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他们,处境艰难正需要帮助(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4日09:28 大洋网-广州日报
  据统计,广东高校80万在校生中,贫困生人数大约有13%~15%,其中5%属于特困生。本报从2002年开始发起“助百名贫困生圆大学梦”活动,每年资助100名贫困大学生,解决他们一年的学费,如今已经有几百名大学生在这项活动的帮助下顺利进入大学,而且都在各自的大学生活中找到了目标。

  今年,“助百名贫困生圆大学梦”活动再次启动,考入广州高校的来自全国各地的贫困大学生都将成为我们的帮助对象。这些贫困大学生有的好不容易凑齐路费来到广州,未交一分钱已经是身无分文;有的从小到大的求学路就身负重债;有的曾经因为没钱而放弃大学……他们遭遇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但都有着同样艰难求学的经历和奋发图强的志气。本报记者日前走访了部分家庭贫困的大学新生和曾经接受过“助百名贫困生圆大学梦”活动捐助的学生,发现在他们身上都有着同一个信念:知识改变命运!而他们也已经或即将用自己的行动来证实这个信念。

  文/秦晖、许俏文、卢文洁实习生佘姝姝

  图/纪粤鸣、王燕、庄小龙
他们,处境艰难正需要帮助(组图)
徐彬: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一年级学生

  家境:父亲早逝,双胞胎姐妹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退休月收入280元,做家政工作帮补家用。
他们,处境艰难正需要帮助(组图)
杨源富:华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大一新生

  家境:父亲病逝,母亲多年患糖尿病和高血压,靠亲友资助和母亲打散工维持生活。
他们,处境艰难正需要帮助(组图)
梁辁坚: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年级学生

  家境:9年前父亲去世,母亲种菜养大三兄妹。现在母亲转做清洁工,月收入480元,三兄妹读书和生活的钱都是借亲戚的,至今已欠下几十万元巨债。

  徐彬:与姐姐同时考上大学只好放弃

  徐彬大概是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今年迎来的最远的学生,她的家在黑龙江鹤山,坐火车来广州要40多个小时。而她选择来广州读大学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广东高校对贫困生“特别好”。

  徐彬还有一个双胞胎的姐姐,在两姐妹考上大学之前,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爸爸在她上小学二年级时就因病去世了,一直不喜欢女孩的奶奶很快将母女三人“扫地出门”,母亲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开始了艰难的生活。

  徐彬说,母亲退休前一个月有五六百元的工资,虽然拮据,但在北方的小城镇里也能勉强维持生活;可是退休后,每月只有280元的补贴,对这个三个人的家庭来说就显得入不敷出了,母亲只能再去帮别人看小孩挣点钱。去年,姐妹俩双双考上了大学,姐姐被中山大学录取,她自己则被哈尔滨师范学院录取。“对我们家来说,两个人同时读上大学是不可能负担的,必须有一个人暂时放弃。”

  由于“姐姐考的学校比较好”,徐彬选择了自己放弃,再重读一年。徐彬说,她一直以来的信念只有一个,那就是“知识改变命运!”这也是妈妈多年对他们两姐妹的教育。“在我们那个地方,女孩子连读到高中的都很少,一般初中毕业就找工作了,我和姐姐可以说是特例!”

  考上了大学却要被迫放弃,这个话题听起来是沉重的,可是徐彬却并不这么认为,她说,自己有绝对的信心第二年可以考得更好!

  为了凑足姐姐的学费,妈妈把母女三人赖以栖身的一间40平方米的平房卖了,徐彬和妈妈搬到了租来的房子里住。经过一年的复习,徐彬今年再次参加高考,结果她以比去年高出20多分的成绩考入了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选择这所学校,徐彬说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北方的大学每年学费都比广东高校高了一大截,而华师的学费只有4000多元/年;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先一年来到广州的姐姐用亲身经历告诉她,广州的大学对贫困生的政策都非常好,可以缓交学费,还会安排很多勤工俭学的机会;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华师的学生比较好找家教的工作”。

  现在,两姐妹都在大学城上大学。徐彬说,她将来的理想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她和姐姐计划将来就在广州安家了,把妈妈也接过来,一家人就又在一起了。

  杨源富:我要自己挣钱,哪怕捡垃圾!

  杨源富是个土生土长的广州男孩,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穿着一身的军训服,坐在操场旁边看着同学们操练,皮肤已经被晒得黝黑发亮。“睡眠不足导致心脏有点问题,一做剧烈运动就受不了,所以只能坐在旁边看。”小杨有点不好意思地说。

  小杨是独生子,虽然很小的时候爸爸就去世了,虽然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但妈妈还是把所有的爱都给了他,自己的苦一点都不让他知道,还经常跟他说,钱的问题不用担心,只要你想吃,妈妈一定买给你。

  小杨说,妈妈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好像是从他记事起就一直有,每天要打胰岛素。爸爸去世后,妈妈也没有固定收入,只能靠亲友接济和在外面打一点“住家工”维持生活,可是妈妈却从不让他知道家里的经济问题,总是说自己能解决。小杨也很争气,在中学时成绩都在全级的前十五名,终于如愿考上了华南农业大学。报到时,带来的钱都是别人资助或者借来的,尽管这样,妈妈却不让他申请助学贷款。妈妈说,借国家的钱到了期就一定要还,万一还不起就麻烦了,如果向亲戚朋友借,万一暂时还不了还可以通融通融。

  由于天性乐观开朗,小杨上学才短短十多天已经跟班上同学混得称兄道弟,可是经济上的压力还是时刻存在着。“学校食堂一天至少要10块钱,一个月就300块,我都不敢吃太好,下午那一餐就经常少要一两饭或者干脆不吃。”小杨笑嘻嘻地说着自己的“省钱之道”。

  与经济上的压力相比,对妈妈的牵挂才是最让小杨难过的。由于从小与妈妈相依为命,考上大学后是第一次分开,母子两人都很不适应。每次通电话都能感觉到妈妈声音里极力掩盖的哭腔。而小杨对妈妈的身体也是非常担心,恨不得马上结束了军训飞回家去看看。“今年中秋9月18日是妈妈的生日,我都没办法跟她一起庆祝。”说话一直轻描淡写的小杨此时才显得有点忧郁。不过他很快又高兴地说,好在自己就在广州,以后随时想回去都可以。

  对于未来的学费和生活费,小杨说不能再依赖妈妈了。现在大一还没什么经验和门道,从大二开始他要去勤工俭学,去做兼职,“家教、派传单……什么都可以,甚至要我捡垃圾都没问题,只要能挣到钱!”小杨斩钉截铁地说。喜欢外语的他还计划着将来要当一名成功的翻译,要让妈妈过上好日子。

  梁辁坚:贫困生快乐不比别人少

  梁辁坚的一双手,粗糙、黝黑。小学二三年级起,这双手就开始买菜做饭、插秧种田。“嘿嘿”,梁辁坚笑一笑:“地里的活都难不倒我。”说这话时,小梁坐在广州大学宿舍里,他作为新生进入大学校园还不到一个月。对大学生活他感到挺满意,一直在微笑,但却不能笑得无牵无挂,因为他非常清楚,能进入大学念书是多么不容易的事———他来自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

  梁辁坚还有两个妹妹,一家人住在天河区某条小村。以前父亲看仓库,母亲种地,每月不到1000元的总收入维持着一家五口勉强度日。1996年,小梁还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父亲因为肺病抛下母亲和三个小孩去世了。只有小学一年级学历的寡母带着三个年幼的小孩。母亲每天早出晚归干活,小梁一声不吭接下了家里的活计,有时还帮母亲去卖菜。有一年的年三十,趁着过年生意好做,小梁和母亲到黄埔某个市场卖萝卜。早晨薄雾还没散开,母亲用自行车驮着小梁和两箩筐萝卜到了市场。母亲称菜,小梁计数收钱。从早上一直忙到下午一点多,还照样有人光顾。到将近两点时,母亲看看儿子:“你饿了吧?”转头到市场上买了两个苹果,一人分吃一个。

  在梁辁坚眼里的母亲,是一个坚强、传统的中国妇女。小梁念初中时,就有亲戚劝他辍学出来找活干,但母亲一直支持儿子念书,上大学。“我知道,妈妈不想我以后的日子过得像她那么辛苦,就算借钱也要上大学。”

  从父亲生病到现在,家里欠下亲戚朋友的债,像一个雪球一般,已滚到几十万元之巨。父亲的病花光家中积蓄,以后母亲挣的钱和亲戚的资助仅够生活,三个孩子的学费都靠向亲戚借。今年,小梁和大妹发奋考入大学,两人光学费就要花去近万元,加上二妹念高中的学费,开学时需要掏出一万多元。“没有办法,最后还是厚着脸皮向亲戚借。”

  一阵短暂的沉默之后,小梁忽然开口说,他已经做好随时辍学的准备,因为很有可能下一年再也借不来学费。如果是那样,他就马上出来找活干,挣钱养家。稍微宽裕的时候,再看看有没有读书的机会。

  虽然只是大一新生,但小梁对人生计划早已有了安排,他的目标是成为一名心理医生。在大学期间,他表示会努力考取奖学金,尽可能争取学校勤工俭学的机会,还有时间就做兼职。小梁还特别提到,本报对他的资助等于在他人生很关键的时期扶了他一把,他怀着感恩的心接受这份资助,并将在以后的人生中也帮助他人。

  梁辁坚说:“贫困生的欢乐不比别人少,只要努力,我们的人生同样能过得丰富多彩!”

  他们,曾经接受捐助
他们,处境艰难正需要帮助(组图)
①冯敏婷: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学生

  受资助年份:2002年
他们,处境艰难正需要帮助(组图)
②邓钦培: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专业学生

  受资助年份:2003年
他们,处境艰难正需要帮助(组图)
③李丹(左):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受资助年份:2003年

  李莉(右):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工程专业学生

  受资助年份:2003年

  冯敏婷:只要努力什么都可解决

  父亲1998年因肝癌病逝,47岁的母亲下岗几年的冯敏婷,2002年考上中山大学,因家境困难,接受广州日报与广州市招生办牵线开展的“助百名贫困生圆大学梦”资助。“我们的学费是5160元/年,当时我家根本交不起这笔钱,接受资助的5000元钱真是对我帮助很大,第一年的学费基本不用担心了。”

  经历过丧父剧痛的冯敏婷非常平静地说,“现在每年的学费我是用大学生贫困助学贷款付的。”当问及这笔贷款如何在毕业后还上时,冯敏婷很坚强地说:“我有信心还这笔钱!”

  “因为家里条件不太好,我很少向妈妈要钱。大学这几年的生活费基本都是靠我自己做家教赚来的,亲戚们也经常把他们的小孩和同事朋友的小孩介绍给我。我数学成绩比较好,一般给那些小孩补习数学。一个月下来基本会有400到500块钱的收入,足够我的日常生活了。”秀气的冯敏婷常常省吃俭用,家教收入用不完的她会存起来。平时她偶尔与同学逛一下街,也不乱花钱。

  身为副班长的她学习成绩优异,非常积极地参加班级和校园活动。入校三年,冯梅婷的各科成绩平均起来加上平时积极参加校内活动的课外评分,总分占全年级第六名。三年来她拿过两次二等奖学金,一次三等奖学金,总共4000元,这些钱她全存起来了。

  “作为副班长,我更多的是为同学们做一些琐碎的事情,同学们有些什么问题也喜欢找我。在学校我做过校心理学社学术部长,每年开学的时候会为新生开心理讲座,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冯梅婷说。

  现在,面临本科毕业的冯梅婷,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表现良好,在老师的鼓励下正在申请保送到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读研资格。当问到为什么选择华南师范大学读研,冯梅婷说:“我一直希望毕业后能当一名教师,好好去教育下一代的孩子们,让他们明白只要努力,这世界上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

  邓钦培:社会上有很多好心人

  “上了大学才明白,在外面有很多好心人愿意帮助别人的。我入校初就有老师告诉我家庭困难可以申请各种补助,还可以通过助学贷款解决每年的学费问题。”邓钦培在电话里说。

  一家四口挤在30平方米不到的阁楼里,楼下是全家人维持生存的电器修理小铺,2003年以868分的高分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专业录取的邓钦培,因为家境困难申请获得了广州日报与广州市招生办牵线开展的“助百名贫困生圆大学梦”资助的5000元钱,这笔钱让拿着北大通知书为学费发愁的邓家人暂时放心了。“我很感谢广州日报和恒大企业为我提供的这笔资助,到现在我连感谢信都没写过一封,非常惭愧,但是我会牢牢记着的,今后我也会努力帮助别人。”邓钦培说。

  “大一、大二两年我都申请了助学金,学校陆续发给了我5000元,靠着这笔钱和平常做家教的收入,我的生活费不用花家里一分钱就可以解决了。”在北京,邓钦培的日常花销是这样分配的:早上1块钱到2块钱,中午和晚上3块钱到4块钱,平均一天7块钱到10块钱,一个月300元左右。“我很少到校外,一出门就得花钱,如果不是因为参加班级、学校活动,或者确实需要外出买书什么的,我一般在校园内活动。”为了省钱,邓钦培没有和很多大学生一样整天向往外面城市的繁华。

  除了学习之外,邓钦培很积极地参加校园活动,把自己置身在同学中间。大一的时候,他在校体育部做干事,经常帮体育部做些事情。大二的时候,他参加了校爱心社,每当全国各地哪里突然遇上洪灾之类的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和同学们就会组织爱心活动,募捐钱物寄往灾区。河南水灾的时候,他把自己的一些旧衣服洗好捐给了灾区的孩子。“我接受了不少别人的帮助,现在尽力帮助别人也是我所希望的。”邓钦培说。

  邓钦培的弟弟今年九月刚考上从化中学读一年级,父母的收入基本上贴补给弟弟上学、生活。邓钦培有时会给弟弟打个电话,鼓励他好好学习,不要让家里人再操多份心。

  现在,正上大学三年级的邓钦培课业非常繁忙,偶尔他会想想今后毕业的事情。如果有可能,他想继续深造,报考本校本专业的研究生。

  李丹:涌泉回报社会

  电话里的李丹非常开朗,大学三年以来,她参加过院运会1500米的比赛,尽管很累而没有拿到奖仍然觉得开心;做过宿舍楼道宣传栏的宣传干事,每逢重大活动就去帮忙画板报,刚开始有点报酬,后来完全义务;大学二年级下半学期每天白天上课,晚上坐一个多小时公车去做家教,做完回宿舍已经是11时多。李丹生活在自己对自己的鼓励中。

  李丹的乐观情绪成为她生活的润滑剂。“最多的时候,我一个学期做过3份家教,那时真的很忙。不过,一个星期能拿到几百块钱,生活方面一点都不用担心。”

  “我一直牢牢记着广州日报给我的资助,我经常鼓励自己,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尽管我的成绩在全年级200多人中只排80多名,我仍然很努力地安排好学习与生活,我希望毕业以后做一名中学老师。”李丹充满幻想地说,自己最大的心愿是建一所学校,让所有贫困学生免费来读书。

  李莉:获国家奖学金

  和李丹是双胞胎姐妹的李莉曾为学费发愁并闹过情绪,因此特别珍惜读书的机会,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她的成绩总是全班第一。一年级结束时,她被班级推选到学院,参加国家奖学金的评选。“当时一个学院有10来个专业,有的专业有好几个班,但是学院总共只有10个名额,很幸运,我评上了。”李莉非常骄傲地说。这笔奖学金意味着除了大学二年级的学费可以全免,另外还有6000元的奖励。

  “大二的时候,我生了一场很严重的病,住院20多天,奖学金的6000块钱也用去了不少。”李莉回忆。“后来我做了一份家教,每个月有200多块钱的收入,算是补充日常开支吧。”李莉说,尽管平常做家教什么的可以挣点钱,但是她还是一直担心学费的问题。第一年的学费是用广州日报资助的5000元付的,第二年免了学费,现在大三开学快一个月了,她还没交学费。家里说筹到钱就给她寄来。

  李莉说,本科毕业她想回广州找份跟自己专业相关的测量方面的工作,因为家庭经济的原因她暂时不想考研,但是如果有保研的机会,她会争取。(来源:广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