和骨干企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职工收入和就业水平显著提高。职工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城镇化率2010年达到50%,2015年达到60%、2020年达到70%。工业增加值“十一五”期间保持年均增长18%左右的速度,后十年保持年均增长15%的速度。

  在50年的历史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肩负党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历史使命,其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正凝聚成一座无言的丰碑,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首过去,兵团的广大干部职工怀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大力弘扬兵团精神,艰苦奋斗半个世纪,在新疆的发展与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展望未来,在新的世纪,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决心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始终把兵团屯垦戍边的事业放到国家和民族最高利益的高度,放到新疆历史长河中,放到新疆工作大局中去认真对待和把握,既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壮大综合实力,又要始终牢记神圣使命,与新疆各族人民一道,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加快经济建设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巩固祖国西北边防,把屯垦戍边千秋大业推向前进,为稳疆兴疆、富民固边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让党中央放心,让全国人民满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供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