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捐几亿元图书与居陋室并不矛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4日09:36 南方日报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文化书使”石汉基近日在香港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捐几亿元图书与居陋室并不矛盾

  记者 林亚茗 实习生 王玲

  人物背景

  记者认识石汉基大约有近十年了。每次见面,他总是谦和地微笑着,别人问什么就答什么,一点儿不会张扬。我们接触过他的父母——石景宜夫妇,他的兄弟,以及汉荣书局的店员们,发觉他们都有着相似的气质,那就是不显山不露水,深藏着一股子认真和坚韧。

  从1978年起,石景宜老先生为海峡两岸图书馆赠书300多万册,享有两岸“文化书使”之称。受父亲的熏陶和影响,作为第二代“文化书使”的石汉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为内地捐赠150多万册图书。

  8月最热的一天,我们来到香港九龙的旺角,一走出地铁站,从一片五光十色的店铺当中,就见到“汉荣书局”简洁而醒目的招牌。

  与鲍参翅肚相比,我更喜欢吃咸鱼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们的生意看来很红火。我们见到你太太也在站柜台,像普通营业员一样工作着。前两次来,你年过七旬的老母亲也是这样。

  石汉基(以下简称记):这是家族企业,人人都要亲手干。我太太她在门市,每天要工作9-11个小时。7-9月的暑假期间,是教科书和教辅书最旺销的季节。其他员工还有休息,而她这个老板娘就没一天放假。

  记:那做你太太的女人是蛮苦命的。

  石:(笑)她嫁给我时,就有心理准备了。何况我们都无例外,午饭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与同事吃盒饭,晚饭才回家吃。暑假期间,要做到晚上9时才放工吃饭。

  记:这个铺面正在旺角地铁口,是人来人往的黄金地头。如果是经营其它行业恐怕比卖书赚钱吧?

  石:有可能,它当年是用600万港元买入,现在价值超过一亿元。这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将铺面出租,坐着收钱,就省心省力多了。

  记:经过35年的经营,汉荣书局成为了香港中学教科书的最大供应商,但铺面、办公室却是如此朴素。你这个总经理的办公室也就8平方米,被资料和设备占得满满的。那你们的住处有多大面积?

  石:我们三兄弟都住在办公室楼上,每家一套50平方米大的屋,父母的那套就大一些。因为,全家三代14口人要在一起吃饭、看电视,得有一个宽敞的厅堂。

  记:你一家人工作勤奋,捐了价值几亿港元的书给内地,在生活上却是这么简朴,听说你爸爸出入经常搭巴士。你们兄弟以及你们的太太对此就没有异议?

  石:捐巨额图书与居陋室并不矛盾。我们一家人对生活的要求都与爸爸一致,那就是够住够吃就行了。肠胃对鲍参翅肚接受不了,我更喜欢吃咸鱼,当然还要有一些精致的小菜。

  总是捐过就算了,没有去算功劳有多大

  记:现在,许多内地富翁一下子暴富后,在精神上却仍旧十分穷困,这导致了他们沦落到奢靡淫乱的地步。所以有北京的报纸评论说,相比之下,香港富商石汉基、石国基兄弟值得大陆富翁们好好学习。

  两个月前,你们兄弟又将价值500万元港币的9464册港台书籍,捐给广州大学城10所大学的图书馆。如果从你父亲石景宜先生自1978年开始向内地捐书算起,你们家一共捐了多少册书?

  石:总数确实数不清、记不得了。过去没有用电脑,资料也没有存起来。而且,我们总是捐过就算了,没有去算这个功劳如何大。

  记:倒是内地方面有统计,总共大约500万册,价值大约3亿港元。另外,佛山的石景宜、刘紫英文化艺术馆,也收藏他们老俩口所捐赠的字画近万幅,以及5万本文化艺术类的书籍。

  石:差不多吧。我们今年的任务还很重,除了已经向广州、海南捐了书,10月还将向西北地区的100多个公共图书馆,还有北京的30个文化单位捐赠一共26万册图书。

  记:你们捐书有什么针对性吗?

  石:赠书是为了促进两岸三地文化交流,非为送书而送,所以在选书时就要看哪类最有用。比如,如果是给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就针对高中文化层次的读者,挑选通俗些的;如给大学的,就选科技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但从未送过电脑类的书,因为这个领域变化太快,从我们准备到与内地读者见面,大约要一年左右的时间,书往往已经过时。

  记:地域方面是怎么考虑的?

  石:过去大部分是送广东,现侧重向西部送。那边相对封闭,需要多点外部的文化、信息。

  所付出的不仅仅是钱,还有精力、体力

  记:你父亲石景宜先生连续担任了第6-9届全国政协委员,你原先是广东省政协委员,现在是全国政协委员,加上你弟弟石国基是广州市政协委员,你一家出了三位三级的委员,都提出过不少参政议政的提案。那石老先生如今退休后轻松了吗?

  石:自从书局的业务渐渐用了电脑管理后,他就将管理工作交给我们,完全不再插手。他如今虽然已经89岁高龄了,但退而不休,还是全身心投入捐书工作。

  记:一个年近九旬的老人还有那么好的精力吗?只负责指挥指点吧!

  石:不,是亲力亲为。他记忆力比我还好,比如所认识的中国上千位画家,他见到都记得是哪个省的、叫什么名字。他多年奔波,捱得辛劳,每天早上7时起床,9时开始工作,往往会干到晚上9-12点。他向各国、各地区的出版商索取书目,再从书目中寻找出所需书籍目录,由自己直接去购买,或邮购,或用电话去订购。他亲自一年几次去台湾选书,回来后要进行分类、包装。

  记:捐书应该是随你们心愿和方便的,怎么会如此地赶呢?

  石:父亲在中国内地欠了许多“书债”,结果我们被各地的需求和他的承诺追着。捐书所付出的不仅仅是钱,要四处去采购、来了货要点算、然后要分类别按受赠单位,来装箱、写地址。

  记:你们每一次捐赠都是多少万册来算,那需要多少人手来做这些具体工作?

  石:一箱能装40-50本书,我们这次正准备赠送给西北的就有5000箱。这需要七八个人干上很多天。而且,这些事也不能由临时工来做。我们在暑假时也根本抽不出人做,要等书店淡季才可以。

  记:我这才明白,这的确不仅是钱的问题,同时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体力。而且,我曾经去过你们捐书专用的书库,比你们一家的住宅面积还大7倍多。

  我要负责赚钱,才能支撑捐书事业

  记:你们送出书后,担不担心有多少能够发挥作用,会不会有人从中截留呢?

  石:不需操这个心。因为,要书的人必然爱书,看书便开卷有益。不管怎么样,送健康的书对社会不会有不良影响。所以,我们就向受赠方说明,捐出后永不过问。

  记:送书的这20多年,有过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吗?

  石:没有。只是遇到过一点麻烦,就是曾有一段时间被要求送书时要交税,如果送价值2000万元的40万册书,可能要交300万元税,这一大笔钱又可以买很多书。有一批书因此在入境时被置放了2年,后来在朱镕基、李岚清等领导的关心下才予以免税放行。

  记:我们知道,你爸爸最早是1945年在广州文德路开书店,1959年在香港又从摆书摊开始重新起家,你从小也帮爸爸推小车卖书。如今,你们发展到有三间公司。捐书是不是对你们的业务有很大促进?

  石:直接的作用不大,因为汉荣的消费者是香港的大中学生。但是,我们因为要不断地赠书,就需要更大的财力支撑,这也就是我们开拓业务的动力。所以,从我27岁坐上这个总经理位子上以来,就常常提醒自己:要负责赚钱,才能支撑捐书事业。

  记:你父亲经营了半个世纪的书店,你们兄弟接手后经营方式与父亲有哪些不同?

  石:我们有包括了出版、零售、发行的3间公司,我负责总的行政管理,一个弟弟管理出版,一个弟弟负责货仓业务。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就感觉到公司必须摆脱人手管理,业务才能发展,所以我自己不断地琢磨,并与专业技术员一起研究,开发了适合我们的管理系统。如今,电脑应用涵盖了整个公司业务。另外,从经营风格来说,父亲在创业时期更大胆,因为垮了可以重来;而我比较求稳,不愿冒风险而拖跨企业,有五、六十个员工及他们家人要靠它吃饭,还有我们的捐书事业都靠它的收入。

  记:那前些年的金融风暴、经济低迷对你们的业务影响大吗?

  石:影响不大,因为经济再低迷,孩子也是要上学的。加上铺面是我们自己所有,经营成本就低了许多。但目前倒是面临一个严峻形势:出生人口一年比一年少,仅为4万左右,比过去少一半,这就意味着学生会大幅减少,对汉荣未来的业务影响大,对我的压力也大。

  不能因为情况不乐观,就什么都不做

  记:你们在大陆和台湾都大规模地赠书,可为什么不同样在香港也捐书呢?

  石:我们之所以捐书,主要是因为内地和台湾的图书交流有一定障碍,其次内地一些地方购书的经济条件也有限。而香港不存在这些问题,世界各国的书都可以看到。香港的问题是另一方面。

  记:你是否指香港人对看书的劲头和层次不如内地和台湾?

  石:(笑)是的。这里大多数人喜欢看杂志,尤其是图片多的,娱乐性强的。香港的杂志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常常让中国大陆的文化人看不懂,那些句子、语法、用词与正规的汉语书面语完全不同,掺杂着广东话和英文词。

  记:你们具体能做什么?我刚才在你们店铺看到汉荣的宣传招贴,推荐、奖励青少年读介绍祖国的书。

  石:是的。因为历史的原因,香港青少年一代对祖国的了解不多。近年来,香港与内地经济关系越来越紧密,他们只有补上这一课,才有益于香港及这一代人自己未来事业的发展。

  记:你曾经说过一句有名的话:“谁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是他的损失”。

  石:所以,汉荣书局今年6月出版了一套书——《中国全方位透视丛书》,一共12册,分民族、文化、绘画、建筑、科技、人口、宗教、外交、国防等。这套书是五洲出版社授权,出印了7万本。我们在这个暑假期间,举办了这套书的阅读大赛及“优秀学生奖励计划”;同时,向香港和澳门所有中学、公共图书馆、大学都各捐赠了2套;另外,香港的立法局议员、司局长,以及印尼领事馆都送了,这样就一共送了几千套。

  记:你们出的这类书不如通俗书热销,而且还大量赠送,有没有考虑过是否赚钱呢?

  石:我们在出这些书时并未打算赚钱,只想要做好这件事。在港英管制时期,我父亲所经营的汉荣书局,就有意识地经营中文教科书,当时是卖一本亏一本,只有用其他方面的盈余作补贴。我们觉得,这是一种社会责任吧。

  记:你们的观念与第三代的观念不一定一致。他们会不会接这个班?

  石:不知道。我希望第三代理解我们。他们可以先到外面闯,将来也许会回来做。

  图:

  第二代”文化书使”石汉基先生在办公室接受采访。 李静睿 摄

  第一代”文化书使”石景宜先生和家人在专用书库整理赠书。 资料图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