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第1000期特刊厚报读者 “铁杆”热情感动南国今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4日07:57 新桂网

  新桂网

  -南国今报记者孙妮 黄必成 实习记者欧阳岗 张维 实习生 袁德铭

  昨日清晨,今报发行员把披满霞光的厚厚一叠报纸送到千家万户,88个版的今报第1000期特刊,把今报人的为民之心传递到读者手中。同时,在柳州市八一路小广场,广西日报

社领导和两位今报“铁杆读者”代表,一同为今报读者节剪彩。为了厚报读者长久以来的关心和支持,在这次“读者节”,今报将在持有今报创刊号、连续3年保存订报发票、或是为今报提出可行性建议的读者中,评选出20位“铁杆报迷”,送上2006年全年今报。记者原本担心这些条件过于“苛刻”,但是在昨日的读者见面会上,60岁的大妈像珍藏家人照片一样将今报各个时期的报纸保存得光亮如新;年近9旬的老者步行数公里来和老编讨论一个标题;走南闯北的生意人要把今报带出国门……读者们对今报表现出的热情和关注,让今报的记者和老编,获得了前进的动力。

  耄耋之年议标题 今报载入柳州志

  今年已86岁高龄的穆老先生祖籍河南,是个老资历的“新闻人”,穆老对今报的支持到了令人感动的程度,家住潭中路的他一直很想与记者当面谈谈。好不容易有了这个面对面交流的活动,当日下午3时,老人顶着烈日,辗转坐公交车赶来活动现场。穆先生很喜欢今报的标题,“从《南国今报》的标题和内容都可以看出,它是张很年轻很有朝气的报纸,接近生活,贴近群众,我喜欢它。”为了让今报编辑做出更好的标题,他还特地拿了一份报纸,现场就几个标题和记者讨论了一番。言谈之间,老人对今报的关爱让我们感动,更让我们体验到了肩头的责任。昨日清晨,在今报1000期暨秋季车展剪彩仪式上,在众多记者的长枪短炮之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手持相机,在主席台前来回穿梭,全神贯注地找角度忙拍照。交谈中,记者得知这位先生姓廖,是柳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负责把柳州发生的重大事件作为历史资料载入柳州史册。今报1000期,和1000多天之前今报创刊一样,不仅仅是对今报,对柳州而言也是一件不容忽略的事件。为了更好地用相机和笔记录这一时刻,他提前一个半小时就赶来了。

  固执读者来挑刺 点滴建议表心意

  在读者见面会上,一位先生没拿创刊报纸也没带发票,“逮”住一位看上去最资深的老编就是一通说:“我今天不想来拿奖,是来给你们挑刺提意见的。”这位姓党的先生说,他本身是在机关搞文秘工作的,今报的错别字让他最无法忍受,他曾经连续5次给今报热线打电话,“因为当时心情太糟糕,还把值班记者臭骂了一通”。“老编”认真听取了他的意见后表示,读者如此认真地给报纸挑错,是关心今报,希望今报做得更好,这份心意是对报人的鼓励更是鞭策。为了报答读者的这份热情,今报会努力消灭这些问题,让大家读报读得更舒畅。党先生听着听着觉得这位“老编”说得有些“宏观”,事后向记者打听其身份,这才知道,听他“发牢骚”的其实是今报的一位副总编。临走时,党感叹:“领导这么认真地听我骂人,真想不到。”在昨日的见面会现场,很多读者像党先生一样,不为奖品来,走过大半个柳州城,就为当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今年58岁的韦先生说,今报上市民自己所见所闻的、有感而发的东西报纸登得少,他建议报纸多开辟一个读者的专栏,刊登一些贴近老百姓的小文章,让读者有一定的空间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样作为今报的忠实读者,陈女士“一天不看今报就不习惯。”她希望今报今后多增加生活小常识的介绍。

  我带报纸出国门 帮助政府添动力

  铁杆读者柯华是应邀为今报1000期剪彩的一位普通读者,在昨日的见面会上,他一说起关注今报的成长历程就感概万千。柯先生是重庆市某机械制造公司驻柳州分部的老总。3年前,柯先生在今报的诞生之日起就开始订阅今报。他因公出差到了日本,带着把印有今报报花的雨伞。一日,走在东京的街道上,迎面碰上了一名华人和他的日本友人。这名华人看到了那把印有今报报花的雨伞,当即走上前来向柯打招呼:“请问你是中国人吗?”柯很意外地点了点头。那名年轻的华人告诉他,他是中国留学生,老家陕西西安,异国遇到同胞,感到很亲切。两人后来还成为了好朋友。柯对记者说,那把印有南国今报报花的雨伞,在东京街头就像一道独特的亮丽的风景线。柯说,通过每次将今报带到国外赠送人,他和很多旅居国外的华人华侨结交为好朋友,同时也将自己的事业做得越来越大。刘滔滔,柳州市政府热线负责人,不仅是一名经常向今报提供稿件的年轻通讯员,更是今报的一名铁杆读者。由于工作性质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她将今报形容为柳州市政府热线“外勤工作者”。她认为今报敢于帮助老百姓呼吁,贴近民意,反映民生,在柳州及周边城市拥有广大的读者群。政府热线每次接到老百姓反映的“疑难问题”,为了能够弄清事情的真相,都和今报联动,让今报派出记者赶到现场了解。当记者文章刊登在报纸上的时候,也就是政府热线真正对“疑难问题”了解事实真相的时候,同时也是借助媒体舆论监督使事情得到快速的、完满解决的时候。从0到1000,今报走了近3年的时间,正是因为这些可爱的读者,用满腔的热情支撑着我们,所以我们才有了更大的动力和勇气,读者对报纸的肯定激励着我们,对报纸的建议督促着我们,不管前面路有多长,有读者陪伴,今报一定会更加努力。(来源:新桂网-南国今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