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天使的情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4日12:12 光明网-光明日报

  ——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登

  爱在事业 乐在奉献

  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 北京地坛医院社会服务部主任陈 征

  我是传染病护理一线上的一名老兵。从18岁护校毕业走上这个岗位,今年刚好40个年头。今年7月12日,胡锦涛主席亲自为我颁发了第40届南丁格尔奖章。当胡主席把金灿灿的奖章挂在我的胸前时,他微笑着对我说“祝贺你获奖”,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激动。

  我总觉得护理工作是我的本分,为病人实实在在地做事心里才塌实,护理工作是平凡的,但能把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上世纪80年代末,我院收治了第一例艾滋病病人。她是一名埃塞俄比亚的年轻姑娘,叫索亚。知道自己得了艾滋病,索亚绝望地跳楼自杀,造成全身粉碎性骨折。被送到我院时,全身打着石膏,要不是眼珠能转,就像一个石膏模型。对这样的病人,护理任务重倒在其次,医护人员对艾滋病的恐惧却是个严重问题。那时医护人员对艾滋病的了解也不多,更谈不上护理经验了。护士们都特别害怕进艾滋病病房,还有一名护士干脆辞职不干了。于是,我和护理部的同志们一起带头进病房,参与护理工作,同时,迅速制定了艾滋病护理常规,并及时培训了护士,榜样的作用消除了大家的恐惧心理。索亚好转出院时,流着眼泪,唱了一首家乡的民歌,表达她对中国医护人员的感激。如今,地坛医院正活跃着一批年轻的艾滋病护理骨干,她们都成为全国艾滋病护理培训的师资力量。

  2004年,医院决定成立社会服务部,在竞聘动员会上,院长说:“成立社会服务部,是医学模式的转变,我们不仅要做好院中服务,还要做好院前及院后的延伸服务。两年以后,医院就要搬迁到北皋,要通过我们的工作,做好与病人的感情联络,这关系到医院今后的生存和发展。”面对这个挑战性的全新岗位,我想:年龄大了,虽然干不了一线了,但有40年的工作经验,我一定能架起医院和患者之间的桥梁。我参加了竞聘,愿望实现了。从此,电话随访、上门服务,提供预约挂号、指导家属……,大大小小的事情,只要能对病人有所帮助,都是我工作的内容。

  一次我给一位刚出院的病人打电话,电话是病人家属接的,我的开场白还没说完,对方就气冲冲地说,我正想找你们医院呢!你们给病人输的蛋白不是正规药厂生产的,我现在手里有输液的空瓶做凭证,病人有什么事,我就告你们去!我听家属火气那么大,连忙说,您别着急,我了解一下情况,一定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复。放下电话,我连忙到药房、病房了解,经过一番调查,原来瓶子上标明的生产单位是某生物工程,不是某药厂,病人以为就不是正规的药厂,其实这就是正规生产单位,让病人误会了。我向病人及家属做了解释,消除了误解,家属在电话里直向我道歉。就这样,一个可能造成的纠纷,因为有了及时沟通被化解了。

  这次获奖后,大家问我最多的问题是,在苦、脏、累、险的传染病护理岗位上,你一干就是40年,放弃了四次改行的机会,为什么这么执著?我说,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上,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看到自己亲手护理过的病人痛苦而来,满面笑容、健康地走出医院,那满足、那快乐就足够了。记得一位护理界老前辈说:“国不可一日无将士,民不可一日无护士。”我庆幸选择了护士这个职业,我永远热爱护士岗位。

  呵护生命

  北京地坛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田建华

  25年前我从护校毕业,走上传染病护理岗位。如今,20多年过去了,陈征主任作为我的老师、同事、领导,用她的一举一动影响着我,让我对护理工作、特别是传染病护理工作有了全新的理解、认识,从中体会到生命的神圣,让我感悟到南丁格尔的博爱和仁慈的精神。

  陈征主任对病人的尊重、富有爱心是同事们公认的。

  记得我刚毕业进病房的那几天,对传染病特别恐惧。我从里到外把自己包装了一遍,戴上厚厚的口罩、帽子遮上眉毛、耳朵,要不是怕看不见,连眼睛也要蒙上了。恐怕自己被感染。那天,陈征主任招呼我:“小田,走,我们一块到病房转转。”她把我带到了05病房。老李看到陈征主任,高兴地拉着她唠起家常,正说着,突然老李的神情有些不安,我看到陈征主任马上意识到什么,“老李,你不舒服吗?”话音没落,大口的鲜血从老李嘴里喷出来,血喷在陈征脸上、身上,突如其来的场景,吓得老李的女儿躲出了病房,我更是不知所措。只见陈征主任不顾喷溅在身上带有强烈传染性的鲜血,麻利地从病床下抄起一个脸盆,接着老李吐出的鲜血,又招呼我“小田,快叫大夫!”。当我们再赶回病房时,老李已经被安抚在病床上,陈征主任正在擦去病人身上的血迹。然后她麻利地戴上手套、给三腔管涂上石蜡油,一边协助医生下三腔管止血,一边鼓励、安慰病人“老李,别紧张,有我们呢。来,跟我们配合做吞咽动作,像咽唾沫一样,咽,再咽,好极了。”抢救结束了,病人得救了。从那以后,我对传染病的恐惧没了。而陈征主任说的爱病人,尊重病人,变得具体了,实在了。

  说起2003年的非典战役,至今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我们医院是第一批非典定点收治医院。战斗刚开始,不断传来外院医务人员被感染的消息,我院第一批进入非典病房的2名年轻护士也开始高烧,消息传来,陈征主任心疼地哭了。为了让更多的医务人员不再受SARS的重击,她多次进隔离区调研,连着几天熬夜,写出了《非典护理常规》、《SARS消毒隔离及防护》在医院推广,并撰写了《隔离区防护规范》的电视片脚本,配合医院摄像室录制成光盘,发往全国。

  南丁格尔奖虽然不可能人人得到,但我们可以人人学习南丁格尔、学习陈征主任,人人不虚度光阴、让生命神圣,让个人的价值体现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上,让南丁格尔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爱心铺就特殊护理之路

  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 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麻风病房住院部主任刘振华

  我一直在麻风防治第一线工作。在28年漫长的岁月中,我不顾世俗的偏见和社会的压力,用自己的一片爱心为麻风病人解除身体的疾痛,抚平心灵的创伤。

  麻风病人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多年的病痛折磨着他们的身体,社会的歧视和家庭的抛弃更摧残了他们的心灵,所到之处,人们就像躲避瘟疫一样厌恶他们、鄙视他们、遗弃他们,使他们只能躲在远离人群的麻风村了却残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他们变得心理扭曲、精神失常、悲观厌世,对健康人有很深的猜疑,一般人很难接近。一件件活生生的事实使我深深懂得:麻风病人不仅需要精心的医疗护理、耐心的生活护理,更需要心灵的呵护和情感的关怀。我从多年的麻防工作中逐渐了解了病人的种种思想问题,并探索出一套管理麻风病人的经验,那就是:以尊重、关爱、情感支持为主的人性化综合管理。弄清病人的心理,了解他们的需求,首先使他们在精神上振作起来,解除悲观绝望的心态。这一切说起来容易,可要取得这么一个特殊群体的信任是异常艰难的。我决定先从呵护病人的心理健康入手。在护理工作中对病人体贴入微,用真情来感化他们,使他们逐渐把我们当成了“自家人”。

  病人王瑞河,19岁时患麻风病,误诊为周围神经炎,长达20多年。当他46岁被确诊为麻风病时,手脚已经畸残,不能行走,下眼睑外翻,头发眉毛脱落。他无法接受身患麻风这一现实,经常乱发脾气,寻死觅活,并对治疗有严重抵触情绪。发现这种情况后,我多次主动与他谈心,给他介绍治疗麻风病的科学知识,并从生活上关心他,体贴他,我自费给他购买了许多生活必需品,并腾出一间大房间让其夫妇共同居住,以方便照料他的生活起居,让他享受到更多的家庭温暖。在我们耐心细致的疏导下,他逐渐解除了思想顾虑,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并愉快地接受了正规的联合化疗,身体逐渐康复。

  由于疾病和社会原因,大多数住院麻风病人早已淡忘了自己的生日。为了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享受人间的真情,我主动了解病人们的生日时间,买了蛋糕和各种食品,带领全体医务人员集体为病人过生日。第一次过生日的情景十分感人。病人张元荣激动地说:“我活了60多岁,没想到这一辈子还能像正常人一样过一次生日,这哪是一块普通的蛋糕啊,这里面盛的是护士姐妹们的关爱,装的是我们全体麻风病人的幸福啊!”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将把这次获奖作为新的起点,更加勤奋工作,时时刻刻、方方面面,永保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把人道、博爱、奉献的南丁格尔精神融入到我们的皮肤病防治工作中去,继续服务于麻风病人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用自己的心血、汗水和生命把党的温暖送到人民群众的心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共产党员”和“南丁格尔精神”这几个大字,深深地刻在卫生事业的宝典中,刻在人民群众的心坎上,并为之奉献自己的一生。

  让麻风病人拥有幸福天地

  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护士姜 敏

  我的老师、济南市皮肤病医院麻风病住院部主任、护士长刘振华,为麻风病人工作了28年。她的每一个故事中都浸透着她关心、救助麻风病患者的高尚情操。

  每天清晨查房,她先去看护重病号。小心翼翼地为他们穿好衣裤、鞋袜,扎好腰带,然后整理床铺。如果有人病情减轻,她就给他们戴好帽子,系好鞋带,挽扶到门外让其呼吸新鲜空气。每护理这样一个患者,她都累得满头大汗,但她脚步不停,擦把汗继续做。有的年龄大的残疾患者大小便失禁,常常把被褥弄得尿屎一片。刘振华总是先用温水洗净他们的身子,擦去被褥上的屎尿,再换上干净的。

  患者宋云起麻风反应严重,手脚红肿,卧床不起,脸上的麻风斑肿得像小红枣,一个个凸赘着,样子吓人。为了让他吃下饭,振华从城里买回馄饨煮好,一勺勺喂他,并在家包好他喜欢吃的包子,用毛巾捂好,揣在怀里送来,吃时还热气腾腾。在振华精心照料下,宋云起度过这一生死关头,逐步康复。

  在医疗护理上,为减轻麻风病人的痛苦,刘振华更是倾注了心血。有的患者麻风反应,全身皮疹,血管根本看不见,输液时刘振华从不戴手套,先用手摸准血管,再一针下去,药液缓缓滴入。无论同事和患者都为她的健康担忧,劝她戴上手套。刘振华总是淡然一笑,说:“戴上手套摸皮肤、找血管不如赤手方便,也就难保一针准,万一再来第二针患者不又疼一次吗?他们够痛苦的了,能减轻一点是一点。”

  光阴荏苒,28个春秋过去了,麻风病院的护士换了一拨又一拨,医生来了一茬又一茬,而刘振华依然在这里工作着,付出着。是的,她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普通的人。但是,她那经过泪水洗礼的灵魂,是那么纯洁;她那经过艰辛铸就的爱心,是那么高尚。流下汗水,收获希望。刘振华的全部希望就是把全部的爱奉献给她所关爱的病人,让麻风病人拥有幸福天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